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朱棣刚从吴王府离开不久,那些先前被悄无声息安插在府中的锦衣卫,便如同融入夜色的鬼魅般,悄然而退,未留下半点痕迹。
而同一时刻,献王府内却如投入巨石的湖面,掀起了轩然大波。
起因正是朱允炆将今日靶场上发生的所有细节,一五一十地转述给了齐泰、黄子澄与方孝孺三人。
起初,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还觉得朱允炆或许有夸大其词的成分——毕竟在他们的认知里,世间哪有那般能颠覆战场格局的神兵利器。
可当朱允炆脸上带着难掩的苦涩,亲口告知三人,自己曾亲自使用过那燧发枪与复合弓时,三人的脸色瞬间变了,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齐泰深吸一口气,语气沉重得仿佛压了块石头:“难怪,难怪啊……原来吴王竟真的造出了这般神兵利器,也难怪陛下会破格册封朱允熥为中军右都督,让他掌控京城防务。”
说着,齐泰的眼神飞速闪烁,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关键旧事,随即苦笑着摇了摇头:“你们可还记得,原本魏国公徐辉祖明明已经答应支持献王殿下。可自从陛下召见过他,又恰逢朱允熥登门拜访之后,他的态度就变得模棱两可。后来我们多次派人去请他前来一叙,他也总以军务繁忙为由推脱;就连此次出征前,都没跟我们打一声招呼”
黄子澄听完,瞬间明白了齐泰话中的深意,不由得长叹一声:“是啊,原来是这样。魏国公定然是亲眼见识到了燧发枪与复合弓的惊人威力,终究没能抵挡住这等利器的诱惑,才会改**度,不再坚定支持献王殿下。”
“是了!”这一刻,方孝孺与朱允炆也猛然反应过来,两人脸上同时浮现出苦涩之色。
他们好不容易才拉拢到的武将勋贵,本以为能靠着徐辉祖与朱允熥抗衡一二,却没料到,这场较量还未真正开始,对方就已经倒向了另一边。
从前,他们都觉得徐辉祖是忠君体国、坚守道义之人,一生只认一位主君,绝不可能做出背叛之事。
可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的脸——徐辉祖终究还是没能抵住燧发枪与复合弓能给军队带来巨大提升的诱惑。
但仔细想想,这似乎也情有可原。
毕竟,哪个将领看到如此强大的神兵利器,能不心动呢?
其实徐辉祖已经算顾念旧情了,虽说对他们的态度变得含糊,但也没有彻底表明要投靠朱允熥。
此前,他们还抱着一丝希望,觉得徐辉祖不愿赴约,或许真的是因为军务繁忙、抽不开身;等他凯旋,定会主动前来赴约,重新回到他们麾下。
可如今看来,这份希望彻底破灭了——徐辉祖一旦做出选择,就绝不会再回头。因为他定然舍不得放弃让自己麾下军队装备燧发枪与复合弓的机会。
这一刻,朱允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四人相视无言,脸上满是化不开的苦涩。
他们只觉得,眼前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了。
见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这段时间心智已然成熟不少的朱允炆,主动开口安慰道:“三位先生也不必太过沮丧。其实今日皇爷爷对本王的态度,依旧十分和蔼,也很宠爱,并没有半分生疏或排斥,反而还耐心教导了我许多道理。”
“这么看来,皇爷爷心里还是中意我的。否则,他断然不会这般谆谆教诲。”
这话一出,方孝孺却微微皱起了眉,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可一时之间又想不出问题出在哪里。
而齐泰与黄子澄听到这话,却瞬间松了口气。
齐泰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勉强挤出一个笑容:“这么说,倒是我们之前太过杞人忧天了。也是,陛下当初既然有过册立殿下为皇太孙的想法,那殿下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定然不是几件奇**巧技就能撼动的。想来在陛下眼里,吴王做的这些事,顶多算是有些小聪明、小手段,终究难登大雅之堂,成不了大气候。”
“献王殿下您虽然看似没做什么特别的事,但恰恰符合了陛下心中储君的标准。毕竟,大明的储君,不需要靠这些旁门左道来彰显才能,最终还是要在理政能力、文采学识、仁义之心与孝顺之道这几方面来评判,那些奇**巧技根本算不上加分项。”
“此言甚是!我赞同齐大人的说法!”黄子澄虽然也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但此刻他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提振士气,便顺着齐泰的话附和起来——反正到时候真出了问题,也不是他牵头提出的,无需他来背锅。
得到黄子澄的赞同,齐泰的信心顿时足了不少,语气也变得坚定起来:“定然是这样!否则陛下断然不会继续对殿下这般宠爱,不仅将您带在身边教导,还传授各种帝王之术,更关心您的身体健康,叮嘱您多锻炼,好胜任未来储君那繁重的职责。”
黄子澄再次拍手赞成,反正不管齐泰说什么,他都选择附和。
这番话让朱允炆都有些愣住了,他原本只是想活跃一下气氛,缓解几位老师的压力,可经齐泰这么一分析,他也开始自我感觉良好起来。
他仔细回想白天皇爷爷对自己说的那些话,越想越觉得,齐泰简直说到了自己心坎里——皇爷爷似乎真的有意传授自己当皇帝的经验,还让自己锻炼出好身体,好承担更多责任。
越想,朱允炆就越觉得这话有理。
虽然心底还有一丝微弱的不安,但此刻急需强心剂的他,下意识地将那丝不妥抛到了脑后,只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去思考。
刹那间,他只觉得神清气爽,之前的沮丧一扫而空。
唯有始终保持冷静的方孝孺,心中的不安越发强烈。
他斟酌着开口,想提醒几人不要过度揣测陛下的心意——万一陛下只是随口说几句话,并没有他们想的那么深远呢?
