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第31章 叔侄情深?

();

威严肃穆的武英殿内,空旷的殿宇间透着几分清冷。

一身明黄衮龙袍的朱元璋高坐御座之上,虽已年过花甲,满头银丝如雪,可那身躯依旧挺拔如松,精神矍铄,一双深邃的眼眸更是锐利如鹰隼,仿佛能洞穿人心。

锦衣卫指挥使蒋寰双手捧着密报,小心翼翼地递到朱元璋面前,密报上清晰记录着皇孙朱允熥与燕王朱棣的对话细节,还有二人勾肩搭背、谈笑风生前往吴王府的全过程。

朱元璋垂眸扫过密报封面,原本平静的眼神骤然一凝,眉头微蹙,双眼不由眯成了一道缝,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压抑起来。

蒋寰垂首而立,大气不敢喘一口,只是恭敬地候在御案一侧,静静等待朱元璋的旨意。

心中却早已为吴王朱允熥和燕王朱棣捏了一把冷汗——无他,当今这位陛下一生多疑,最忌讳的便是宗室亲王私下结交、暗通款曲,若是触了龙颜,后果不堪设想。

但朱元璋翻阅密报时,脸上却并未露出震怒之色,反倒带着几分若有所思。

他并非怀疑朱允熥与朱棣会暗中勾结,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家四儿子朱棣的心思。

那小子野心勃勃,对自己**底下这把龙椅垂涎久矣。

尤其是太子朱标离世已近半年,朱棣却迟迟不愿返回北平封地,明摆着是想留在南京浑水摸鱼,始终没有放弃争夺储君之位的念头。

是以,朱元璋好奇的是藏着这般夺嫡心思的燕王朱棣,为何会突然放下身段,主动去结交皇孙朱允熥?

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盘算?

他指尖捏着密报的边角,随意翻看了几页,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字迹,

过了片刻,朱元璋看完后抬手将密报放在御案上,指节轻轻敲击着案面,发出“笃笃”的声响。

忽然,他扭头看向蒋寰,声音低沉而威严:“燕王是特意守在午门外等候吴王的吧?”

蒋寰连忙点头,垂首回禀:“回禀陛下,确实如此。燕王殿下老早便带着随从在午门外等候,一直等到吴王殿下从文华殿议事结束、准备返回吴王府时,燕王才快步上前,装作‘偶遇’的模样与吴王攀谈!”

“偶遇”二字,蒋寰用得格外有意思。

朱元璋听到这两个字,没忍住“呵呵”笑了两声,语气幽幽:

“好一个‘偶遇’啊!”

蒋寰依旧面无表情,仿佛没听见朱元璋的调侃,心中却也古怪得不行。

可这种天家内部的私事,他一个外臣即便有再多想法,也不敢随意置喙,只能缄口不言,以免祸从口出。

朱元璋笑了一声后,神色又恢复了严肃,抬手挥了挥:

“传令下去,让锦衣卫继续严密监察燕王与吴王的行踪,他们二人的所有对话、往来都要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每日呈递到咱的御案前。”

“臣领命!”蒋寰当即拱手躬身,恭敬地应下旨意,随即转身准备退下。

可他刚走出没几步,就被朱元璋叫住了。

蒋寰立刻停住脚步,转身面向朱元璋,依旧垂首而立,等候陛下的进一步吩咐。

朱元璋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目光深邃,似乎在思索着什么,片刻后才缓缓开口问道:

“献王那边今日可有什么动静?”

蒋寰心中一动,暗道一声:果然,陛下会问献王朱允炆那边的情况!

他定了定神,将早已准备好的说辞一字一句道出:

“回禀陛下,献王殿下昨日在朝堂上因弹劾吴王一事受挫,士气大伤。昨日傍晚,献王便召集了他的几位老师在献王府中密议,直到深夜才散。今日一早,献王殿下便主动前往东宫,向先太子妃吕氏请罪,将昨日弹劾失败的所有过错都揽在了自己身上。为此,先太子妃雷霆震怒,在东宫狠狠责骂了献王一番!”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蹙,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

“吕氏骂了献王?”

