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第22章 齐泰:终于露出马脚了!

();

这一晚,老朱龙颜大悦,特意将朱允熥留在宫中过夜,朱允熥也满心欢喜,美滋滋地睡在了老朱寝宫的隔壁。

朱元璋与朱允熥这祖孙二人倒是称心如意,可京城里无数人却再次辗转反侧,彻底陷入了失眠的煎熬之中。

东宫之内,灯火彻夜未熄。

吕氏端坐主位,面色凝重地对齐泰与黄子澄下达了最后的指令:

“无论用什么法子,都必须打断朱允熥这股风头!如今他势头正盛、如日中天,名声更是传遍朝野,绝不能再让他这般顺风顺水下去!”

她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缓缓分析道:“陛下今夜特意留朱允熥在宫中留宿,这已经足够说明,他心里的天平已经开始向朱允熥倾斜了。若再让朱允熥继续这般出尽风头,那皇太孙之位必定会落入他手中,到时候允炆就彻底输了!”

黄子澄与齐泰二人脸色也异常严肃,额头甚至渗出了细汗。

朱允熥近期的表现,实在太超乎所有人的预料了。

若是说之前朱允熥的那些举动还带着几分“阴谋小道”的意味,那这次他提出的、能从根源上解决财政账册舞弊的办法,无疑是堂堂正正的“堂皇大道”。

那三种不同的数字表现方式,看似简单易懂,可其中却蕴**常人难以企及的大智慧。

只要是真正接触过朱允熥提出的这三种“同数异写”之法的人,就没有不被他的才智所折服的。

“如此人物,不做皇太孙,又该让何人来做?”

这个念头在两人脑海中挥之不去,也给了朱允炆一派所有人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朱允熥似乎一点喘息的机会都不肯给他们,每一次出手都打得他们措手不及,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当然,黄子澄与齐泰也深知吕氏说的是肺腑之言,绝不能再让局势这样发展下去。

两人当即躬身领命,带着沉重无比的心情退出了东宫。

离开东宫后,二人又找了个隐秘的地方紧急商议了一番,最终定下了分工:

黄子澄负责去拉拢魏国公徐辉祖与曹国公李景隆,争取将这两位手握兵权的国公拉入阵营;

而齐泰则专门从其他方面入手,搜集朱允熥的把柄,想办法弹劾他,打断他不断蓄势的节奏。

分工明确后,两人便各自行动去了。

他们走后,东宫之内只剩下吕氏与垂头丧气的朱允炆。

吕氏本想厉声呵斥几句“不成器”,可话到嘴边,却突然想起了方孝孺之前的叮嘱,硬生生又咽了回去。

她放缓了语气,柔声安慰道:“允炆,你无需这般沮丧。朱允熥不过是有些小聪明罢了,可做皇帝,从来都不是只靠小聪明就能行的。”

“你皇爷爷虽然留他在宫中过夜,但也并没有明确说要立刻立他为皇太孙,所以你不用沮丧,更不用担忧,咱们还有时间,还有机会。”

她眼神锐利了几分,语气也加重了些:“只要能抓住朱允熥一次马脚,就能将他彻底打落尘埃,让他一蹶不振!你记住,如今他站得有多高,将来跌下来的时候,就会有多惨!”

朱允炆听了这话,眼中终于有了几分光彩,稍稍振作起精神,抬头看向母亲吕氏,轻声问道:“那儿子该做些什么呢?”

他也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摆烂”下去了,总得努力争取一把,可思来想去,却始终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他没有朱允熥过目不忘的本事,没有朱允熥那副“厚脸皮”,更没有朱允熥那般深不可测的大智慧。

面对儿子的疑问,吕氏却突然沉默了。

过了好半晌,她才伸出手,轻轻拍了拍朱允炆的脑袋,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老老实实做一个温和、善良、仁慈、孝顺、勤勉的皇孙就够了!”

“往后,你待人接物要继续像以往那般温和善良、心怀仁慈;

对待你皇爷爷,要表现出如同对待你父亲那般的孝顺恭敬;

在课业上,也要继续保持勤勉好学的态度,万万不可懈怠。”

朱允炆闻言,眼神瞬间亮了起来。

倒不是觉得这办法有多高明,而是这些事都是他平日里一直在做的,也是他完全能办到的。

他当即郑重地点了点头,用力答应下来。

看着儿子脸上那几分天真的神色,吕氏勉强挤出一抹笑容,挥了挥手:“回去吧,好好休息。”

朱允炆带着母亲的期盼,稍稍提振了精神,转身回了自己的府邸。

而吕氏在朱允炆离去后,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冰冷。

她扭头看向站在一旁的贴身侍女青儿,声音低沉而残酷:“你去转告安插在吴王府的那几名探子,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探查到吴王朱允熥的有用情报——记住,是‘不惜一切代价’,就算是丢了性命,也必须完成任务!”

