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24章 绝唱!

面对这个难题,张潮胸有成竹地道:“呃……这属于‘杞人忧天’了。”

众记者:“……?”

张潮道:“《万历十五年》你们知道吗?”

众记者面面相觑,虽然其中肯定有看过的,但最后只有一个年轻的记者道怯生生地举起手道:“是……黄仁宇的一本历史学著作。”

张潮点点头,又问道:“你为什么会看这本书?要知道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书,虽然体例上兼顾了叙事和分析,有一定可读性,但确实离一般人,也离新闻行业比较远。”

小记者下意识地回答道:“我是看了《明朝那些事》……”话刚一出口,就捂住了自己的嘴巴。

张潮笑嘻嘻地道:“《明朝那些事》嘛,在天涯连载,最近正火着呢。因为《明朝那些事》去看《万历十五年》的,你不是第一个哦。

最近中华书局已经把《万历十五年》加印了4次,3个月卖了15万册——往年一年才能卖1万多册。

所以「网络文学」并不是「传统文学」的对立面——它甚至能让人注意到以往被忽略的那些‘边边角角’。《万历十五年》被‘重新发现’不是个例——

读过今何在《悟空传》的读者,很多都重新去翻阅了《西游记》。论坛上对历史穿越文的讨论越来越严谨,引用《清史稿》或者《明实录》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这种跨媒介的文本对话,正在重塑整个经典文学的接受光谱。从传播性和接受度来说,它已经是大众进入文学,甚至史学领域很难绕过的一片广袤平原了。”

张潮回答完这个问题,整个新闻发布会现场又陷入了一片沉默当中。

张潮等了一会儿,见实在没有人再问,就说道:“如果大家没有问题,咱们就……”

“我还有!”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位记者举手了,是一个年轻的女记者,慌慌张张地站了起来,问道:“其实……我……我还是想知道,你为什么不参与「茅盾文学新人奖」的评选?

仅仅是因为避嫌吗?如果「茅盾文学新人奖」少了你,会不会是一种遗憾?”

张潮想了想,终于用比较慎重的态度说道:“首先确实是为了避嫌。铁宁女士担任作协**以后,就宣布退出「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了。

我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和「微博」这个平台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在得奖和「微博」之间,我很庸俗地选择了「微博」而已。

至于遗憾不遗憾的……如果有很多人觉得是一种遗憾,那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新人奖」,就都不遗憾了。”

张潮这个回答有点绕,大家想了半天,才反应过来——

这不就是暗戳戳地说自己是“无冕之王”吗?

只不过大家都能接受就是了……

发布会顺利结束了,记者们退场,张潮也回到了作协的会议室里——刚刚整个过程,作协的主要领导都在幕后观看。

那位找记者发牢骚的“老作家”,正是刘恒,此刻他正满脸笑意地对张潮道:“你这招还真管用!他们果然乌泱乌泱地就来了。”

张潮谦逊地道:“主要还是您肯牺牲自己……”

刘恒摆摆手道:“不说这个。当初也确实是我比较反对,我也不是表演,只是把之前的真实态度又展示了一遍而已。

不得不说,你的那些数据实在太有说服力了……「网络文学」其实只是文学载体变迁的表象,真正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你们确实在改变整个文学生态。”

不过铁宁却心有余悸地道:“小张,你说话也太不留情面了……上海社科院文研所估计明天就要兴师问罪了。”

刚刚记者会上张潮那句“自己跪着,还希望别人也没有膝盖”脱口而出时,后台的领导们都直嘬牙花子——大家都在圈子里混,越是不知道出处的话,回应的时候就要越谨慎。

张潮道:“我不一直就是个小混球?没事,让他们冲我来就行。”

几人又聊了一会儿,张潮看时间不早了,就告辞离开了作协。

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小会议室里突然就陷入了寂静。张抗抗对铁宁道:“这小子……这小子……”这小子究竟怎么样,她最后还是没有说出自己的意见来。

高洪波道:“不知道这一次「茅盾文学新人奖」,能不能造上一些声势——至少目前来看,效果还可以。”

铁宁依旧是温婉地笑着道:“你们是不是觉得被这么个‘半大小子’牵着鼻子走,有些……不好接受?”

姜子龙抽了口烟,缓缓吐出了一个烟圈,然后才道:“要说心里不别扭,那是撒谎。说句实在话,他进来的第一天,我就觉得不可思议——就算他名气再大,评奖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让毛头小子参与?简直倒反天罡!”

刘恒笑问道:“后来呢?”

姜子龙又吐了一口烟,接着道:“后来嘛……小伙子其实态度挺谦虚的,做事也很踏实。给的各种意见很中肯,既不拍马屁,也不故意反对博眼球,说什么都有理有据。

尤其是他列的那些数字……那些数字……”

几位**、副**都默默地点了点头,张潮在这次参与「茅盾文学新人奖」的筹划过程中,提出的基于数据的种种全新概念——「读者画像」「接受光谱」「代际演进」……完全刷新了大家对文学评价的既有观念。

以往的评奖机制是什么样的?

各地作协、出版社报送作家或者作品,然后进入漫长的审阅过程(有时长达一年),接着就是标准讨论和不记名投票……

最终难免演变了排排坐、分果果。

张潮将网络社交平台与可视化数据引入评选机制以后,一方面分化、制约了评委手中的权力,但另外一方面也解放了评委,让他们有充足的理由搪塞那些找上门来的人情。

这样的制度肯定还有漏洞,但是在施行之初,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而对于铁宁来说,这是她正式担任**以后办的第一件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事”!