要知道,后宫不得干政乃是他定下的铁律,如今吕氏不过是个太子遗孀,竟敢在东宫当众斥责皇子,若是将来朱允炆真的登基,吕氏岂不是要恃宠而骄,干预朝政,翻天不成?

蒋寰不敢隐瞒,如实点头:“回陛下,确实如此,东宫上下无人不知,动静闹得极大。”

朱元璋心中虽有不满,却没有当场发作,只是沉了沉脸,又追问道:

“献王当真将所有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根据锦衣卫探子昨夜在献王府外探听到的对话,确实如此。”蒋寰依旧垂首回禀,不敢有半分隐瞒。

朱元璋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语气中带着几分冷意:

“这么说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三人,就这般顺水推舟,让献王一个人担下了所有罪责?”

蒋寰闻言,顿时头皮发麻,后背冒出一层冷汗。

他知道陛下这是动了杀意,脑子飞速转动,没有直接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谨慎的组织语言,将探子探听到的细节一一禀报:

“回陛下,据探子回报,昨日密议时,齐泰、黄子澄二人曾主动提及,称是献王殿下近来未能时常亲近陛下,以致陛下被吴王的言行所‘蛊惑’,转而偏向吴王,这才导致昨日朝堂上对吴王的弹劾以失败告终。

而方孝孺则认为自己的弹劾并无过错,坚称吴王殿下乃是不忠不孝之辈,是陛下偏袒吴王才导致弹劾失败。他还劝诫献王殿下,应当多在陛下面前尽皇孙的孝心,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揭穿吴王殿下的‘真实面目’。

后来,献王殿下提出要独自承担所有责任,前往东宫向先太子妃请罪时,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起初都表示不可,可献王殿下态度坚决,执意要一人担下所有过错。最后,齐、黄、方三人便不再多言,默认了献王的决定。”

说到这里,蒋寰悄悄抬起眼角,飞快地瞥了一眼朱元璋的面色,见皇帝依旧面无表情,眼神深沉难测,心中更是紧张,连忙补充道:

“今日一早,献王在东宫向先太子妃请罪、被狠狠责骂之后,方孝孺便也前往了东宫,向先太子妃表示弹劾之事他也有责任,主动为献王开脱,担下了一部分属于自己的责任。”

说完这番话,蒋寰便立刻闭上嘴,不再多言,静静等候朱元璋的旨意。

而朱元璋听完,却只是沉默着,眼神幽幽,深不见底,殿内再次陷入一片死寂。

……

与此同时,吴王府方向却是另一番景象。

朱允熥与朱棣一路说说笑笑,言语间尽显叔侄‘情深’,

可当二人并肩走进吴王府大门,即将踏入待客厅时,刚刚还笑容爽朗的朱棣,脸色却骤然一僵,眼神中闪过一丝错愕与警惕。

无他,他看见了一个自己最不想见到的人,那人不是别人,正是凉国公蓝玉!

而蓝玉原本正坐在待客厅中等候,听到朱允熥的声音,顿时激动地站起身,甚至已经准备好了上前“滑跪”,向朱允熥为昨日冲动之举赔罪道歉。

可他刚迈步走出待客厅,便一眼瞥见了朱允熥身边的燕王朱棣,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眼神骤然变得凶唳起来,

如同被激怒的猛虎,死死盯着朱棣,周身的气势也瞬间变得凌厉。

朱棣脸色僵硬了片刻,随即也回过神来,眼神中同样冒出凶光,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弧度,一副看不惯蓝玉的模样,两人四目相对,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

