汉官 第34章:新生的锐气

深夜,魏哲坐在案几前奋笔疾书。

管妍看不下去过来劝他休息,但被魏哲让人送回去了。

良久之后,魏哲终于将毛笔搁下。

抿了一口蜜水,看着绢帛上的成果他终于满意的抚须而笑。

关于魏国的行政架构,他总算是拟定了一个大概框架了。

首先,不设丞相!

或者,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设置独相或双相,而行“群相制”。

当然,魏哲也清楚权利的集中是必然的。

但有没有名正言顺的上下之分,这点很重要。

就比如中唐时的尚书仆射、晚唐时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算是宰相。

然而朝廷往往存在多位宰相,虽有权利大小之分,但却都是平级。

即便有宰相能凭借个人手腕大权独揽,但这种夺来的权利是没有延续性的。

一旦此人去位,先前集中的权力便会再次散落四方,重新洗牌。

这种分分合合看似有些繁琐,可对于皇权来说却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为能够世代继承的权利,有且必须只能是皇权。

若是权相之制都能成为定规,延续不断,那岂不是第二个外戚大将军?

如此,皇权可就要危险了。

也正是由于同样的道理,魏哲决定不设大将军。

说实在的,将天下兵马交予一人,这简直是历史的倒退。

始皇帝就算是**了也干不出这么复古的操作。

更别说大将军除了掌握军权之外,还可以名正言顺的参政了。

也难怪历代外戚担任大将军后,一大半都成为了权臣。

甚至纵观两汉历史,都可以说皇帝、太后、外戚轮番掌权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下的官制也不是没有好的一面。

比如光武帝立国后,便干脆将太尉、司徒、司空架空。

名义上三公师长百僚,最高官职,可其实并无实际权力,只是荣衔。

这点魏哲觉得挺不错的,于是稍稍修改了一些,以太傅而代太尉。

并且魏国第一任的太傅、司徒、司空人选魏哲都已经想好了。

郑玄、卢植、蔡邕,没人比他们三人更合适了。

就是……怎么说服他们三个老头却是个难题!

不过这些暂且不急,在保留了三公之后,魏哲同样保留了尚书台。

但尚书台不再设左右仆射,以免出现左相、右相。

取而代之的是政事堂议政,即“参知政事”。

无论是侍中、御史,还是诸曹尚书,只要被授予“参知政事”便可入政事堂。

说白了,就是避免出现什么“非翰林不能入阁”的潜规则。

至于尚书台辖下,魏哲决定循汉制依旧保留诸曹尚书。

其实尚书一词本就来自秦制,汉武帝时尚书台逐渐权重。

等到光武帝称帝之后更是直接宣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自此分置六曹,每曹设尚书一人,各领其事。

不过与后世不同,东汉的六曹分别为:

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

不过曹魏之时,尚书台的曹数一度增至二十以上。

而魏哲一番删改后只保留了吏曹、民曹,另设度支曹、法曹、礼曹,兵曹。

此外另设九府五院。

九府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内府;

五院则是:都察院、将作院、都水院、军器院、通信院。

……

次日,当看着魏哲的这份架构时,荀攸等人不由眉头紧皱。

不设尚书令、左右仆射,这……此中深意几人都不敢妄言。

至于尚书六曹的变动三人倒是很快便理解了,确实应该优化。

然而关于九府五院,一时间还没看出什么。

良久之后,消化完此中信息的荀攸方才奇怪道:

“为何不见悬镜司?”

魏哲闻言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淡淡道:

“魏国草创,诸多府衙尚需调整,悬镜司暂且搁置不谈。”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魏哲对田丰还有些不放心。

