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第42章 惊呆了!

();

“砰砰——!”

两声震耳欲聋的枪响骤然划破靶场的宁静,硝烟迅速弥漫,刺鼻的火药味瞬间散开,呛得人下意识蹙眉。

朱元璋缓缓放下手中那柄沉甸甸的燧发枪,粗糙的手掌不自觉地反复揉搓着被后坐力震得发麻的虎口,不由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惋惜与遗憾:“还是有差距啊。这仿造的燧发枪,比起允熥你从南洋商人手里购来的原装货,终究还是差了点意思——不仅震得手发麻,这枪声也实在太响了些。”

朱允熥同样放下燧发枪,揉了揉酸胀的虎口,闻言深以为然地点点头,附和道:

“皇爷爷说的是,确实差距不小。原装的燧发枪毕竟技术成熟,工艺也精细得很,咱们这刚仿造出来的,做工还是太粗糙了。”

说着,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朱元璋,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语气中带着几分宽慰:“不过皇爷爷您也别着急,这批燧发枪是工匠师傅们赶制的第一批,他们对这新物件还不熟悉,能做到如今这个地步,已经是竭尽全力了。更何况,咱们现在首要的是‘能造出来、能用’,只要不影响**的质量、威力和射程,便已经足够了——至于工艺的精美程度,本就不该和原装的那支相提并论。”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皇爷爷尽管放心,等后续造地多了,工匠们的技术越来越熟练,这些后坐力大、声音响的小问题,肯定能一一改善的。”

朱元璋听着这番话,缓缓颔首,随即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语气也轻快了几分:“你说得在理。说到底,兵器终究是用来打仗的——只要威力够大、射程够远,还不容易炸膛,能把敌人打得哭爹喊娘,比什么都强,倒也不必在细枝末节上苛求太多。”

“皇爷爷英明!”朱允熥立刻顺势送上一记恰到好处的夸赞,语气诚恳又不失亲昵。

朱元璋被逗得失笑,摆了摆手,随即迈步走到靶场一侧的兵器架旁,目光被一柄造型奇特的复合弓吸引。

他伸手将复合弓取下,从箭囊里抽出一支羽箭,搭在弓弦上,微微一用力,竟轻易将弓弦拉满。

这一刻,这位见惯了各式兵器的开国皇帝眼中,骤然闪过一抹难以掩饰的震惊——这弓弦拉起来,居然如此省力?简直不可思议!

先前看士兵演练时,他就觉得士兵拉弓的动作格外轻松,可如今亲自上手才发现,这复合弓省力的程度,比他想象中还要夸张。

可拉着轻松,却不代表威力减弱——随着朱元璋手指一松,羽箭如流星般划破长空,瞬间掠过空气,发出尖锐的呼啸声,下一秒便稳稳地射入了百步开外的靶心之中。

朱元璋脸上满是震撼,转头看向朱允熥,语气中带着几分难以置信:“你这孩子,还真没吹牛!这复合弓拉着轻松,威力和射程却半点不弱,当真算得上神兵利器!”

此时的朱允熥,也在另一侧握着一副复合弓,手中箭矢如连珠般射出,眨眼间便射出四五支箭,且每一支都精准地射中靶心——真可谓“宗师级”箭术,名不虚传。

这一幕,再次让看向这边的朱元璋瞳孔一缩——原来传言竟是真的,允熥这孩子的箭术,竟然已经超凡入圣到了这般地步!

一箭命中靶心或许是运气,可箭箭皆中靶心,那就只能是箭术高超了。

朱元璋忍不住多打量了朱允熥几眼,心中暗暗感慨:这小子,藏得可真够深的!这么好的箭术,竟从未在人前显露过。

而站在一旁全程观看的朱允炆,此刻早已瞠目结舌,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自家这位几个月前还显得胆怯软弱的三弟,哪来的如此高超的箭术?

这简直超出了他的认知,让他忍不住在心里惊呼:艹,藏得真深!

朱允熥放下手中的复合弓,转头看向满脸震撼的朱元璋,脸上带着几分笑意,语气轻松地说:“皇爷爷,孙儿何时跟您吹过牛、撒过谎啊?”