青儿心中一凛,沉默了片刻,便躬身领命,转身出去传信了。

……

与此同时,燕王府中,白天才失魂落魄回府的朱棣,再次被朱允熥的操作惊得目瞪口呆,整个人都有些麻木了。

而当他得知自家父皇居然将朱允熥留宿在奉安殿侧殿时,神色更是变得复杂难明。

他太清楚那个地方的意义了——除了他大哥朱标在世时,偶尔能得到父皇特许睡在那里外,这么多年来,再没有第二个人能有这份“殊荣”。

如今朱允熥居然凭借着自己的手段,成功俘获了父皇的喜爱,得以留宿在那里,这让朱棣心中的危机感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

燕王妃徐妙云自然也察觉到了自家丈夫的焦虑与压力。

她心中既惊叹于朱允熥的手段与智慧,又忍不住心疼夫君朱棣的处境。

思索了片刻,她试探着开口道:“殿下,要不……咱们还是算了吧?不争了,回北平去,安安稳稳做个藩王,守着咱们的家,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不也挺好的吗?”

其实她心中比谁都清楚,以朱棣的性子,是绝不会甘心就此放弃的。

果然,不出她所料,朱棣听到这话后,没有任何反应,只是眼神定定地望着紫禁城的方向,久久没有说话。

他用沉默,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甘心,真的不甘心!他还想再试一试!

徐妙云心中轻轻叹息了一声,过了片刻,又开口说道:“既然殿下心意已决,那便继续按之前的计划行事吧,不必被他人的动作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朱棣终于回过头,看向这位一向足智多谋的妻子,声音带着几分沙哑问道:

“王妃的意思是,让本王继续去交好吴王朱允熥,表面上支持他,暗地里再施行‘驱虎吞狼’之计,坐收渔翁之利?”

这原本是他们早就定好的计划,可今日朱允熥的表现实在太过骇人,朱棣甚至已经在心里打算放弃这个计划了——他觉得,以朱允熥这般的手段与智慧,本身就对夺嫡之事充满了信心,根本不需要任何人来给他“助威”;

而且以朱允熥的性子,也绝不会放过朱允炆一派,根本用不上他来“驱虎”。

徐妙云似乎看穿了自家夫君的心思,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轻声解释道:

“殿下难道真的以为,吴王朱允熥就此赢定了吗?”

“并非如此,殿下别忘了,献王朱允炆一派还没有真正开始发力呢!如今他们只是被吴王一连串的惊人之举打了个措手不及,暂时来不及反抗罢了。”

她眼神流转,仿佛能看透京城之中的所有暗流,语气平淡却字字珠玑:

“这次过后,他们必定会彻底惊醒,变得警觉不已,很快就会展开一系列针对吴王的计策。殿下信不信,如今这京城之中,最忧愁的人,定然不是殿下你,而是献王朱允炆、东宫那位吕氏,以及整个献王一派的人?”

朱棣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能默默点头。

他朱棣虽然有危机感,但也只是“相对”的。

比起朱允炆、吕氏母子这种直接站在夺嫡第一线、随时可能失去一切的人,他的焦虑根本算不得什么。

毕竟,从未拥有过的东西,就算最终得不到,最多也只是有些沮丧罢了;

可若是曾经拥有过,或者即将拥有,却突然失去,那种滋味,足以让人彻底疯狂。

朱棣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当即点头道:“好!那便继续按照王妃的计划行事,去好好‘交好’本王这位三侄子!”

徐妙云轻轻点头,又仔细嘱咐了一句:“不过,殿下在接触吴王的过程中,尽量要显得真诚些。吴王朱允熥绝非易与之辈,殿下是否真心实意,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另外,殿下暂时也不要急于施展‘驱虎吞狼’的计划,一切等道衍大师入京之后,再做最终决定!”

