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清不免多看了眼,那抱孩子的姿势,怎么看怎么别扭。
目送那一家三口进了明亮胡同,何大清也没多想,继续往回走,很快过了交道口就进了南锣鼓巷的胡同。
这边就很熟了,所以走进胡同里就遇到不少熟人。
“你们聚这里说什么呢?”
看到隔壁胡同几个居民在胡同里不知说什么,路过的时候何大清随口就问了句。
他有手艺,附近哪家哪户婚丧嫁娶摆个席面,何大清自然就是掌厨的人选之一。
只不过他手艺好,每次出来收费不菲,所以没点家底儿的人家还请不起他。
当然,因为何大清收费高,所以也给其他厨子留了条活路,他们收费比何大清少啊,所以也能接到一些席面。
“何师傅,下班了。”
“我们再说今天粮铺和布庄又涨价的事儿,这挣钱过日子太难了。”
几个人七嘴八舌说道。
“哎,反正有钱就尽快买成东西比较好。”
何大清也叹口气,只能说了这么一句话。
后面国内的物资会更紧张,而国内因为物价上涨,百姓只要手里有钱,不管用不用得上,都会先买成东西放家里,至少保值。
“可不,现在每天打零工回来第一件事儿就是去粮铺买成粮食存着。”
“感觉这物价比之前还蹿得快,也就是新**不欺压咱们,日子也就是好过了一点。”
大家也都说起来。
解放前,百姓不仅受资本家剥削,还要被**压榨,保长甲长每月上门收捐收税,就问你怕不怕。
现在取消了这些职位,也不上门收税了,大家的日子才算好过一点。
再加上**加强对工厂、门店的监管,资本家、东家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待打工人,收入能随着物价变动而变动,日子才过得下去。
不过如何消除百姓拿到钱就急不可待的想换成各种物资的习惯,也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毕竟,这无形中等于增大了市场需求。
本来用不了这么多,但因为怕物价飞涨造成损失,不管用不用得上都要买回家,可不就人为制造需求出来。
“过年期间管的严,不敢涨,后面还真不好说。”
许富贵小声说了句。
等他们回到院子,各回各家准备晚饭。
别的人家家里还有人做饭,何大清就只能自己做。
想让龙老太太做,太难了,她就不是这块料。
其实龙老太太也不是真没做过,当初也自己做过饭,但实在不好吃,所以才有段时间找的老易媳妇儿帮忙做点。
天黑了,就在何家围在饭桌前快吃完晚饭的时候,院子里传来一阵尖细的童声。
“开会了,军管会来院子里开会了。”
何大清放下筷子,看向门口,何雨柱已经起身过去开门。
“听着像阎家大小子的声音。”
龙老太太开口说道。
“就是阎老大的声音。”
何雨水也跟着说道。
“那我吃完过去看看,柱子,吃完把碗筷洗了。”
何大清吩咐道。
何大清拿起筷子,很快扒拉了碗里的饭菜,这才起身出门。
到了前院,这里已经来了不少人,果然是军管会的刘同志和另一个小战士站在大院门口,阎埠贵这会儿正站那里和人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