说罢,他又耐心地重新解释起复合弓的原理:“这复合弓之所以又省力又威力大,还能射得远,关键就在于弓身上的滑轮组。拉弓的时候,滑轮组能帮着省力,还能把咱们施加的拉力转化成更多的动能;一旦松开弓弦,这些动能就会成倍释放出来,箭的威力自然就大了。”

虽然听不懂“动能”这种陌生的词汇,但朱元璋和朱允炆都大致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两人都忍不住再次倒吸一口凉气。

当然,朱元璋的震惊还稍缓一些——毕竟他早就知道复合弓的存在,只是之前见到的都是半成品,没能亲自上手体验;

而朱允炆则完全不同,此刻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只剩下无尽的茫然和震撼。

原本,朱允炆今天主动跟着来靶场,是想借着和皇爷爷、三弟相处的机会套套近乎、拉拉感情,缓解一下最近因储位之争而紧绷的心情。

可他万万没想到,不过短短半个时辰,发生的事情一件比一件让他震撼,繁杂的心绪不仅没有得到安抚,反而变得更加混乱,当真称得上是“心乱如麻”!

精盐提取法、仿造燧发枪、省力又威力大的复合弓、超凡入圣的箭术……更别提三弟还能做出一手让皇爷爷格外喜欢的好菜。

脑海中不断闪过这些画面,朱允炆盯着朱允熥背影的眼神,渐渐变得深沉起来:自己这三弟,藏得也太深了!

这么多年朝夕相处,他竟然丝毫没察觉到,三弟竟然有这么多本事。

难怪宫里宫外的人都说朱允熥心思深沉,今日一看,果然名副其实。

越想,朱允炆心中那点放弃争夺储君的念头,越发强烈……

朱允炆的心思,朱元璋能猜到几分,但他并没有点破——若是连这点打击都承受不住,连正视他人优点的气度都没有,那便没有资格担任大明的储君。

朱元璋对着朱允熥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话锋一转,眼神中带着几分似笑非笑,开口问道:“那你这一手高超的箭术,又是怎么回事?你小子,藏得可真够深的!”

朱允炆闻言,也立刻竖起耳朵,眼神紧紧盯着朱允熥,显然也很好奇…

朱允熥脸上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龇着牙说道:“皇爷爷,要是孙儿说,这箭术是继承了您老人家的血脉天赋,天赋异禀,不用学就会,您信不信?”

朱元璋:“……”

朱允炆:“……”

朱元璋先是一阵无言,随即无奈地哭笑不得。

可不知为何,听到“继承您的血脉”这句话,他的心里竟莫名觉得乐滋滋的,连带着对朱允熥的喜爱又多了几分。

而朱允炆则在心里暗暗暗骂:太不要脸了!这都能扯到皇爷爷身上,真是无时无刻不在拍皇爷爷的马屁!朱允熥,我鄙视你!

可鄙视归鄙视,他的心里还是忍不住有些羡慕……

朱允熥见两人的表情都有些古怪,忍不住哈哈一笑,随即随意地糊弄道:

“其实真就是天赋异禀,之前跟着教射的太监学了几次,就慢慢会了。没办法,人聪明起来,连自己都挡不住嘛!”

这话落在朱允炆耳中,只觉得格外刺耳,恨不得立刻冲上去给朱允熥几拳,让他别这么嚣张。

朱元璋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朱允熥,无奈地摇了摇头,也没再在这件事上纠缠。

他迈步走到不远处的华盖下,一**坐在椅子上,端起桌上的茶碗喝了一口,又用衣袖擦了擦嘴角的水渍,随即看向还僵在原地、如同木头一般的朱允炆,开口说道:“允炆,你也去试试允熥弄出来的燧发枪和复合弓。别怕,咱们朱家的儿郎,就算不上阵杀敌,也得懂些刀兵之利,借着练兵器强身健体,也是好的。”

说着,他又特意提醒了一句:“之前你们是不是还疑惑,咱为什么要封允熥为中军右都督?现在看到这些神兵利器,明白了吗?”