“好!”朱棣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他对自家妻子徐妙云的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而徐妙云也从未让他失望过,每一次都能帮他渡过难关,她的计策,也总是最精准、最稳妥的。

……

相比之下,秦王朱樉与晋王朱棡,就没有朱棣这般“好命”了。

当他们得知朱允熥因为表现优异,得到了父皇的极度喜爱,甚至被留宿在奉安殿侧殿时,兄弟俩差点当场疯狂。

他们身边没有徐妙云那般足智多谋的人可以劝慰,只能一个人独自消化这份震惊与不甘,独自躲在府中生闷气,独自喝着闷酒,眼底满是黯然神伤。

……

宋国公府中,灯火通明。

今日刚刚见过朱允熥的冯胜,正语重心长地对蠢蠢欲动的长子冯忠说道:

“吴王朱允熥近期的表现确实相当亮眼,但你千万不要一叶障目,觉得他就此赢定了——当然,最后到底是谁能胜出,现在也没人能说得准。”

“为父想告诉你的是,眼下不要急着做选择,也用不到咱们冯家去做选择。

我们只需静静等着就好,等吴王、献王……哦,对了,还要加上一个燕王,等他们三方分出个高低胜负,等陛下最终定下储君人选之后,那时候我们冯家再做决策,也为时不晚。”

说到这里,须发皆白的冯胜脸上露出了一抹自豪的神色,声音也抬高了几分:

“因为咱们冯家,早已经过了需要‘投机烧冷灶’的阶段了。

这些事,为父和你死去的大伯冯国用,早就已经替你们做好了铺垫。”

“如今的冯家,不管将来是谁登上大位,都绝不会小觑我们、忽视我们,反而会对我们礼遇有加。所以,记住为父的话,眼下千万不要做选择,绝对不要做选择!”

冯忠瞪大了眼睛,一脸难以置信地看着父亲。

平日里,父亲冯胜向来不喜多言,今日居然跟自己说这么多掏心窝子的话,实在太让他意外了。

冯胜见长子这副模样,不由得摇了摇头,露出了几分无语的神色。

但他沉吟了片刻,还是补充了一句:“若是将来为父不在了,你实在忍不住要做选择,那就选吴王朱允熥。”

“啊?”这下轮到冯忠彻底傻眼了,完全不明白刚刚还严令自己“不要做选择”的父亲,怎么突然又说出了这种话。

冯胜回想起今日见到朱允熥时的场景,浑浊的双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缓缓说道:“因为吴王朱允熥,为父看不透啊。”

“什么?”冯忠彻底震惊了,声音都有些发颤。

冯胜却没有再过多解释,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

魏国公府中,如今的魏国公之位,早已传到了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手中。

徐辉祖正坐在书房里,手中拿着两封文书——一封是从东宫送来的、释放善意的示好信,另一封则是关于吴王朱允熥近几日表现的详细记录。

他反复翻看着,眉头紧锁,一时间陷入了沉思。

站在一旁的弟弟徐增寿与妹妹徐妙锦,看着大哥这副模样,也有些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无奈。

其实,徐增寿与徐妙锦心中都有些哭笑不得——他们俩是知道自家大姐夫朱棣的心思的,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大哥徐辉祖去支持朱允炆或者朱允熥,而是想暗中支持自家大姐夫朱棣。

毕竟,朱允炆、朱允熥再怎么说也是“外人”,自家大姐夫朱棣终归是亲近之人,而且这些年来,两家的感情一直都很好。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东宫居然会主动送来示好信,这一下,倒是让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最终,还是徐妙锦先按捺不住,对着大哥徐辉祖开口劝道:

“大哥,听我一句劝,眼下千万不要做选择!咱们徐家不能冒这种风险。”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更何况,以如今的局势来看,就算真的要选,也该选吴王朱允熥才对。”

其实她心里想说的是“选自家姐夫朱棣”,可朱棣作为藩王,根本没有合理的理由去跟两个侄子争夺储君之位,这话根本没法明面上说出口。

徐增寿也在一旁连连点头,赞同妹妹的说法。

徐辉祖闻言,深吸了一口气,却做出了一个让两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

“我要去见东宫的人。”

“什么?”徐增寿与徐妙锦异口同声地惊呼,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徐辉祖缓缓转过头,看着弟弟妹妹,神色郑重无比地说道:

“先太子朱标在世时,就对献王朱允炆多有看重,心中也是中意献王做未来储君的。

如今先太子虽然已经离世,但我等作为他的旧部臣子,绝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更不能辜负先太子的遗愿。”

徐增寿:“……”

徐妙锦:“……”

哥妹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看**”的意味——大哥这也太死心眼了吧!

可徐辉祖却不管他们的反应,坚定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他的理由很简单:答应过的事情,就必须坚守到底。

在他心里,朱允炆是先太子朱标看重的儿子,那他作为先太子的嫡系班底,自然也要支持朱允炆,无论这件事本身是对是错。

至于朱允熥——先太子生前从未对他有过任何“看重”的表示,那就说明先太子根本没有让他继承大统的想法。

至于朱棣——哼,若是他老老实实做个藩王,自然还是自己的好姐夫;

可若是他敢有任何“不轨”的心思,那就是自己的敌人,绝不容情!

