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人在七侠镇,曝光武林辛秘 第342章 英雄暮年

();

即便如此,李世民仍不禁感慨,低语道:

“看来大周所掌握的隐情,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

“那位女皇武瞾,究竟是何等模样?实力又到了何种境界?”

作为九大皇朝中唯一的女性君主,且位居最强之列,

只要是心志健全的男子,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女子,必然是她。

大明皇宫之中,朱元璋看完国运天目映现的画面后,猛地站起,满脸震惊地望向殿内仅存的四位国公。

四人虽已白发苍苍,脸上却同样写满难以置信。

君臣五人默然相对,一时竟无言以对。

良久,朱元璋长叹一声,缓缓道:

“原来国运竟是修行者突破的关键之一。

难怪大明国运上升之时,便有众多高手破境。”

“可天下宗门得了九州六分天道气运,为何不见绝世强者涌现?”

“反观皇朝内的门派,连陆地神仙巅峰都寥寥无几。”

“而九大皇朝仅享一分气运,却孕育出九位武王圆满的巨擘。”

“由此可见,当今天下的武道巅峰,并不在宗门之中。”

“要么,气运早已被传承数万年的古老势力尽数掌控。”

“暗处的强者依旧众多,只是不知天机楼究竟知晓多少。”

说到这,朱元璋心头一紧,不由得想起前往天机楼争夺问命资格的朱标与朱棣。

此刻,大明未来的希望尽系于二人之身。

无论失去哪一个,都是无法承受之痛。

倘若双双陨落,纵使大明熬过此劫,

未来百年乃至千年,也将陷入无人继业的困局。

而今,尽管天机楼揭开了万古秘闻,现身者也不过是陆地神仙层次。

若有武环境以上的人物现世,大明镇国神器——九龙剑必有所感。

九州大地三分陆地,七分汪洋,九大皇朝占据的不过是那三分之一。

至于浩瀚海域,则始终是禁地一般的存在。

大明王朝无论何时,都必须调遣两个军团驻守海岸线。

谁也不知道,深海之下究竟潜藏着何等恐怖?

若非当年朱元璋横空出世,建立大明,驱逐海兽,西洲早已沦为废土。

此刻,大明宫中,寂静无声。

朱元璋心中积压的诸多疑问终于得以释然,随即缓缓开口。

“看来九州大地上的武道传承,并非毁于人魔大战之时。”

“真正断绝的根源,应当是在圣兽界那场浩劫之后。

人族的衰落,或许正是从那时悄然开始。”

“那些曾屹立万载的古老强者与世家,究竟藏身于何方?”

“如今九州未被征服的疆域,恐怕只剩汪洋大海了。”

“甚至连陆地神仙级别的海中异兽,也屡有现身。”

想到此处,朱元璋手指轻轻抚过龙椅扶手,眼神微动,似是忆起了什么久远的画面。

一旁肃立的国公见状,立刻低声问道:

“陛下可是想起了当年那头海兽的模样?”

“依臣所见,那怪物生前极可能超越了陆地神仙巅峰之境。”

“否则,仅凭一双眼睛,又怎能令顶尖高手心神震颤、难以直视?”

“即便死后多年仍留威压,残鳞连初入神仙境者都无法损毁,可见其生前修为深不可测。”

“由此可见,浩瀚海域之中,恐怕潜伏着无数庞然巨物。

天机楼又能知晓几分?”

“而我大明四面环海,隐患重重,恳请陛下早作筹谋。”

那一刻,那头异兽的形象再度浮现在众人脑海——

形似长蛇却非蛇,头顶独角峥嵘,体表残留的鳞片如鱼般细密,腹下双爪锐利如鹰,身躯绵延数十丈。

最令人胆寒的是那对空洞的眼眸,纵然是陆地神仙圆满之人,也不敢与其对视太久。

那双眼仿佛蕴含诡异之力,只消一眼,便能让人心神迷乱、意识恍惚。

就连一片遗落的鳞甲,都坚不可摧,寻常高手根本无法撼动分毫。

而这头海兽的颅骨,后来竟被铸为大明皇位之基。

在九龙剑尚未接受天道气运洗礼之前,大明最强的两柄神兵,正是以这未知海兽的利爪熔炼而成。

最终人们推断,这具尸骸至少已在世间沉寂了三千年以上。

当年此事在大明朝野掀起轩然大波。

首位发现这具遗骸之人,一夜之间飞黄腾达,富可敌国。

此事更直接推动了大明向海外拓疆的步伐,一度掀起了出海探险的热潮。

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是无数葬身海底的亡魂——毕竟深海之中,不乏堪比大宗师乃至陆地神仙的凶猛海兽。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上半身为人类、下半身为鱼尾的人鱼族群。