这二人之所以如此针锋相对,只因多年前便结下了梁子。

那是洪武二十年,蓝玉第一次以明军主帅的身份率军北伐,而朱棣则以副帅的身份随军出征。

可在行军途中,二人却因军事部署产生了严重分歧,争吵不休,最终闹得不欢而散。

其实按照军中规矩,朱棣作为副帅,本应听从主帅蓝玉的号令,可偏偏朱棣是亲王身份,蓝玉的军令对他根本没有约束力。

矛盾爆发后,朱棣索性带着自己麾下的三千燕山卫擅自离去,独自深入大漠。

而蓝玉也是个心狠手辣之人,竟丝毫没有顾及朱棣的安危,没有派兵支援——要知道,当时朱棣麾下仅有三千兵力,又身处茫茫大漠之中,若是遭遇敌军几万人的包围,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当时太子朱标尚且在世,得知此事后,差点气疯了,连忙启用早已安排好的后手,命颍川侯傅友德率军火速前往大漠救援朱棣。

幸好朱标心思缜密,早就料到以自家四弟的孤傲性子,与天生狂妄骄纵的蓝玉必定合不来,迟早会生出矛盾,提前部署了后手,否则,朱棣能不能从大漠中活着回来,还真不好说。

经此一役,朱棣与蓝玉彻底撕破脸皮,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怨。

蓝玉凯旋班师回朝后,甚至曾私下对朱标说:“燕王朱棣心怀不轨,有夺嫡之心,殿下需多加提防!”

可当时的朱标却只是呵呵一笑,不置可否,转头便找来了朱棣,直言问道:“蓝玉说你图谋不轨,你可有不轨之心?”

朱棣闻言,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跪地叩首,赌咒发誓自己绝无此意,声称都是蓝玉这个卑鄙小人恶意污蔑。

可他心中却将这笔仇狠狠地记了下来,从此,二人的关系越发恶劣,如同水火,只要见面,必是针锋相对。

今日二人竟在吴王府意外相遇,自然没什么好脸色,一时间,待客厅外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朱允熥看着眼前这剑拔弩张的一幕,却没有立刻上前打断,反而站在一旁,抱着胳膊,笑呵呵地看戏。

其实他今日爽快地带着朱棣回吴王府,为的就是这一幕——他倒要看看,朱棣主动接近自己,到底想耍什么手段?

别人或许不了解朱棣的野心,可朱允熥作为穿越而来的人,对朱棣的心思再清楚不过。

要说朱棣接近自己真的是因为叔侄情深,那简直是鬼都不信。

不过,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看清朱棣的真实目的,还需进一步观察。

因此,在一旁看了片刻,见朱棣与蓝玉依旧大眼瞪小眼,互相喘着粗气,谁也不肯退让,朱允熥才笑呵呵地走上前,开口打断了二人的对峙:

“四叔,舅姥爷,稍安勿躁。今日能在此相聚便是缘分,以往的恩恩怨怨暂且先放一放,莫要伤了和气。”

说罢,朱允熥转头看向一旁候着的小太监光羽,吩咐道:

“光羽,快去备宴,本王今日要好好招待舅姥爷与四叔,咱们爷孙、叔侄好好喝一杯!”

“是,殿下!”光羽连忙躬身领命,转身快步离去,生怕晚一秒就被这剑拔弩张的气氛波及。

朱棣听到朱允熥的话,才缓缓收回与蓝玉对视的凶唳目光,转头深深看了朱允熥一眼,那眼神中带着几分探究,随即又换上了一副爽朗的笑容,说道:

“允熥都这么说了,四叔自然要给你这个面子。毕竟,咱们都是皇室宗亲,一家人,可不能让外人看了笑话!”

这话看似温和,实则暗藏机锋,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蓝玉不过是个外臣,不该在这里与自己这个亲王针锋相对。

蓝玉自然听出了朱棣的弦外之音,顿时轻哼一声,下巴微微扬起,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冷冷说道:

“当年先太子妃常氏在世时,某些人可是对她毕恭毕敬,不敢有半分放肆。如今先太子妃虽已离世,可规矩总该还在吧?”