可不等他把话说出口,就被齐泰打断了:“陛下依旧这般看重殿下,对我们而言也是件好事。这样一来,我们接下来行事,也能多一层保障,不用再像之前那样胆战心惊了。”
“虽然之前挑起吴王与燕王矛盾的计划失败了,拉拢燕王的尝试也被吴王破坏,但这并非毫无收获。”
齐泰重新恢复了往日的锐利,眼神明亮:“起码我们成功破坏了吴王与燕王的关系,把燕王也拉进了这场争斗里。三方对峙,总好过我们与吴王两方抗衡,尤其是在如今敌强我弱的局面下。”
说着,齐泰还转头看向正要开口的方孝孺,笑着补充道:“这还要多亏了希直你,提醒我们要以彼之法还施彼身。想来吴王看到那封信后,定然气得不轻吧!”
方孝孺听到这句恭维,顿时有些不好意思,原本到了嘴边的提醒,也被这阵尴尬憋了回去,只连连摆手:“不过是些小手段罢了,不值一提!”
齐泰哈哈一笑:“希直你太过谦虚了!”
笑过之后,齐泰才转向朱允炆,问道:“殿下今日不是刚见过吴王吗?知道了燕王真面目的吴王,当时是什么表情?”
黄子澄与方孝孺也立刻看向朱允炆,眼中满是期待。
朱允炆闻言,脸上露出几分尴尬,支支吾吾地说:“他……他看起来很平静,仿佛丝毫没受到影响,反而还跟我有说有笑,完全看不出有任何不妥。”
这话让齐泰、黄子澄与方孝孺三人瞬间愣住,脸上的期待也变成了尴尬。
但很快,齐泰就给自己找好了说辞,语气十分肯定:“他定然是装出来的!吴王向来阴险狡诈,就算心里怒火中烧,也能装作若无其事。”
“之前他与燕王那般交好,如今燕王却这般对他,他心里定然恨得牙痒痒,恨不得将燕王扒皮抽筋、粉身碎骨,绝不会再信任燕王半分。”
“而吴王又是个极有城府的人,所以他没有当场发怒,反而把所有仇恨都埋在心底,等着日后报复的机会。也正因如此,他才能面不改色,还跟殿下你侃侃而谈。”
这番话听起来,似乎确实没什么毛病。
连黄子澄与方孝孺也觉得很有道理,纷纷点头认同——齐泰的逻辑环环相扣,把所有不合理的地方都圆了回来,自圆其说之下,可信度也高了不少。
朱允炆听完,也仔细回想了今日朱允熥的表现。虽然对方表面上依旧温和,但暗地里确实处处针对自己。他当即点头:“齐先生分析得有理有据!我现在仔细回想一下,今日的吴王虽然对我依旧客气,但暗地里确实让我吃了不少苦头。想来这就是他记恨燕王,却把气撒到了我身上——毕竟那封信是我交给吴王的。”
“哈哈,这就对了!所有事情都能对上了!”齐泰顿时大笑起来,脸上满是得意。
黄子澄与方孝孺也跟着轻轻颔首,心中的疑虑彻底消散。
殊不知,他们早已陷入了一种自欺欺人的循环——将所有自己不希望发生的结果统统排除,把自己期望的情况都找理由塞进逻辑里,还为心底的恐惧披上了一层“合理”的外衣。
可这份自欺欺人的“合理”,并没有维持太久。
第二天,一则消息传到了朱允炆等人耳中——燕王朱棣半夜造访吴王府,两人在府中相谈甚欢,似乎达成了某种约定。
之后,吴王还派遣自己的心腹内侍送燕王回府,并且附赠了一份厚重的大礼。
听到这个消息,朱允炆等人彻底呆住了,脸上的得意瞬间凝固。
而另一边,自从上次定下对付朱允熥的计策后,吕氏就一直在等齐泰等人传来好消息,盼着他们能彻底挑拨朱允熥与朱棣的关系。
可左等右等,不仅没等到两人反目的消息,反而听说他们的关系越发亲近了。
吕氏立刻派人去仔细调查,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她彻底怒了。
当即,她下令召集朱允炆、齐泰、方孝孺与黄子澄前往东宫。
几人刚一见面,吕氏就劈头盖脸地将他们训斥了一顿,最后眼神冰冷地盯着众人,语气中满是质问:“本宫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当初你们把计划说得天花乱坠,为何执行起来却如此不堪?不仅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我们的劣势越发明显,还让朱允熥与朱棣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谁能告诉本宫,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朱允炆吓得低下头,大气都不敢喘。