他们战力惊人,族中不乏达到陆地神仙圆满境界的存在。

双方曾在海上多次交锋,最终达成盟约,划分水域,互不侵犯。

随着时间推移,在大明的支持下,人鱼族于近海建立了广阔的渔牧区。

不再需要深入险境觅食,因而减少了无谓伤亡。

久而久之,人鱼一族逐渐成为大明水师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

大元皇朝。

天边红霞渐褪,天空染上温润的橙黄。

草原上风声骤起,吹得草浪翻滚,牛羊受惊,四处奔逃。

一名牧民挥舞皮鞭,奋力将牲畜赶入围栏,不敢有丝毫松懈。

因为这些畜群,是他们熬过寒冬唯一的指望。

与此同时,大元皇宫内,忽必烈凝望着眼前的国运天幕,徐徐开口:

“妖族寿元悠长确是事实,但成长周期同样漫长。

若人族能拥有玄鸟九天那般的天赋,恐怕不出千年便可登临武王巅峰。”

“如今玄鸟九天竟甘愿守护大周女帝武瞾,足见她体内流淌着凤凰血脉。”

“且其血统纯度极深,甚至凌驾于玄鸟本身,否则怎能年不过百便踏入武王大圆满之境?”

“以此推断,大唐一脉承自圣武大天尊。”

“大青皇朝源于九龙神宗。”

“大周则属凤族后裔。”

“北宋亦出自圣武大天尊一系。”

“南汉当归神农之道。”

“至于南宋,虽详情不明,但天机楼将其列为最后讲述,定有非凡之处。”

“各大皇朝皆有大天尊级传承,可见地狱局势绝非表面这般简单。”

“反观大元与大明,虽传承未明,但相较之下——”

“大明有天机楼指引,底蕴清晰;而大元却毫无依凭。”

“九大皇朝看似势均力敌,实则根基最为薄弱的,恐怕正是我大元。”

对于这一点,忽必烈也只能默认。

否则他也不会这般急切地将姬越的存在公之于众。

尽管大元皇朝也位列九州共主之列,但在旁人眼中,终究被视为边陲蛮邦。

根源在于,大元始终未能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

虽在此间也曾孕育出若干传承,但对一个庞大帝国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难解根本之困。

而眼下九州局势动荡,反倒成了大元难得的转机。

成者为尊,败者遭弃,历史终归由胜者执笔。

胜利者便是正道,失败者便沦为邪影。

这也是为何,当忽必烈得知天机楼的情报后,并未惊慌失措的原因所在。

整片九州宛如一池澄澈见底的静水,连水中游鱼几许,都一览无余。

如此情形下,谁若贸然伸手捕鱼,势必引人注目——少了一尾,立刻便会察觉。

可若有人暗中搅动潭水,浑浊四起,再悄然下手,便无人能够察觉。

对此,忽必烈亦感无力。

实力,始终是无法回避的短板。

一个立国不过数百年的王朝,想要从那些屹立万载的古老势力手中夺利,

简直如同妄想。

这般悬殊的差距,岂是短时间所能弥补?

然而当年他决意建立大元之时,天下又有几人看好?

但事在人为,不拼过怎知没有一线生机?

随着天际红霞渐隐,孤鸟哀鸣划破长空,秋意悄然沁入人心。

忽必烈缓缓起身,深深叹息,望着远方苍茫山河,低声自语:

“或许国运真与气运相通。

难怪自姬越前辈认可我大元之后,竟有如此多强者接连突破瓶颈。”

“可这所谓的气运,究竟源于何处?虚无缥缈之物,竟能左右兴衰。”

“朕一生最不信命。

凭什么有人生来贵胄,便注定君临天下;有人拼尽全力,却只能流落草莽?”

“当初我率部走出草原时,谁又相信我能在这中原大地建起自己的江山?”

“可如今,谁又能想到,我会成为九州共主之一。”

念及此处,忽必烈不得不承认,自己已不再年轻。

那个纵马驰骋、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远去。

如今的他,颇有几分英雄暮年的苍凉。

加之天气转寒,天机楼的消息接踵而至,令他心绪难平。

此刻所愿,唯有一事: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大元都能稳立于九州之上,不坠威名。

自从天机楼现世以来,九州诸多隐秘逐一浮出水面。

强者纷纷现身,搅动风云,许多人惶恐不安,急于寻找靠山。

甚至忽必烈心中也曾闪过依附之意,但随着天道气运的显现与认可,

他的念头彻底转变——天若塌了,自有高大之人顶着。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