蓝玉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常氏乃是他的亲侄女,朱棣当年对常氏尚且恭敬,如今面对他这个“舅姥爷”,更该放尊重些,岂能如此放肆?

朱棣听了,却只是笑而不语,没有反驳,只是笑眯眯地看向朱允熥,将皮球踢给了他。

蓝玉见状,也转头看向朱允熥,眼神中带着几分期待,等着他表态。

朱允熥无奈地笑了笑,走上前,左手拉住蓝玉的胳膊,右手轻轻拽住朱棣的衣袖,打圆场道:

“好了好了,都是自家人,别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今日咱们喝个痛快,其他的事情暂且先抛在脑后。

对了,这顿酒也算为舅姥爷送别,祝贺舅姥爷此次北伐凯旋而回,立下赫赫战功!”

听到这话,蓝玉顿时喜笑颜开,脸上的戾气一扫而空——朱允熥举动,不仅代表着他原谅了自己昨日的冲动之举,更是在朱棣面前给自己挣足了面子。

毕竟,此次北伐,朱棣可是半点机会都没捞到,全程只能南京城待着,连战场的边都没摸到。

果然,朱棣闻言,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面色微变了瞬间,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与不甘,心中更是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

可他毕竟是个城府极深之人,很快便掩饰住了心中的情绪,脸上依旧挂着笑呵呵的表情,附和着说道:

“那确实该好好庆贺一番!”

朱允熥走在前面,将朱棣的细微表情尽收眼底,心中不由得一凛——这样的刺激都能忍住,朱棣当真是个狠人!

若是换做蓝玉,恐怕早就忍不住大叫起来,诉说自己的不甘了。

要知道,打仗对于蓝玉、朱棣这些武将出身的人来说,比性命还重要。

他们生于战火,长于杀戮,早已将战场视为自己的归宿,就算是死,也想死在战场上。

而朱棣也是这种人,可面对同样的情况,昨日的蓝玉即便在朱元璋面前,也没忍住流露出不甘之色,今日的朱棣却表现得如此淡然,不管他心中如何翻江倒海,表面上却始终平静如水。

不愧是史上第一个以藩王身份起兵成功、夺取天下的猛人,这份隐忍与城府,实在令人忌惮。

朱允熥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不少,心中的警惕性瞬间提到了最高。

对比朱允炆及其身边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建文三傻”拙劣的阴谋诡计,他更忌惮朱棣及其背后那位“黑衣宰相”姚广孝的狠辣手段。

一时间,朱允熥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踌躇……

前有朱允炆这个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后有朱棣这个野心家暗藏杀机,而自己身边的队友,几乎全是一群莽夫,根本没有能出谋划策的智囊。

这般境地,当真是前有狼后有虎,四顾茫然啊!

看来,必须尽快找些有谋略的谋士组建智囊团了,否则仅凭自己一人的精明,迟早会被这些老谋深算的对手拖垮。

就因为朱棣这一个小小的表现,朱允熥最近因接连获胜而变得有些自满的心态,瞬间冷静了下来——低调,必须得低调,不能再像之前那样锋芒毕露了!

而朱棣也一直在暗中观察朱允熥的表情,见他虽然还在笑,可眼中的笑意却明显收敛了许多,甚至多了几分警惕,心中顿时生出几分懊恼——刚才自己实在太隐忍了,若是反应激烈些,或许就不会引起朱允熥的怀疑了。

如今反倒让他起了警惕,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懊恼之余,朱棣心中又多了几分心惊,

朱允熥的心智竟如此成熟,自己这般细微的表现,居然能被他瞬间捕捉到,还立刻提高了警惕。

看来,这个侄子,远比自己想象中更难缠,绝对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

蓝玉却丝毫没有察觉朱允熥与朱棣之间的暗流涌动,在即将踏入宴会厅的前一刻,忽然一把拉住朱允熥的手腕,压低声音说道:

“殿下,臣有要事禀报,此事关乎重大,需单独向您说明!”