齐泰与黄子澄也吓得额头冒汗,满脸羞愧,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唯有方孝孺还算镇定,他平静地看向吕氏,拱手行礼后,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没有丝毫隐瞒。
吕氏先是狠狠瞪了朱允炆、齐泰与黄子澄一眼,随即耐着性子听完了方孝孺的陈述。
方孝孺话音刚落,吕氏也缓缓皱起了眉——仔细想想,几人的操作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朱允熥身上……
果然,方孝孺顿了顿,也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回禀娘娘,此次计划失败,并非我们不尽力,实在是吴王朱允熥太过狡猾,燕王朱棣又太过老辣。他们完全不按我们的算计行事,不仅没钻进我们设下的圈套,反而反过来将了我们一军,才让此次计谋彻底落空。”
“对对对!确实是非战之罪!”
齐泰与黄子澄连忙点头附和,脸上满是急切——这真的不是他们的错,谁能想到对方根本不上套啊!
他们已经把所有事实都摆在了朱允熥面前,可朱允熥却像只老乌龟一样,明明知道朱棣心怀不轨、没安好心,却依旧能咬牙忍下来,还愿意跟朱棣这等豺狼为伍、与虎谋皮,继续维持着叔慈侄孝的假象。
可即便知道那是假象,他们也无能为力。
因为经过这次互相揭底,朱棣与朱允炆彻底撕破了脸皮,连彼此的信件都敢送给敌人。
这不仅葬送了双方未来合作的可能,还让朱允熥抓住了反击的机会,反过来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计划之所以失败,真的不是他们最初设想的那样,更不是他们的错!
只能说,是老天不站在他们这边,再加上朱允熥实在太过老奸巨猾。
“哼!”吕氏轻哼一声,眼神冰冷地扫过齐泰与黄子澄,“非战之罪?那你们在谋划之前,为何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性?”
“这……这……”齐泰与黄子澄瞬间语塞,连带着方孝孺也说不出话来。
是啊,如果这么说的话,他们确实是谋划不周,棋差一着,最终才落得如此下场。
他们不仅错估了朱允熥的狡诈,还低估了他的忍耐力;
而且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又太过急于求成,彻底得罪了朱棣,失去了最后挽回的余地。
想到这里,三人的额头又开始冒冷汗,就连一向镇定的方孝孺也不例外。
其实他们自己也很纳闷——明明是好好的算计,怎么最后就变成了这副模样?
有那么一瞬间,三人甚至开始自我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玩这种阴谋诡计?
吕氏的眼神冷得像冰,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说到底,不过是你们算计不够,输了就是输了,没必要找借口。”
“可你们却始终不愿意承认错误,每次失败都只会找理由推脱。三位,本宫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
“娘娘恕罪!臣知错了,愿意接受惩罚!”齐泰吓得连忙跪倒在地,声音都有些发颤。
黄子澄与方孝孺对视一眼,也无奈地跪了下来,齐声认罪。
而一直像只鹌鹑一样缩在一旁的朱允炆,见状嘴唇动了动,想替几位老师求情,可一接触到自家母妃冰冷的眼神,就瞬间没了勇气,只能继续低着头。
一时间,东宫的气氛降到了冰点,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压抑。
过了许久,一声叹息突然从屏风后传来,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缓缓响起:“娘娘息怒。齐郎中、黄侍读、方经筵此次谋算失败,其实情有可原,实在是吴王太过狡猾,非人力所能抗衡。”
此言一出,原本跪在地上叩首的齐泰、黄子澄与方孝孺,齐齐抬头朝屏风后看去。
只见一位年过花甲、头发花白的老者,缓缓从屏风后走了出来。
看清来人的模样,三人瞳孔骤然一缩——这位竟是刑部尚书杨靖!