不错,田丰确实是一个直臣、敢于冒死劝谏。

然而上次众臣劝进,乃至于讨论他到底是该封齐公还是燕公时,田丰的反应就颇为冷淡,虽未反对,但却始终旁观。

这让魏哲不得不暂时搁置对悬镜司的安排。

**就是这样,即便是一直支持你的老朋友也会有政见不合的时候。

田丰是个能臣,但魏哲不敢确定田丰是不是绝对忠诚,这才是问题所在。

如此一来,悬镜司保持现状就是最好的安排。

为此魏哲甚至不得不另做一手准备,立都察院,设观察使。

或许等到天下一统,魏哲跨出最后一步的时候,他才能明白到底谁站在自己对面,而谁又站在自己身后。

届时把该杀的人杀了,该拆的衙门拆了,朝堂上下自然就会平定了。

而戏志才、国渊三人听了魏哲的想法之后也都不由点了点头。

确实,国家大事急躁不得,更别说这种为后世立制的天大干系。

即便当前定下来了,后续施行过程中少不得也要调整一番,修修剪剪。

能在他们这批人死前把朝堂的框架定下了,他们都足矣名留青史了。

……

且不说国渊等人对新制是如何考虑的。

反正当魏公国的行政架构出来之后,外界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毕竟这个世界上能看透真相的聪明人并不多,魏哲治下的大部分官员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从中获利。

说的再明白一点,那就是诸将与群臣都希望被授予魏国官号、

即便他们如今名义上都是汉官,但却都上疏魏哲希望能在魏国任职为臣。

说是**表态也好,讨好也罢,这些人的态度是没问题的。

对此魏哲也有些无奈,甚至不好拒绝,以免冷了众人的心。

于是魏哲思量再三,决定先改授魏职。

说来也巧,魏哲定制的次日西边就传来喜讯。

张辽在拿下河内郡后,一路高歌猛进直捣白波军老巢。一连三战,令白波军大溃,从而顺利拿下河东郡。

若不是在河东郡与河内郡之间有王屋山天险,张辽的速度说不定能更快一些。

不过这样也好,魏哲进位魏公之后便有捷报传来也算是一种祥瑞。

于是魏哲索性对军中一并进行整理,论功封赏。

——

魏公制诏:

孤承天命,扫荡群凶。念诸将戮力戎行,勋著社稷,宜加显爵,以彰殊绩。

太史子义,执锐披坚,从孤久矣。

辽东雪夜追亡,幽州单骑摧阵,冀野横戈荡寇,中原喋血摧锋。每战必先,功冠三军。

今拜前将军,假节钺,食邑二千户,统征伐事。

钟卿伯远,沉勇有谋。忠勤匪懈,腹心之任。

特授后将军,假节,食邑千八百户,总辎重镇戍之务。

赵卿子龙,孤之虎臣也!

自雒阳执戟随吾,至今不离鞍马。虎牢裂旗慑董逆,漠北逐虏三千里,中原护民全节义。谦恪守礼,功高不傲。

今擢左将军,假节,食邑二千户,领府卫精骑。

张卿文远,鹰扬之将!

洛阳执辔佐孤起,鲜卑庭中射雕落。临危制变,国之爪牙。

今拜右将军,假节钺,食邑二千五百户,司雍凉关中防务。

徐卿子平,早与孤共诛黄巾,相知久矣。洛阳弃暗投明,自此出生入死。并州独守泣胡笳。雁门寒甲三十秋,慑退十万胡虏。腹心昭朗,节概凛然。

特设中军将军,假节钺,食邑三千户,总领并州军事。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兴平二年秋八月

——

由于战事缘故如今在邺城的将领并不多,但他们在邺城都有府邸。

故此当魏哲封赏的诏书颁布之后,诸将家属都满脸喜色的率领亲人拜谢。

一时间兴平二年八月,对于魏军文武来说当真是收获的季节。

整个邺城也因此仿佛沉浸在喜悦之中,即便大部人之是旁观者。

可从这一连串的变动之中,这个河北百姓都看到了魏军磅礴的生命力。

这让他们感受到了一股久违的锐气与希望。

因此之故,即便他们没有获得任何封赏也不由同喜同乐。

魏军上下也因为这波封赏而斗志昂扬,战意大涨。

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开始的,邺城的好事者开始对太史慈等人以五虎将称之。

毕竟这次在魏哲的封赏之中,唯独有他们五人被封重号将军。

即便也有其他军中将领被拔擢封赏,可相比于他们五人却还是差了一个级别。

早年光武帝称帝之后,曾立云台二十八将。

邺城之中的闲人好事者便以此为例,开始对魏军众将开始品评起来。

由此可见,汉人取绰号的习惯还真是祖传的。

魏哲听说之后也只不过一笑了之,并未与这些闲人较真。

于是在这一片纷纷扰扰之中,魏哲的老伙计元骏悄然上任都察院,任中丞。

而他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从讲武堂挑出屯田一系的学子,然后任命这些人为观察使,巡视魏军治下,纠劾文武官员、辨别冤枉、督察各郡。