虽然此前巴老卧床10多年,她也已经实际主持工作多年,但是真等这个担子全压到她肩膀上的时候,仍然感到难以承受。

这不是地方作协,可以躺平混日子。她要面对几乎是一个“烂摊子”——作协的权威弱化、争议不断;传统图书市场不断萎缩,文学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衰弱;世界性的认可度极低,中国文学被整体边缘化;青年作家梯队断层严重,成功者多视体制为束缚……

铁宁还是想要办点实事的,她所带领的这一届班子也有些奋发之志。「茅盾文学新人奖」就是在不改变现有格局的情况下,做的一种尝试。

而张潮,就是一个最好的“抓手”……

只不过王蒙告诫他们了,张潮虽然不是个叛逆青年,但也不是可以随意用体制权威拿捏的乖宝宝,不论想要让他做事,还是借势,都得和张潮商量着来。

不然和张潮进入对抗状态,恐怕先受不了的,会是作协……

新闻发布会后,张潮关于「茅盾文学新人奖」的发言,也被各家媒体以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报道与解读。

「茅盾文学新人奖」的热度,再次冲到了舆论场的中心位置,也引发了种种连锁反应。

首先是新闻发布会的“主角们”——网络文学作家。

他们原本和大部分人都以为单独设立「网络文学新人奖」是就为了给其他传统的、诗歌、散文新人奖做个陪衬、造造势,结果被张潮这么一说,这使命感一下就上头了啊!

这可是张潮,不是随随便便哪个文学评论家施舍了一点廉价的夸赞——张潮直接把自己放在了「网络文学作家」的位置上,为大家正名、加油。

而且拿出来的数据一个比一个震撼,网文作家们都懵了:“我(们)有这么牛逼吗?”

「起点中文网」在张潮的提醒下,顺势举办了一个“加更日”,提议所有网文都在那天加更一章,来回馈读者;同时“加更日”所投的月票,也翻一倍。

那些没有获得提名,但是名气却很大的网文作家倒也没有太失落,毕竟像血红那样早已经年入过百万了,其实并不在乎一个奖项的得失。

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不能入围初选的原因——毕竟像《升龙道》这种书的价值观实在有些邪门,真被关注到了,别说获奖了,怕是「新人奖」都直接无了。

能设立这种奖项,对于所有的网文作者来说,无疑都是扬眉吐气的事。

其次是“意外”得到提名的那些作家。

第一个是人在香港读中文系博士的葛亮,得知自己被入围「新人奖」初选时,人都是懵的。他虽然浸**文学年深日久,但真正踏上写作之路也不过是这两年的事情。

而且他人在香港,去年出版的《谜鸦》《相忘江湖的鱼》,和今年出版的《七声》都是由台湾或者香港的出版社付梓,虽然也获了一些奖,但总体而言还属于籍籍无名之辈,连一篇研究他创作的像样论文都找不到,怎么就被提名了呢?

不过葛亮倒也没有“受宠若惊”,只是在自己的BLOG上简单分享了一下此事。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仍然有一丝“悸动”——毕竟是「茅盾文学奖」啊!

任何有野心的中国作家,都不会甘心蛰伏于文化的边缘地带,这样一个提名,顿时让他有了回到文化中心的信心。

第二个是人在草原的李娟,她正跟着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来到镇上购买生活物资,半路上才在突然有了信号的手机里看到了无数条恭喜自己入围「散文新人奖」初选的短信。

这时候的李娟一只手正拎着一个大大的蛇皮袋,另一只手被手机震得发麻,眼睛也看花了,好久都不能消化这个消息。

这可是「茅盾文学奖」啊——虽然中间加了“新人”两个字。哪怕她再“人淡如菊”,也无法抗拒这几个字的诱惑力。

扎克拜妈妈从背后走过来,一把拍在她的背上:“怎么了嘛?突然傻了?”

李娟连忙把手机收起来——这种快乐,是无法对眼前朴实的牧民大妈诉说的,但是内心却又雀跃无比——一方面这是「茅盾文学奖」,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奖的组织评审,竟然有张潮参与……

想到去年张潮在「全国散文研讨会」为自己出头,李娟就觉得自己有获奖的“义务”……

只不过想到要真获奖了,那肯定得去燕京领奖……去燕京领奖,又要见到很多很多人,说很多很多客气、谦虚的话……要是说错了话……

而所有入围者中,最错愕、最纠结的无疑是韩涵和小四两人——尤其在听说是张潮提议把时间放宽到1999年,并且自己退出评选之后。

两人都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张潮针对自己的一个“阳谋”。

放宽年限以后,他们无可质疑地入围了初选——真论起来,韩涵、小四两人才是从「新理念作文大赛」走出来的那批“青春文学作家”当中最耀眼的明星。

把蒋峰、张越然、张佳玮……这些人都捆一起,风头都没有这两人劲。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线,韩涵会在舆论场上,小四会在出版市场上,一路火花带闪电地飞驰自己的人生……

然后相遇在电影导演这个岗位上。

但,这是如果……

张潮的出现,左手拿捏舆论场,右手拿捏出版物,怀里还搂着影视业,现在又折腾上网络社交媒体了。

韩涵与小四的星光无奈黯淡了下来。

不过两人也都有自己事业——韩涵赛车渐入佳境,已经成为车队的主力车手;小四的“最”系列杂志,虽然销量不如《青春派》系列,但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算是第二梯队里的佼佼者。

现在让他们去参与「茅盾文学新人奖」的评选,可太尴尬了——这是一个“张潮不参加”的奖……

对于心气很高的两人来说,很难接受这种“荣誉”。

但是又不能声明自己退出——因为张潮已经声明退出了,自己再声明未免让有心人笑话一句“你也配退出?”

这种纠结的感觉直接让两人心态都有些爆炸,偏偏这时候他们都还接到了一个陌生的来电……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