朱允炆陡然回过神来,闻言连忙躬身行礼,语气恭敬又带着几分愧疚:“孙儿明白了!三弟天资聪颖,为朝廷造出这么好的神兵利器,立下了大功,确实该受此封赏。是孙儿眼拙,之前不明实情,还不知天高地厚地质疑皇爷爷的决定,孙儿知罪,还望皇爷爷责罚!”

朱允炆心里清楚,事到如今,若是还强装不屑、不肯承认三弟的优秀,那只会让自己变成跳梁小丑,徒增笑柄。

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既显露出自己的气度,也能为自己留些退后转圜的余地。

果然,朱元璋听到这番话,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随即摆了摆手,语气温和地说:“这不怪你。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质疑咱,朝中除了少数几个知道内情的大臣没劝谏,其余人哪一个不是像惊弓之鸟一样,生怕咱被允熥这孩子蛊惑,做出什么糊涂事来……哈哈哈!”

说到最后,朱元璋忍不住笑了出来——今天看到燧发枪和复合弓的威力,又见识了允熥的箭术,他的心情确实不错,脸上的笑容也比平日里多了些。

朱允炆也跟着笑了笑,只是笑容中带着几分尴尬,显得有些不自然。

这时,朱允熥也走了过来,哈哈一笑,语气带着几分谦虚地说:

“二哥谬赞了!弟弟这点微末伎俩,不过是些奇**巧技,都是偷巧罢了,当不得二哥这么夸奖。再这么夸下去,弟弟我可要骄傲了!”

朱允炆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甚至不愿意再多看朱允熥那张“欠揍”的脸,只觉得对方这话里的炫耀之意都快溢出来了。

朱元璋哭笑不得,又指了指朱允熥,无奈地说:“美得你!”

“嘿嘿!”朱允熥也不辩解,只是装傻充愣地笑了笑。

朱元璋见他这副模样,忍不住摇了摇头,又看向还站在原地不动的朱允炆,再次催促道:“去吧,去试试咱大明的神兵利器,也让咱看看你的本事。”

“孙儿领命!”朱允炆咬了咬牙,硬着头皮答应下来。虽然那燧发枪看着就笨重,开枪时还又响又冒烟,看着挺吓人的,但皇爷爷都已经发话了,就算再害怕,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朱元璋挥了挥手,示意一旁的禁卫过去教导朱允炆如何使用燧发枪和复合弓。而朱允熥则一**坐在朱元璋旁边的椅子上,和皇爷爷一起,看着不远处朱允炆笨手笨脚地摆弄燧发枪,脸上带着几分看热闹的笑意。

片刻后,一声略显沉闷的枪响响起——紧接着,朱元璋和朱允熥都齐齐呆住了,随即两人又不约而同地仰头望天,强忍着笑意。

无他,只见朱允炆被燧发枪的后坐力直接冲得一**坐在了地上,整个人都懵了,脸上满是茫然和惊恐,那样子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一旁负责教导他的禁卫也被吓了一跳,连忙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将朱允炆扶起来,语气忐忑地询问:“殿下,您无恙否?有没有伤到哪里?”

朱允炆的脸色瞬间涨得通红,只觉得格外丢人。

他快速扫了一眼不远处的朱元璋和朱允熥,见两人似乎正低头说着什么,没注意到这边的窘境,才暗暗松了口气。

可即便如此,他心里还是又羞又恼,脸色越发红了。

禁卫见他脸色不对,还以为他受了伤,当即就要转身去禀报朱元璋,请太医过来诊治。

朱允炆见状,连忙伸手拦住他,深吸一口气后摇了摇头,语气有些急促地说:“本王没事,只是刚才没站稳罢了,不碍事的!”

“殿下真的没事吗?要不要还是唤太医来看看?”禁卫还是有些不放心,眉头紧紧蹙着,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还想坚持去禀报。

可朱允炆却态度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必惊扰皇爷爷,本王不想让皇爷爷为这点小事担忧!再者,本王确实没受伤,二虎将军不必大惊小怪。”

这位名叫二虎的禁卫闻言,这才松了口气,点点头说道:

“好,既然殿下这么说,那属下就不惊扰陛下了。但殿下若是之后觉得有任何不妥,一定要及时告诉属下,千万不能硬撑。”

