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后,另一个关键人物登场。
太监魏忠贤。
他借助客氏的势力,与她结为 “对食”,从司礼监逐步渗透朝堂,聚集了一大批对东林党不满的官员,形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 “阉党”。
在天启帝的暗中支持下,阉党与东林党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
东林党为抹黑天启帝,称他 “醉心木工、不理朝政”,可事实上,天启帝是借 “木工” 为掩护,暗中操控阉党,打击东林党。
最终,他以 “东林六君子案” 等冤狱,彻底摧毁东林党,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党争。
这场斗争中,天启帝虽 “惨胜”,却也让阉党坐大。
客氏与魏忠贤把控朝局、卖官鬻爵、染指军权,比东林党更为嚣张。
起初,张嫣只想做个贤妻良母,为皇家延续血脉。
可看到阉党的恶行,她无法坐视不理。
她性情刚直,常在天启帝面前提及客魏二人的不法之事,甚至曾想召客氏入宫,逼她认罪伏法。
可天启帝为维持权力平衡,始终对客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次都以 “查无实据” 为由,不了了之。
客氏与魏忠贤因张嫣屡次劝谏天启帝,早已对她恨之入骨,一场针对皇后的阴谋悄然展开。
他们四处散播谣言,诬陷张嫣并非太康伯张国纪的亲生女儿,而是江南富商精心培养的“扬州瘦马”。
在明代,“欺君罔上”的罪名足以株连九族,这无疑是要将张嫣父女推向死地。
张嫣得知后,与父亲紧急集结力量,试图证明清白,却发现阉党势力早已渗透朝野,他们的反抗如同螳臂当车。
史书上“几惑帝听”四字,道尽了当时的凶险。
天启帝虽未完全相信谣言,却也对张嫣生出了几分疑虑,后宫的天平开始向客魏倾斜。
更让张嫣心惊的是,她逐渐发现天启帝的后宫竟“颗粒无收”。
嫔妃们要么无故流产,要么意外滑胎,从未有皇子顺利降生。
几经探查,她才知晓这全是客氏暗中下手。
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客氏绝不允许任何嫔妃生下皇子,威胁到她“奉圣夫人”的权势。
这一次,张嫣没有直接劝谏,而是在天启帝的书房里摆上了一本《赵高传》。
当天启帝问她为何看此书时,她一言不发,只用眼神传递着警示:切勿做像秦二世那样被权臣“指鹿为马”的昏君。
天启帝看懂了她的深意,却只以“嘿然”二字回应。
他并非昏庸,只是深陷权力平衡的漩涡,既想制约阉党,又需借助他们对抗东林党,只能对客氏的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命运的残酷远不止于此。
不久后,张嫣怀孕了,因孕期腰疼,她让宫女传召按摩房的宫人。
可客氏竟暗中替换了所有宫人,这些人在按摩时用重手捶打张嫣的腰部,导致她生下死胎。
这个未能睁眼看看世界的孩子,便是明史上记载的“怀冲太子朱慈燃”。
经此一事,张嫣彻底失去了生育能力,而天启帝依旧选择了沉默,转身钻进木工房,用刨子与锯子逃避现实的无奈。
然而,意外终究打破了僵局。
天启七年,天启帝在西苑泛舟时不慎落水,虽被救起,却因服用“仙药”调理,身体日渐衰败,最终年仅二十三岁便驾崩。
临终前,他面临着一个致命问题:没有子嗣继承大统。
客氏与魏忠贤趁机封锁死讯,还将怀孕的妇人秘密送入宫中,企图等孩子出生后谎称是天启帝遗腹子,借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危急时刻,张嫣挺身而出,她先是设法将天启帝驾崩的消息散播到宫外,赢得舆论主动;
随后又力劝天启帝放弃“立遗腹子”的幻想,拥立信王朱由检(即崇祯帝)继位。
她深知,只有成年的藩王才能稳定朝局,粉碎阉党的阴谋。
当天启帝对朱由检说“来,吾弟当为尧舜”时,朱由检再三推辞,是张嫣在一旁急切劝谏:“皇叔义不容辞,且事情紧急,恐生变故!”
在她的坚持下,朱由检最终接受遗诏,登基为帝。
崇祯帝即位后,感念张嫣的拥立之功,尊她为“懿安皇后”,安置在慈庆宫,待她如亲生母亲一般敬重。
仅仅八十二天后,崇祯帝便以雷霆手段铲除阉党:魏忠贤在逃亡途中**,尸体被传首九边;
客氏被杖毙于浣衣局,阉党核心成员尽数伏法。
张嫣终于摆脱了多年的压迫,却未能迎来安稳的岁月。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这位倾国倾城的皇后,最终选择自缢殉国,以尊严落幕。
回到坤宁宫,崇祯看着眼前的张嫣,心中满是复杂。
天启帝临终前将张嫣托付给他,他从未辜负这份嘱托,而张嫣也始终以“皇嫂”的身份,默默守护着大明的传承。
如今张嫣开口询问太子的处置,崇祯知道,她并非干涉朝政,只是出于对晚辈的关心。
“皇嫂,您有所不知,”崇祯在太师椅上坐下,无奈地叹气,“这个逆子太过凶悍,监国不过半月,便斩杀了十几位朝廷命官,还查抄了他们的家产,怕是要成为历史上杀气最重的皇太子了。朕虽不会废黜他,毕竟他是嫡长子,大明的正统继承人。但也不能轻饶,否则无法向满朝文武交代。”
张嫣闻言,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她语重心长地劝道:“皇帝,那些官员并非无辜。国难当头,国库空虚,流民遍地,可他们家中却搜出十几万两银子,这些都是民脂民膏啊!太子杀的是**,查的是奸商,做的是为大明好的事,何错之有?”
她顿了顿,目光坚定:“若是洪武高皇帝在世,见懿文太子有如此魄力,怕是做梦都要笑醒!那些文官弹劾太子,不过是怕太子动了他们的利益,皇帝为何要向他们‘交代’?”
崇祯被问得哑口无言,他何尝不知道官员贪腐成风?
可他没有朱元璋那般铁血手腕,更忌惮文官集团的舆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