或许是这段时间魏哲任命的官员太多,一时间竟然没有引起丝毫风浪。

与此同时,魏哲则简衣素服来到了知行书院。

……

话说知行书院的迁来,对于邺城士民来说算是一个惊喜。

他们对此甚至比对魏哲还要热情,河北的豪商巨贾更是争相捐钱捐物。

毕竟他们又不是士族,可没有那么深厚的家族底蕴。

实际上当下确实存在知识垄断的情况,但并未形成什么不可挽回之势。

至少私设、书塾的存在,让那些出身寒素的非士族子弟还是有机会接受教育。

即便这条路同样存在一定的门槛,可至少不用再比投胎的技术了。

在这些人看来,知行书院便属于一条新的上升阶梯。

因为无论是书院之中那浩如烟海的书山文海,还是授课的儒宗、大儒,都是以往他们花费多少钱财都没办法接触到的。

而河北各地的士族的眼中,对知行书院则又是另一番认识了。

要知道“通经致仕”本就是两汉一直倡导的理念。

至少……明面上是这么说的。

比如洛阳太学生每年都要参加射策,根据抽中的提名写出策论,此谓岁课。

其中甲科一般会取六十人,授郎中,入宫执戟,秩三百石。

至于那些成绩差的太学生,那便需要留校继续苦读。

当然,如果太学生在地方上有人脉,也可以让郡守举荐为“孝廉”入仕。

若是在洛阳有人脉,三公亦是可以直接征召太学生为属吏。

如果一个太学生以上两种人脉都没有还成绩差,也还有第三种办法。

那就是讨好太学中的“受业博士”,经博士举荐亦可出仕。

掌握五经解释权的十四博士就是这样积累的门生故吏。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汉朝的学阀与世家基本上一回事儿。

然而光武时这种人事制度还算公平,但及至中期太学便开始腐朽了。

本来太学生出仕是岁课与察举并重,可随时间流逝渐渐只重察举。

这导致有些太学生即便岁课甲等,但依旧无法出仕,白首空归。

须知太学生最高峰时可是足足三万人,而岁课甲科仅取六十人,如此狭窄的上升通道都要被权贵挤轧,出仕无门的太学生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于是一些本来秉性正直的太学生在现实不断的打压下开始选择依附外戚宦官。

比如窦太后、梁太守垂帘听政时,便有大量太学生常投靠窦、梁外戚为门生故吏,由其举荐入仕。

先帝重用宦官之后,也有不少太学生投奔,宦官王甫便曾养太学游士为爪牙。

等到先帝卖官鬻爵之后,算是彻底破坏太学生仕途之路了。

因此先帝之时,洛阳太学的名声便就臭了,章句渐疏,浮华相尚。

而知行书院的出现,让河北士族仿佛看见了一个崭新的太学。

一个尚未被污染,依旧生机勃勃的太学。

或许是出于本能,河北士族便开始尝试向知行书院渗透。

或派出家中子弟求学,或请出家中大儒上门拜访,或捐钱捐物。

反正诸多手段不胜枚举,令卢植、郑玄、蔡邕三人不堪其扰。

于是当魏哲上门之后,刚一进入藏书阁衣袖便被郑玄这老头拽住不放。

“我等在辽东待得挺好,将军何苦扰人读书?”

不远处的蔡邕闻言亦是快步走来,抱怨道:

“此间非读书之所,将军还是另请高明坐镇吧!”

要知道蔡邕一直在修补《东观汉记》,都快把先帝一朝修成了,结果一来到邺城便进度大降,让他好不烦扰。

唯独卢植自魏哲进来之后,便一直站在远处默默的看着他,不发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