朱允炆越发窘迫,摆了摆手示意自己知道了,随后便快步走到另一侧的箭靶旁,准备尝试使用复合弓。

他之所以这么痛快地答应,除了是不敢违背皇爷爷的命令,还有一个原因——他也想亲自试一试,三弟弄出来的燧发枪和复合弓到底有多厉害,能让皇爷爷如此重视。

在一旁看着是一回事,亲自上手感受又是另一回事;

更何况,他还想看看这些武器的构造,将来也好让人仿造,免得日后被朱允熥用这些“神兵利器”压制,打个措手不及…

片刻后,朱允炆看着百米外空空荡的箭靶,又低头看了看掉在不远处草地上的羽箭,老脸瞬间涨得通红,尴尬得恨不得当场找个地缝钻进去,脚趾都快在靴子里抠出三室一厅了——太丢人了,实在是太丢人了!

朱允熥五箭连中靶心,自己却连第一箭都脱靶了,这差距也太大了!

朱允炆再次小心翼翼地瞥了眼不远处的朱元璋和朱允熥,生怕他们看到自己的窘境,被他们笑话。

可好在,朱元璋和朱允熥仿佛真的没关注这边,还在低头聊着什么,这让朱允炆又暗暗松了口气——没看见就好,尤其是不能让三弟看见,不然他肯定要嘲笑自己!

而站在一旁的禁卫二虎,见状也忍不住干咳了几声,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尴尬——殿下这箭术,确实有点拿不出手啊。

朱允炆没理会二虎的尴尬,深吸一口气,再次拿起一支羽箭搭在弓弦上,心里暗暗较劲:今天说什么也要命中靶心,不能再这么丢人了!

他之所以还能连续拉弓射箭,也多亏了这复合弓足够省力;若是换了传统的强弓,他能不能拉开都还是两回事。

于是,在禁卫二虎的尴尬陪同下,朱允炆又足足**四五箭,却依旧没能命中靶心——当然,也没有再脱靶,只是箭矢都乱七八糟地射在了靶子的边缘区域,距离靶心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很显然,朱允炆在骑射方面确实没什么天赋,和吴王朱允熥比起来,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二虎心里虽然觉得有些异样,但他身为臣子,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尽心尽力地教导朱允炆如何调整姿势、瞄准靶心。

又连续**几箭后,终于有一箭运气好,堪堪靠近了靶心的红点。

朱允炆这才松了口气,心里暗暗庆幸:总算勉勉强强完成了目标,这样也不至于被人笑话得太惨。

当然,复合弓的“省力”也只是相对而言,就这么**十几箭,朱允炆的后背已经全部被汗水打湿,累得直喘粗气,手臂也开始微微发酸。

而不远处看似没有关注这边的朱元璋与朱允熥,其实早已将朱允炆的窘境尽收眼底,两人的面色都有些古怪。

之所以要假装没关注,也是想给朱允炆留点面子,免得他当众“社死”,下不来台。

此时见朱允炆终于停下了射箭的动作,爷孙俩对视一眼,齐齐吐了口气,心里都松了口气——总算结束了,再这么射下去,他们俩都快替朱允炆着急了。

朱元璋轻咳一声,主动为朱允炆开脱道:“你二哥打小就熟读圣贤书,心思都放在了学问上,从来没怎么习武,不擅长骑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读书人嘛,总归是文弱了些,不比你们这些天天舞刀弄枪的孩子。”

“对对对,皇爷爷说得极是!”朱允熥当然不会唱反调,连忙连连点头附和,语气诚恳地说,“二哥是谦谦君子,满身书生意气,本就不喜刀兵之事,射不准也很正常。不像孙儿,平日里调皮捣蛋,什么都学一点皮毛,看似会得多,其实远没有二哥那般专注于学问,在读书上,孙儿还得向二哥多请教呢。”

“咳咳!”朱元璋实在听不下去了,轻咳一声打断了朱允熥的话,语气带着几分无奈,“好了,你小子别在这阴阳怪气的,给你二哥留点面子!明知道你二哥在骑射上不如你,还故意这么说,小心他回头找你算账。”

朱允熥脸上立刻摆出一副茫然无辜的样子,眨了眨眼说道:

“皇爷爷,孙儿说的都是真心话啊!二哥在学问上的造诣,孙儿确实望尘莫及,怎么会是阴阳怪气呢?”

