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402章:齐国的海途(下)

大汉始元六年,

在一个惠风和畅的日子,

在海上飘荡许久的齐国航船,总算在夏国的瓜州靠岸——

这是修建在信度河入海处的港口,

曾经是一片略显荒凉的地界,但随着秦国向东开辟了海上商路,秦夏之间贸易往来的频繁,便使得这里日益发展起来。

又因为这里位于夏国的西端,距离如今夏国的都城,以及战火纷飞的东部很是遥远,

所以当齐国的使者下船的时候,只看到一片平和,并没有先前猜测的惶恐和战乱。

这让他心底松了一口气。

当然,

眼下更重要的,是寻找休息的地方,好让船上漂泊多时的船员们舒缓一下身心。

有一个年轻人主动上前,要为他们介绍这里的情况,引领他们去附近的馆舍。

对方长得十分俊美,张口便是纯正的诸夏雅言,没有一点本地的口音。

齐使见了他,便心生好感。

“好看的人怎么会骗人呢?”

于是,

他很爽快的应下,跟着对方在瓜州城里行走了起来。

当那年轻的君子果真将齐使领到一处服务周到的馆舍之前时,后者更觉得颜值和人品是正相关的了。

他打算给予对方回报。

虽然初来乍到,齐使没有夏国的钱币,但诸夏之间的钱财兑换起来,是很简单的。

首先在于此时的钱币,是按照战国时秦国的规矩所铸的,

形制大小略有不同,但都是圆形方孔。

其次则在于秦汉夏三国的钱币上,都喜欢标注铜钱本身的重量。

秦两汉铢,夏国则为。

又因为诸夏之间,在几十年前编修《大典》的时候,便通过了“统一度量衡”的决议,

汉夏之间,通过西域也往来频繁,

所以齐使携带的大量五铢钱,是可以轻松在夏国兑换的。

但对方并没有接受。

他说:“我做这个不是为了钱。”

“只是见你们远途而来,出手相助罢了。”

齐使震惊于他的高尚,觉得面前的君子,更加清纯不做作了。

而且对方在拒收报酬后,也没有给齐使留下姓名,只从容拂袖而去,留下齐使留在原地,眺望他的背影。

夏文王有些可惜,“收下的钱财可以拿去资助太平道的事业嘛。”

在放弃了不争气的子孙之后,

这位至今仍独享一座宗庙,每年受子孙叩拜祭祀的大夏开国之君,将自己全部的身心,投入到了助力太平道这件事上。

他没办法做太多事情,

除却凭借死鬼的身份,快速往来于多地,伪装成道人传播“辞旧迎新”的理念外,便是抽空做点生意,帮太平道筹备物资。

太平道中主张推翻腐朽旧王朝的激进派,每每见到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仁人志士,都忍不住感念他的恩德和大方。

“带路的那点钱能买什么?”

“而且他们能平安靠岸,就已经很让我高兴了。”

何博对夏文王摆了摆手说道。

齐国这次远行的船只,是何博蹲在阴间里,抓了不少死鬼,带着一块设计的——

在扶持诸夏分支这件事上,鬼神并没有偏爱于哪方,只一视同仁的对待。

只是齐国和吴国隔着茫茫大海,险浪跌起,何博担心把一些鬼才装罐打包过去,就真的只有漂流瓶联系的份儿了。

所以,

中国鬼国没办法朝他们那里,稳定的出口鬼才。

但这并不妨碍何博利用自己的权能,在阴间那神奇的弱水之上,模拟出海洋的情况,然后手搓出各种很有可能利于远航的船模,将图纸交给齐吴这两个立足海域的国家。

当然,

模拟终究是虚假的。

纸上谈兵千万遍,也比不上一次实践。

即便从齐国到夏国,很多时候是贴着海岸线行船,遭遇的风险并不剧烈,

齐国在跟中原的往来间,也积累了许多航行的经验,甚至足以让它开船去把吴国打一顿……

但何博仍然担心船只会在半路倾覆。

毕竟,

两国间的路途对此时的诸夏来说,实在是过于遥远。

在陆上行走,遭遇不测还可以做鸟兽散,奔于四方。

海上又能如何呢?

船只可不像人本身那样灵活。

因此,

当齐国的船只出海后,何博就进行了密切关注。

船在即墨靠岸,何博暗中盯着;

船在合浦靠岸,何博暗中盯着,顺便嗦了一大堆荔枝,差点吃得上火;

等到船只彻底开出汉朝的范围,何博就眼巴巴的来到夏国,每天都在港口徘徊,摆出一副望穿秋水的姿态。

现在见到船和人都没事,他总算能够放心。

到了夏国,再去秦国就能轻松很多。

如果后面想要去罗**话,还可以通过秦国如今在埃及之地新修的运河前往——

这条运河,并不是利用巨量的人力物力,将陆地挖出来一道缺口,而是开凿于尼罗河的东岸,同红海相连。

当船只从红海进入运河后,就可以转行到尼罗河的主干,最后流入地中海。

而这条利用大河,连通两海的运河的计划,其历史也算古老。

很早之前,

埃及旧有的统治者,便有意以人的力量,去改变大地的阻隔。

但其国力不足,修了几年就停止了。

波斯帝国和托勒密王朝时期,曾将之成功修建,奈何后面国力衰退,不足以维护运河的运行,便又被废弃。

直到善于搞各种大工程的老秦人到来,用有形的黑手**过尼罗河三角洲的上下左右后,又把“扣一扣河道,让其更润,好助秦国修行”这件事提上了日程。

至于难度?

几百年前的埃及人、波斯人都能做起来的事,

岂能难倒修建过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等诸多水利设施的老秦人!

于是,

经历了一番折腾后,这条运河在去年得到了贯通。

秦国的南北,凭借海运的迅捷,也能够密切的交流起来。

这对秦国的未来,显然是有好处的。

毕竟秦国地域广阔,但土地却不像中原那样肥沃,可以联合成一块整体,

在西陇郡、两河等国家要地之间,总有一些荒漠戈壁隔绝,让秦人没办法修建起直道和驰道。

如果是域外的蛮夷统治这里,估计就要放弃集权,采用分地而治之的政策了。

但老秦人辛辛苦苦打下来这么多地方,不是为了跑步回到西周时代的。

诸侯分裂争霸的戏码,

已经熟悉得让秦人感到恶心了!

所以秦国的君臣,总要想尽办法去巩固自己的统治,集中朝廷的权力。

修运河、兴水路是手段;

想办法削弱原有的封君,改设藩镇,也是手段!

“……唉,秦国比之我大夏,不过晚建立几年。”

“嬴辟疆迁移而来的时候,还要请求我的照顾……”

“谁能想到百年之后,两国的情形却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一个稳步上升,

一个狂野下坠,

这让夏文王情何以堪!

要知道,

修运河这样的大工程,

可是最能彰显国力的方式了。

而夏国这边,皇帝上次下诏修缮水利,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即便对方突发恶疾,想要勤政一把,以夏国眼下的风气,也难以得到贯彻落实。

“而且齐国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重视海途,精于贸易……我大夏以后,怕不是连齐国都比不上了!”

“无妨!”

何博安慰他道,“我在秦国阿房城外,嬴辟疆的陵墓之上,也种了一棵歪脖子树。”

“如今早已盖盖如亭了!”

“总有一天,它会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