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王伦新梁山 第54章:仁政安民聚流散,秣马厉兵迎八方

七月的山东,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本该是万物繁茂的季节,却因连年的花石纲、苛捐杂税,以及如今四处燃起的战火,使得无数百姓家园破碎,被迫踏上了流亡之路。通往梁山势力范围的各条道路上,开始出现三三两两,继而成群结队的流民。他们大多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眼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与对生存的渴望。

起初,还只是零星的投奔。但很快,随着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战事的扩大,以及各地官府愈发严酷的盘剥,涌向相对安定、且有“替天行道”名声的梁山的流民数量开始激增。扈家庄、李家庄外围,渐渐聚集起了大量的流民。他们露宿荒野,以草根树皮充饥,景象凄惨。

更令人忧心的是,酷热、饥饿、污浊的环境,很快催生了可怕的瘟疫。先是有人高烧不退,上吐下泻,紧接着便如同瘟疫般在流民群中蔓延开来。缺医少药,死亡如同阴影般笼罩着这些可怜人。路边开始出现无人掩埋的饿殍,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腐臭与不祥的气息。

消息很快通过“谛听营”和庄客报到了梁山聚义厅。

王伦看着手中那份描述流民惨状和瘟疫初现的急报,眉头紧锁,脸色凝重。他放下急报,沉默了片刻,对侍立一旁的亲兵沉声道:“速请扈成庄主、李应庄主上山议事!”

不多时,扈成与李应匆匆赶到聚义厅。二人脸上也带着忧色,显然对流民之事已然知晓。

“两位庄主,外面的情形,想必你们都清楚了。”王伦开门见山,声音低沉,“天下纷乱,官逼民反,最终受苦的,还是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他们拖家带口,背井离乡,投奔我梁山,是信我梁山‘替天行道’之名,是求一条活路!”

他站起身,走到厅中,语气带着沉痛,也带着决断:“看着同胞饥馑病馁,曝尸于野,我梁山若坐视不理,与那些鱼肉乡里的**污吏何异?这‘替天行道’的旗帜,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扈成叹了口气:“哥哥仁心,我等皆知。只是……流民数量庞大,其中鱼龙混杂,更兼瘟疫流行,若处置不当,恐引火烧身,祸及我梁山根本啊。”

李应也点头附和:“扈庄主所言极是。安置流民,需要大量的粮食、药品、住所,还要防范奸细混入,管理起来千头万绪,难度极大。”

王伦点了点头,对他们的担忧表示理解,随即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困难确实存在,但危机之中,亦蕴藏着机遇。这些流民,固然是负担,却也是我梁山未来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可以加速我们的建设;其中或有工匠、或有勇力之士,可以补充我们的军队和工坊;更重要的是,妥善安置他们,便能在我梁山周围树立起‘乱世桃源’、‘温饱之地’的形象!届时,天下归心,何愁大业不成?”

他顿了顿,斩钉截铁地说道:“因此,流民必须管,而且要管好!不仅要让他们活下来,还要让他们成为我梁山稳固的基石!”

接着,王伦将自己深思熟虑后的管理方略,一条条清晰地阐述出来:

“其一,严把入口,防疫为先!立即在进入我梁山势力范围的所有水陆要道关口,设立‘净身所’。所有流民,无论老幼,必须在净身所内,剃去长发(男子),以热水、皂角彻底沐浴!他们带来的所有破烂衣物,一律集中焚烧处理。若有尚能穿用的衣物,也必须经过热水反复煮洗暴晒之后,方可穿着。此举旨在杜绝虱蚤、阻隔疫病传播之源!所需热水、皂角、剃头匠人,由山寨统一调配支应。”

“其二,严格巡查,维持秩序。各关口及边境线,加派士卒巡逻。流民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入境,一经发现,立即收缴。不得私自越过划定区域,必须服从安置。不得结伙闹事、恃强凌弱,违者严惩不贷!要让他们明白,来了梁山,就要守梁山的规矩!”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合理安置,各尽所能,给予希望!”王伦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人道主义的光辉,“对于随流民而来的儿童,无论男女,全部集中起来,设立‘流民学堂’,统一安排住宿,由山寨免费提供伙食!聘请识字的先生,教他们读书识字,明辨事理。其父母亲属,每月可有一日探视之期。此举既减轻流民抚养负担,避免孩童夭折,更能为梁山培养未来的栋梁!”

“至于成年流民,则根据其能力妥善安排:有手艺的工匠,送入相应工坊;身强力壮者,可去祝家庄工地或参与屯田;有意参军且通过考核者,补充入各营;无一技之长却肯出力者,可安排各种帮工杂役。总之一句话,在梁山,凭本事吃饭,绝不允许好逸恶劳!”

王伦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扈成和李应听得是目瞪口呆,继而心悦诚服!这哪里是简单的赈济流民?这分明是一套极其先进、极具远见的难民接收与管理体系!尤其是对儿童集中教养的安排,更是打破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其胸襟气度,令人叹服。

“哥哥……真乃神人也!”扈成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如此安排,不仅可解眼下危局,更能收拢人心,泽被后世!扈成必竭尽全力,在扈家庄依令施行!”

李应也深深一揖:“李应谨遵哥哥号令!李家庄定当妥善安置,不负哥哥仁德之心!”

方案既定,扈成与李应立刻返回各自庄园,雷厉风行地执行起来。

很快,在通往扈家庄、李家庄的各处路口、码头,一座座简易却功能齐全的“净身所”搭建起来。梁山派出的士卒维持着秩序,准备好的大锅日夜不停地烧着热水,皂角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起初,流民们对于剃发、焚衣颇为抗拒和恐惧,但在梁山人员耐心解释(为了防病救命)和热粥的诱惑下,最终还是顺从地接受了这套流程。

当他们洗完热水澡,换上虽然粗糙但干净温暖的衣物,喝上热气腾腾的粥米时,许多人的眼眶湿润了。这是一种久违的,被当作“人”来对待的尊严。

随后,更让他们惊喜乃至难以置信的安排来了。当听说自己的孩子不仅能有饭吃,还能进学堂读书,并且每月还能见面时,那些为人父母者,简直以为是在梦中!他们拉着孩子的手,千恩万谢,对着梁山的方向磕头不止,口中念念有词,都是感恩“王伦寨主活命之恩”、“梁山仁义”之类的话语。

成年流民们则根据登记的信息,被分流到各个需要劳动力的地方。工匠被如获至宝地请进工坊,壮劳力充实到建设工地和屯田队伍,一些身体条件不错的青年,在经过初步筛选后,被补充进了各营作为预备兵员。整个梁山势力范围内,虽然因为人口暴增而显得更加忙碌,但却秩序井然,充满生机。

瘟疫的苗头被迅速掐灭在了源头。流民们得到了安置,生活有了着落,人心迅速安定下来。梁山“仁义之师”、“乱世桃源”的名声,随着这些获救流民的口口相传,以更快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

进入八月,有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为后盾,祝家庄的重建速度明显加快,各项手工业作坊也得以扩大生产。军队在补充了新兵之后,在林冲、鲁智深、杨志等人的严格操练下,实力稳步增长。

而与此同时,另一股暗流也开始涌动。梁山的英雄帖已散发出去有些时日,一些距离较近,或者对此次绿林大会格外重视的山寨,已然提前动身,带着几分好奇、几分警惕,更带着对梁山和王伦的浓厚兴趣,向着八百里水泊梁山,迤逦而来。平静的梁山泊,即将因八方豪杰的到来,而变得更加热闹,也更加风云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