朱元璋看着他这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模样,也懒得拆穿,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就在这时,朱允炆也整理好衣袍走了过来,脸上还带着几分未散的红晕,显然还没从刚才的窘迫中完全缓过来。

朱元璋见状,便不再纠结于骑射的话题,反而话锋一转,对朱允熥说起了另一件事:

“之前你母妃吕氏来找过咱,说想让咱帮你择婚选配,问问你的心意。允熥啊,你自己对这事有什么想法?”

之前吕氏提过此事后,朱元璋本想立刻召朱允熥来问问他的个人意愿,可后来因为推广精盐提取法的事情太过繁忙,一时竟把这事给耽搁了。

今日在靶场闲聊,才忽然想起这茬,便趁着祖孙难得相处的机会,把话问了出来。

虽说按照礼法,朱允炆是兄长,朱允熥若比他先成婚,多少有些不合规矩。

可朱元璋一来是实在盼着能早日抱上重孙,二来朱允熥的年纪也确实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便也没太过拘泥于旧礼。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自觉年事已高,不知道还能在这世上待多久,他想趁着自己还在,亲手为孙儿敲定终身大事,免得将来留下遗憾。

朱允熥听到“择婚选配”四个字,先是愣了一下——他没料到吕氏会主动提起这事,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吕氏向来把朱允炆的储位看得比什么都重,如今突然关心起自己的婚事,莫不是想在自己身边安插眼线,借着“枕边人”监视自己的动向?

而刚走到近前的朱允炆,听到皇爷爷的话后,也瞬间愣住了,脚步都顿了顿。

他心里满是震惊与不解:自己都还没定下婚事,皇爷爷怎么先问起朱允熥的了?

难道皇爷爷真的打算册立朱允熥为皇太孙,连婚事都要为他优先安排?

这念头一出,朱允炆的心情瞬间沉了下去,看向朱允熥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复杂。

朱元璋没有催促,只是端着茶碗轻轻吹着热气,耐心等待着两人回神。

过了好一会儿,朱允熥才率先回过神来,他先是看了看朱元璋那双似能洞察人心的眼睛,又扫了眼身旁神色异样的朱允炆,随即微微低头,语气恭敬又带着几分乖巧地说道:“孙儿的终身大事,全听皇爷爷的安排。皇爷爷觉得合适,让孙儿成亲,孙儿便成亲;皇爷爷若是觉得还早,孙儿便再等几年也无妨。”

这个回答,是朱允熥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他知道吕氏主动提及此事,必定没安好心,十有八九是想借着婚事安插自己的人。

可吕氏毕竟是他名义上的母亲,若是直接拒绝,难免落个“不孝”的名声;

可若是顺着吕氏的意思,又等于把自己的终身幸福交到别人手里,他断然不会愿意。

思来想去,唯有把“决定权”推给朱元璋,才是最稳妥的办法——一来能彰显自己的“孝顺听话”,讨皇爷爷欢心;二来皇爷爷心思缜密,定然能看穿吕氏的小心思,绝不会让她借着婚事插手自己的生活。

即便皇爷爷真的要为自己安排婚事,也定会挑选品行端正、家世清白之人,绝不会让别有用心之人靠近自己。

果然,朱元璋听到这个回答,先是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朱允熥会把“皮球”踢给自己,随即反应过来后,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指着朱允熥说道:“你这小子,鬼精鬼精的,连咱都敢算计了!”

朱允熥依旧装着糊涂,脑袋垂得更低了,声音带着几分委屈:“皇爷爷,孙儿没有算计您,只是觉得婚姻大事非同小可,孙儿年纪小,怕自己考虑不周,还是皇爷爷您看得长远,由您做主,孙儿才放心。”

朱元璋被他这副模样逗得又气又笑,手指点了点他,最终还是松了口:

“罢了罢了,既然你这么信任咱,那这事就暂且先搁置。咱会让人去民间好好访一访,看看有没有品行端庄、容貌秀丽,又能配得上你吴王身份的姑娘。若是能找到合适的,等你父亲一年的丧期过了,你便可以成亲;若是一时没找到合心意的,那也不急,等你二哥一起守完三年孝,三年后咱们再从长计议。”

