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十二章 铜包玉圭,诸侯朝见天子时用的礼器
包间里的交易还在继续,一件件老物件被拿出来,又被新主人买走。
那个戴金丝眼镜的教授拿出一个清代砚台,卖了三万块。
就在这个时候,角落里突然站起来个瘦瘦的高高的男人。
这人刚才一直没咋说话,穿着件灰色夹克,看着挺普通。
他一抬手,从包里拎出个长木盒,立马就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过去了。
“我这东西,说起来有点来头。”
男人打开木盒,里面铺着厚厚的绒布,裹着个长条状的玩意儿。
他小心翼翼地掀开绒布,露出个半尺多长的青铜器,造型像把小剑,可又比剑宽,顶端是个兽头,嘴巴张着,看着挺凶。
“这是……”
穿蓝褂子的张老头一看见这玩意儿,眼睛瞬间瞪圆了,手里的布包都差点掉地上,“这是个圭?”
“张老哥好眼力。”
男人笑了笑,把青铜器捧起来。
“这是个玉圭,不过外面包着层铜,是商周时期的东西,叫铜包玉圭,以前是诸侯朝见天子时用的礼器。”
沈浩赶紧凑过去,仔细观察。
这玉圭看着灰扑扑的,铜皮上全是绿锈,可那兽头雕得真叫绝,眼睛瞪得溜圆,牙齿尖尖的,透着股威严劲儿。
最妙的是玉质,虽然被铜皮裹着,可露出来的地方泛着温润的光,一看就不是普通石头。
“铜包玉?这可是稀罕玩意儿。”
李老板也挤了过来,声音里带着点激动。
“我玩了这么多年古董,就见过两次这东西,都是残的,像这么完整的,还是头一回见。”
那个买走楠木菩萨像的女人也走了过来,眉头微微蹙着,仔细看着玉圭上的纹路:“这兽头纹是典型的商周风格,线条刚劲,没有多余的修饰,错不了,而且这铜皮和玉结合得很紧密,没有松动,应该是原配的。”
“可不是嘛!”
男人挺得意,“这是我从一个老农家收的,他家祖上是地主,说这东西传了十几代了,一直当镇宅的宝贝,要不是家里出了点事,说啥也不会卖。”
“那你想卖多少?”
张老头急不可耐地问道,手里还紧紧攥着刚买的宣德炉布包,眼睛却一刻也没离开玉圭。
男人闻言,皱了皱眉,说道:“这东西我请专家看过,说是最少值五十万,今儿都是行家,我也不喊虚价,一口价,六十万。”
“六十万?”有人倒吸一口凉气,“你这价比刚才的宣德炉还高啊。”
“物以稀为贵嘛。”男人摊摊手,“宣德炉虽然值钱,可市面上多少还有几件,这铜包玉圭,全国都没几件,六十万真不贵。”
张老头咬了咬牙:“我出六十万!这圭我要了!”
他刚买了宣德炉,手里的现金不多,说话都有点底气不足。
“六十五万!”刚才买玉佩的胖老板突然开口,眼睛发亮,显然也看上这玉圭了。
“七十万!”那个戴帽子的男人也加入了竞争,看来是势在必得。
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又紧张起来,比刚才抢宣德炉的时候还热闹。
沈浩站在旁边,心脏砰砰直跳,就这么个破铜包着的破石头,居然能卖到七十万。
“七十五万!”张老头脸都憋红了,显然是豁出去了。
胖老板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我退出,你们争吧。”
戴帽子的男人瞅了瞅张老头,又看了看玉圭,咬了咬牙:“八十万!”
张老头这下没辙了,叹了口气,默默地退到一边。
他刚才买宣德炉花了二十八万,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了。
男人看了看戴帽子的男人,笑着说道:“行,这玉圭归你了。”
戴帽子的男人长舒一口气,赶紧去取现金。
没一会儿,八沓厚厚的红票子就摆在了桌上,看得沈浩眼睛都直了。
他偷偷算了算,这趟内部交易会,光这两件东西就卖了一百多万,真是开了眼界。
等戴帽子的男人小心翼翼地把玉圭收好,赵老头又拍了拍手:“还有谁有东西?都拿出来瞅瞅。”
接下来又有人拿出了几件宝贝,有宋代的瓷片,有明代的铜锁,虽然也值点钱,可跟宣德炉和玉圭比起来,就差远了。
沈浩在旁边看得格外认真,把每个人看东西的方法、说的术语都记在心里。
他发现这些行家看东西,不光看表面,还会敲一敲、闻一闻,甚至用指甲刮一刮,从声音、味道、手感来判断真假和年代。
这些都是书上没教的,得靠慢慢琢磨才能学会。
“沈老弟,咋样?没白来吧?”李老板凑过来,笑着问道。
“没白来。”沈浩笑着道,“真是开了眼了,学到不少东西。”
“这才哪儿到哪儿。”李老板拍了拍他的肩,“往后多来这种场子,你也能成行家。”
沈浩重重地点点头,他知道,今天看到的这些,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开始。
以前他总觉得自己眼力还行,可跟这些行家比起来,还差了一点。
包间里的交易还在继续。
桌上的古董换了一个又一个。
赵老头端着茶杯喝了口水,看见李老板一直没动静,笑着招呼道:“老李,你今儿光看别人的了,自己带的宝贝也亮亮相啊?”
李老板嘿嘿一笑,从黑布包里掏出个巴掌大的木盒子,看着挺普通,边角都磨得发亮了。
“我这东西不值啥钱,就是看着稀罕,拿出来让大伙给长长眼。”
他慢悠悠地打开盒子,里面铺着层旧棉絮,裹着个物件。
等把棉絮掀开,众人都愣了。
那是个巴掌大的小屏风,也就半指厚,黑黢黢的木头框,中间镶着块玉,白里透青,上面还刻着些小人儿,像是在唱戏。
“这是……玉屏风?”戴金丝眼镜的教授推了推眼镜,凑得近了些,“看着像老东西,就是太小了。”
“您再仔细瞅瞅。”李老板把屏风往桌子中间推了推。
穿蓝褂子的张老头拿起来,翻来覆去地看,手指在木框上摸了半天:“这木头是紫檀的,包浆厚得很,最少有几百年了,玉上的雕工也别致,你看这小人儿,眉眼都清楚着呢,连衣服上的褶皱都雕出来了,是个细活儿。”
沈浩也赶紧凑过去,眼睛瞪得溜圆。
那玉屏风看着不起眼,可越看越有味道。
玉质温润,对着光看,能瞧见里面淡淡的水线,是块好和田玉。
上面雕的是“八仙过海”,八个仙人各有各的神态,铁拐李拄着拐杖,何仙姑提着花篮,雕得跟活的似的。
最妙的是木框,看着黑沉沉的,可凑近了闻,有股淡淡的香味,果然是紫檀木。
“这是清代的吧?”买走铜包玉圭的戴帽子男人忍不住问道,“看着像宫里的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