也是如今朝中唯一还坚定站在献王这边的尚书级官员,职位最高,权力也最大。
而杨靖之所以能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依旧坚持支持朱允炆,原因有二:
一是杨家与吕家乃是世代姻亲,本就是同在一艘战船上,利益相关;
二是朱允炆的外祖父吕本,当年曾对杨靖有救命之恩与提携之义,还在临终前嘱托杨靖,要好好照顾吕氏与朱允炆。
正因如此,无论朝中局势如何变化,朱允熥的势力如何强盛,杨靖始终没有动摇,坚定地站在朱允炆这边。
至于他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原因也很简单——吕氏对齐泰、黄子澄与方孝孺三人已经彻底失望了。
一次次的失败,让她明白,再这样下去,他们迟早会被朱允熥逼到绝境,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无奈之下,她只能请出杨靖这张后手,让他来主持夺储事宜。
毕竟齐泰、黄子澄与方孝孺三人,终究还是太年轻了,纸上谈兵时头头是道,可一旦落到实际执行,就漏洞百出。
吕氏也是实在没办法了,才不得不请杨靖出山。
若不是情况紧急,按照吕本临终前的交代,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轻易动用杨靖——因为他是他们最后保命的底牌。
可惜,吕氏已经等不起了。
于是,杨靖便出现在了这里。
“参见杨尚书!”作为后辈,齐泰、黄子澄与方孝孺连忙起身行礼,态度恭敬。
就连朱允炆也急忙上前,伸手搀扶杨靖,语气亲昵:“杨爷爷,您怎么来了?”
杨靖轻轻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又朝地上跪着的三人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随后才转向吕氏,缓缓开口:“娘娘,让他们起来吧。他们都是殿下的忠臣,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必如此苛责。”
其实他还有一句话没说出口:若是这般折辱忠臣,只会寒了人心。
齐泰、黄子澄与方孝孺三人,虽然有不少缺点,但在同辈人中,已然是佼佼者,是未来朝廷的栋梁之才,不能轻易折辱。
尤其是方孝孺,更是杨靖最为看重的后辈,他可是天下公认的读书种子,在文学领域有着深远影响,仅凭他一人,就能影响大明文坛的风气,被天下读书人视为榜样。
吕氏自然明白杨靖的心思,也意识到自己刚才确实有些被怒火冲昏了头脑,连忙开口缓和气氛:“三位先生快起来吧。本宫并没有要追究你们罪责的意思,只是希望你们日后行事能更加谨慎,不要再出现这样的纰漏。”
说着,吕氏脸上露出一抹苦涩:“因为我们,已经输不起了。”
这句话,让齐泰、黄子澄与方孝孺心中刚刚升起的些许不悦,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自责。
是啊,娘娘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才会如此动怒。
是自己太过无能,一次次辜负了娘**期望,才让局势走到这一步。
一瞬间,吕氏用一句话便化解了这场无形的矛盾,既点明了处境的艰难,也让三人的愧疚之心压过了不满。
杨靖在一旁暗暗点头,随即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错了便错了,过往之事不必再提,从今往后,专心应对眼前的局面即可。”
听到这话,齐泰、黄子澄与方孝孺三人这才彻底松了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吕氏也不再纠结过往的失误,转而看向杨靖,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与期盼:“杨伯伯,如今局势对我们越发不利,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行事,才能扳回一局?”
话音落下,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杨靖身上——此刻的他,已然成了众人心中唯一的主心骨。
杨靖缓缓捋了捋白须,眼神骤然变得炯炯有神,语气笃定:“放心,人无完人,事无绝对,只要细心观察,终归能找到对方的漏洞。”
说着,他陡然转头看向齐泰,语速加快,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齐郎中,你立刻派人去彻查凉国公蓝玉、郑国公常茂等人在军中的轨迹,但凡有违反军纪的行为,哪怕是细微琐事,都要一一记录在案。另外,他们在民间的不法之事,也务必尽数收集,不得遗漏——这些东西,本尚书自有大用!”
“卑下领命!”齐泰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光亮,瞬间明白了杨靖的意图,连忙拱手应下,之前的颓丧一扫而空。
吕氏、黄子澄、方孝孺与朱允炆见状,心中的不安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安心——有杨靖出面主持大局,他们似乎又看到了逆转局势的希望。
…
与此同时,刚回到吴王府的朱允熥,突然没来由地感到眉心跳动不止,一股难以言喻的心悸感涌上心头,仿佛有什么不好的事情正在悄然酝酿,即将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