“谢皇爷爷!孙儿都听皇爷爷的!”朱允熥心中一喜,连忙抬头道谢,脸上满是乖巧懂事的笑容,继续维持着“孝子贤孙”的人设。

一旁的朱允炆听到“等你二哥一起守完三年孝”,悬着的心稍稍放了些,可看着朱允熥得到皇爷爷如此偏爱,心里还是有些不是滋味,脸色依旧复杂。

他定了定神,上前一步对朱元璋拱手行礼:“皇爷爷,孙儿已经试完了燧发枪和复合弓,特来向您复命。”

朱元璋对他点了点头,指了指旁边的空位:“坐吧,刚**那么多箭,也累了,喝碗茶歇歇。”

接下来的时间里,祖孙三人就坐在华盖下喝茶聊天,说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家常琐事。

气氛倒还算融洽,没有了之前的紧绷,这让朱允炆一直悬着的心渐渐放松下来,暗自庆幸皇爷爷没有提及自己糟糕的射击成绩。

可就在天色渐渐暗下来,朱允炆起身准备告辞回宫时,朱元璋却突然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温和又不失提点的意味说道:“允炆啊,回去之后多花些时间锻炼身体吧。你这身子骨,还是太文弱了些,将来若是真要担起大事,没有好的体魄可不行。”

朱允炆的身体瞬间僵住,脸上的笑容也凝固了——原来皇爷爷什么都看到了!他刚才的放松全是错觉!

一时间,尴尬、羞愧、懊恼涌上心头,让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只想立刻逃离这里。

最终,朱允炆连告退的话都说得有些结巴,匆匆行了一礼后,几乎是掩面而逃,脚步飞快地离开了靶场,只留下一个略显狼狈的背影。

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太丢人了!皇爷爷全看见了,朱允熥肯定也看见了!让我毁灭吧!

看着朱允炆落荒而逃的背影,朱元璋微微摇了摇头,眼神中带着几分惋惜——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心性太敏感,脸皮也太薄,将来在朝堂上怕是要吃不少亏。

朱允熥再也忍不住,捂着嘴干咳了几声,努力压制着笑意,可眼角的弧度还是暴露了他的心情:“二哥这脸皮,确实薄了点。”

朱元璋闻言,眼神瞬间变得深邃起来,语气带着几分郑重说道:“脸皮薄,在这皇家、在这朝堂上,是要吃大亏的。成大事者,哪能因为这点小小的窘迫就乱了分寸?他若是一直这样,将来很难担起大明的江山。”

朱允熥心中一动,知道皇爷爷这是在借朱允炆的事提点自己,连忙收起笑意,认真地点了点头:“皇爷爷说的是,孙儿记住了。”

随即,见朱元璋起身准备返回武英殿继续处理朝政,朱允熥突然想起一件至关重要的事,连忙快步跟了上去。

朱元璋察觉到他的动作,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但也没多说什么,只是继续往前走。

直到回到武英殿,待殿内的太监宫女都退下后,朱元璋才在龙椅上坐下,端起热茶抿了一口,淡淡开口问道:“你一路跟着咱,想必是有重要的事要说吧?说吧,什么事。”

朱允熥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后,才抬起头,语气凝重地说道:“回皇爷爷,孙儿是想跟您说关于淮西勋贵私自贩卖私盐的事……”

紧接着,他便将自己和常茂商议的计划一五一十地全盘托出,从让勋贵们上交所屯私盐,到打算用“烧制琉璃”作为安抚勋贵的计划,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没有丝毫隐瞒。

一开始朱元璋越听脸色越沉,可当听到“烧制琉璃”时,朱元璋的怒气稍稍压下,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惊讶,他放下茶碗,目光锐利地看着朱允熥:“你还会烧制琉璃?”

朱允熥脸上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龇了龇牙,语气带着几分讨好说道:“还不是托了皇爷爷的福?孙儿之前在书库里翻到过几本前朝的古籍,上面记载了些烧制琉璃的法子,孙儿照着琢磨了几天,没想到还真琢磨出点门道,勉强能烧出些像样的琉璃来。”

朱元璋:“……”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