朱允熥看了眼蓝玉,见他眼神坚定,神色严肃,便转头看向朱棣,露出歉意的笑容:

“四叔,实在抱歉,凉国公有要事与本王商议,小侄先去处理一下,您先在厅内坐下喝杯茶,稍等片刻,莫要怪罪小侄怠慢。”

朱棣眼神微动,心中虽好奇蓝玉要跟朱允熥说什么,甚至想派人去偷听,可表面上却依旧一副爽朗的模样,摆摆手说道:

“是四叔我冒昧拜访,打扰到允熥你了,哪里算得上怠慢?

正事要紧,你快去处理吧,咱们都是一家人,没那么多讲究!”

朱允熥笑着点了点头,吩咐侍从好生招待朱棣,随后便带着蓝玉转身前往书房。

刚一走进书房,蓝玉便迫不及待地关上房门,压低声音说道:

“殿下,您一定要小心燕王朱棣此人!此人心术不正,狼子野心,自始至终都觊觎着皇位,绝对有图谋不轨之心!您可千万不能被他表面的叔侄情深给骗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蓝玉忽然愣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恍惚——无他,这番话,他在几年前曾亲口对太子朱标说过,如今再次说出,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可这对父子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当年朱标听完,只当是他与朱棣有私怨,满脸不屑一顾,不置可否,甚至还转头就把他的话告诉了朱棣;

可今日的朱允熥,听完后却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语气严肃地说道:

“舅姥爷放心,本王心里清楚燕王的心思,更知道他今日故意接近本王,定是有所图谋。

您的提醒,本王记在心里了,绝不会上他的当!”

蓝玉闻言,眼眶瞬间有些发热,差点没忍住落下泪来——殿下居然真的听进去了!

他连忙吸了吸鼻子,压下心中的激动,说道:

“殿下心里有防范就好,臣之前还一直担心殿下太过大意,真把燕王这等奸猾之徒当成亲人看待,那可就危险了!”

朱允熥见状,忍不住哈哈一笑:

“亲人自然还是亲人,打断骨头连着筋,血脉摆在那里,这是改不了的。

不过,本王也清楚,我这四叔志向不小,能力也不差,心肠更是狠得很。

为了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为了不被别人算计,本王绝不会放松警惕。

舅姥爷您就安心准备出征事宜,朝堂上的事情,交给本王就好!”

蓝玉彻底放下心来,可一提到“出征”,他又想起昨日自己在朝堂上的冲动,脸上露出几分不好意思的神色,嘿嘿一笑,挠了挠头说道:

“殿下,其实臣今日来吴王府,除了提醒您提防燕王,还有一件事——昨日臣一时冲动,冲撞了陛下,也差点给殿下惹了麻烦,臣是来向您道歉的!”

朱允熥闻言,当即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

“舅姥爷说的哪里话,昨日之事,本王并没有怪罪您。

您也是情急之下才失了分寸。

不过,您能认识到自己的冲动,本王还是很高兴的。

切记,往后在皇爷爷面前,万万不可再这般莽撞行事,免得被有心人抓住把柄,反倒给您自己招来祸事。”

蓝玉连忙重重点头,拍着胸脯保证:

“殿下放心,臣都记着了!往后定当谨言慎行,绝不再给殿下和自己添麻烦!”

两人又在书房里聊了片刻,大多是关于北伐的战况和军中的琐事,朱允熥也趁机叮嘱了蓝玉几句出征前的注意事项。

眼看时间不早,朱允熥便开口问道:

“今日就先聊到这里吧,舅姥爷是留下来参加接下来的酒宴,还是先回府准备出征事宜?”