心中打定主意后,徐辉祖不顾弟弟徐增寿和妹妹徐妙锦的反复劝谏,还是亲自给东宫回了一封信,并且在信中明确表示,愿意支持朱允炆成为储君。

看着大哥真的把信送了出去,徐增寿与徐妙锦整个人都懵了,只觉得一阵头疼。

哥妹俩再次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深深的无语。

偏偏如今徐家是大哥徐辉祖做主,他下定的决心,任何人都劝不动。

徐妙锦无奈地叹息了一声,趁着大哥不注意,偷偷溜回了自己的房间,快速写了一封信,让人加急送到燕王府,将这边的情况告知了大姐徐妙云。

……

曹国公府中,如今的曹国公之位,也传到了二代——李景隆手中。

李景隆在接到东宫送来的示好信后,并没有像徐辉祖那般迅速给出明确回复,只是找了个“容我考虑几日”的借口,便打发了送信之人。

可送信的人走后,他却陷入了长久的挣扎与犹豫之中。

说心里话,李景隆一点都不想做选择。

他不傻,反而精于算计,最懂得趋利避害的道理。

他隐隐有种预感:若是选择支持朱允炆,自己将来恐怕会有危险;

可若是选择支持朱允熥,似乎也未必安全——至于这份“不安全”的感觉从何而来,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思来想去,李景隆还是决定找个人问问意见。

结果,等到第二天,他特意找到同为“二代国公”的徐辉祖,想听听对方的想法时,徐辉祖给出的答案,却让李景隆目瞪口呆。

但他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告辞,回到府中又琢磨了半天,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玛德!既然选哪边都觉得有危险,那就照着徐辉祖那家伙的选择来吧!”

在他看来,吴王朱允熥虽然今日表现亮眼,但细细思索下来,根基与底蕴还是差了些;

而朱允炆虽然表现平平,但胜在中规中矩,而且背后有一大批文官支持。

如今这天下逐渐走向和平,文官的话语权与价值,早已远远超过了武将。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再加上徐辉祖的“助推”,李景隆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朱允炆,给东宫回了信。

不过,他也耍了一点小聪明,在信里特意留了余地,没有直接明说支持朱允炆,只是模糊地答应会赴东宫的宴请,既给了东宫面子,也为自己留了条后路。

……

东宫之内,吕氏在接连收到徐辉祖与李景隆的回信后,压抑多日的心情终于豁然开朗,喜悦之情几乎要溢于言表。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她拿着两封回信,语气难掩激动,“允炆如今也有了武将支持,而且一下就是两位国公!单论国公的数量,咱们已经超过朱允熥了!”

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一下扫光了之前朱允熥带来的所有阴霾,让她觉得自己和儿子朱允炆的前途,瞬间变得明亮起来。

她当即下令,让东宫下人立刻筹备宴席,要好好宴请这两位“雪中送炭”的国公。

朱允炆、黄子澄、齐泰三人得知消息后,也都欣喜不已,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段时间被朱允熥压得实在太憋屈了,如今总算有了反击的底气。

可谁都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们更是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

原来,齐泰这段时间一直忙着调查朱允熥的日常行为,想找出能用来弹劾他的漏洞。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却意外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蓝玉居然敢私自调动兵仗局的工匠,在暗中偷偷打造军械!

更让他激动的是,经过多方查证,他确认了这件事朱元璋根本不知情——也就是说,蓝玉是瞒着皇帝,干了这件僭越之事!

“哈哈哈!终于抓住你的马脚了!”齐泰拿着查到的证据,差点当场仰天大笑,多日的压抑与焦虑,在这一刻彻底烟消云散。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吕氏和朱允炆耳中。

母子二人对视一眼,眼中瞬间迸发出兴奋的光芒,脸上的笑容根本藏不住。

他们太清楚这件事的分量了——私自打造军械,这在任何朝代都是杀头的重罪!

只要他们在朱元璋面前添油加醋,直接给朱允熥和蓝玉扣上一顶“暗中密谋谋逆”的罪名,就足以让这两人身败名裂,彻底从京城的权力舞台上消失,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

一时间,原本略显沉闷的东宫之内,处处都洋溢着压抑不住的欢呼之声,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而此刻,身处吴王府的朱允熥,对此还一无所知。

他正坐在书房里,让人去传召蓝玉询问燧发枪与复合弓的仿造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