蓝玉心里清楚,朱允熥这是在给自己台阶下。

毕竟朱棣还在外面等着,自己若是留下来,难免又会与朱棣发生争执,反倒给朱允熥添乱。

他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说道:

“不了,臣就不在这里给殿下添乱了,先回府整理一下出征的行李和文书。

不过,臣最后还要再提醒殿下一句:燕王贼心不死,您千万要多加小心,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轻易相信!”

“好,舅姥爷的话,本王记住了!”朱允熥心中微微一暖,郑重的点头应承下来。

蓝玉彻底放了心,对着朱允熥拱手行了一礼,说道:“那臣就先告辞了,殿下保重!”

“舅姥爷一路保重!”朱允熥亲自送蓝玉到书房门口,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庭院深处,才转身返回待客厅,继续与朱棣攀谈。

这一日,朱允熥与朱棣这对多年未曾亲近的叔侄,第一次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席间气氛相当热络。

朱棣虽常年驻守北平,但去过的地方也不少,席间便给朱允熥讲了许多大明各地的民俗风情,从江南的水乡小镇到塞北的辽阔草原,说得绘声绘色。

尤其是提到北平时,朱棣更是不遗余力地夸赞,说北平的民风如何淳朴,景色如何壮丽,比南京这座江南都城多了几分豪迈之气。

他还热情地邀请朱允熥,说日后若是有机会,一定要带他去北平好好吃喝玩乐一番,还说北平的美食数不胜数,烤羊腿、涮羊肉、驴打滚……每一样都独具特色,比南京的糕点菜肴更有滋味。

甚至还许下承诺,要带朱允熥去草原上转一圈,看看大漠的辽阔苍茫,体验一下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感受一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风光。

两人天南海北地聊,从兵法战术聊到江湖趣闻,仿佛真的成了关系亲密的叔侄,感情越来越深厚。

不过,朱棣心中却始终带着几分诧异。

论他聊起哪个话题,朱允熥总能精准地接话,甚至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丝毫不像一个常年被圈在深宫、由妇人抚养长大的皇孙,反倒像一个常年在外游历、见多识广的游子。

他见识渊博不说,对许多事情的见地也相当不俗,即便涉及边疆军务,也能说出几分门道,这实在超出了朱棣的预料。

心中暗暗惊叹的同时,朱棣便故意不断抛出各种冷门话题,试图试探朱允熥到底有多少“藏货”。

可朱允熥却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在接了几个话题后,便不再主动开口,反而表现出一副不太了解的模样,只是安静地听着朱棣讲,偶尔点头附和几句,不再显露自己的学识。

朱棣一边滔滔不绝地讲着,一边在心里暗骂:这小子,真是奸猾似鬼,……

这场宴会足足持续了一整个下午,直到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才终于结束。

当朱棣带着几分醉意,乘坐马车离开吴王府,返回燕王府时,脸上的笑容早已消失不见,神色阴沉得厉害。

燕王妃徐妙云见他归来时面色不佳,连忙上前搀扶,关切地问道:

“殿下,今日去吴王府赴宴,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朱棣坐在椅子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吐出一句话:“本王那侄子,不简单啊……”

……

而另一边,朱允熥在送别朱棣后,没有丝毫耽搁,转身便带着侍从前往皇宫,面见朱元璋。

他没有丝毫隐瞒,将今日与朱棣相遇、一同返回吴王府、与蓝玉发生争执,以及席间朱棣的言行举止,全都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自家皇爷爷。

朱元璋先是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朱允熥会如此坦诚,随即忍不住笑了起来,眼神中带着几分欣慰……

……

与此同时,朱允熥与徐辉祖、朱棣私下接触的消息,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京城中几位“有心人”的耳中。

东宫的吕氏,朱允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还有朝中几位暗中依附于不同皇子的大臣,得知消息后,顿时坐不住了。

燕王与吴王突然走得这么近,难不成是要联手?

这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一时间,京城的暗流,因这看似平常的一次叔侄相聚,变得更加汹涌起来。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