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 第45章 储君督造强火器,崇祯忧叹烂摊子

();

很快,三人换上便装,骑着马来到兵仗局。

守门士兵见是太子,验过令牌后,连忙放行。

朱慈烺直奔火器打造车间,远远就看到兵仗局提督赵元华和袁贵正围着一张图纸讨论。

“参见殿下!”二人见朱慈烺到来,连忙躬身行礼。

“免礼,”朱慈烺摆了摆手,直接切入正题,“赵提督,袁千户,孤之前交给你们的任务,进展如何?线膛枪和子弹,造出来了吗?”

赵元华连忙拱手禀报:“回殿下,托您的福,火枪和子弹已按照您给的样品打造出来了,颗粒火药也能勉强使用。只是……”

他顿了顿,面露难色,“目前咱们用的生铁质量太差,铳管强度不够,多次发射后容易炸膛,还得想办法改进。”

朱慈烺看着眼前的线膛枪原型,心中很清楚前装线膛枪的短板。

装填弹药繁琐、发射效率低,而米尼弹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这种锥形弹头直径略小于枪膛,装填时无需费力;

弹头底部的圆锥形空洞与木塞设计,能在发射时借助燃气压力膨胀,紧贴膛线旋转,既避免燃气外泄,又大幅提升射程与精度。

在这个仍以火神枪为主的时代,线膛枪与米尼弹的组合,足以领先百年,成为战场上的“大杀器”。

尽管赵士祯、毕懋康曾研制出燧发枪,却因朝廷不重视而未量产,朱慈烺深知,只有将线膛枪规模化生产,才能改变大明的军力劣势。

他从怀中取出一张图纸,递给赵元华:“生铁质量差的问题,可用焦炭炼铁解决。这是焦炭炼制与生铁提纯的工艺图,虽细节需你们摸索,但按此方法,定能提升铁料强度。另外,定装弹药的研发,也需同步推进,争取早日实现‘一枪一弹’的便捷装填。”

赵元华接过图纸,眼中满是惊喜。

焦炭炼铁是他从未想过的方法,太子竟连这等技术都能拿出!

他连忙躬身:“谢殿下信任!兵仗局定不负所托,早日攻克难关!”

“虎蹲炮的进展如何?定装弹药解决了吗?”

朱慈烺话锋一转,看向袁贵。

虎蹲炮虽轻便,却因霰弹装填繁琐影响效率,他此前特意要求将霰弹与火药封装成纸壳,实现“一塞即发”。

袁贵笑着回道:“殿下英明!前两天已试验成功,纸壳定装的霰弹不仅装填速度快了三倍,射程还比之前远了二十多步!”

朱慈烺点点头,目光扫过车间。

工匠们抡着大铁锤,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没有一人懈怠。

他心中微动,问道:“工匠们的饷银,都按时足额发放了吗?之前拖欠的,补上了吗?”

“都补上了!”袁贵连忙回道,“殿下您放心,自您接手兵仗局,咱们从未拖欠过一文饷银,工匠们顿顿有肉,干活比以前卖力多了!”

朱慈烺走上前,拍了拍一位老工匠的肩膀,语气诚恳:“大明复兴,离不开你们的手艺。你们好好干活,孤向你们保证,饭管饱、饷银给足,谁也不许苛待你们!”

老工匠受宠若惊,连忙放下铁锤,躬身行礼:“谢殿**恤!小的们定当尽力,为殿下打造最好的火器!”

赵元华站在一旁,心中对朱慈烺愈发敬佩。

太子不仅懂技术,还懂人心。

此前他怀才不遇,兵仗局混乱不堪,自太子接手后,不仅厘清了弊病,还带来了诸多革新,让他看到了大明火器崛起的希望。

朱慈烺看了眼墙上的日历,心中暗道:如今已是崇祯九年五月二十六,按历史轨迹,清军恐怕已在绕道蒙古的路上。

父皇与群臣不信他的预警,他只能抓紧时间提升实力。

他神色一凛,对袁贵郑重交代:“接下来两个月,孤可能不会常来兵仗局。记住,没有孤的令旨,任何人不得插手兵仗局事务;若有人硬闯,无论他是谁,一律杀无赦!”

袁贵心中一紧,瞬间明白太子的担忧。

文官集团刚被打压,难保不会从兵仗局下手夺权。

他当即跪倒:“小爷放心!奴婢与兵仗局共存亡,绝不让任何人染指这里!”

“孤会让曹化淳调一个百户的卫队过来协助看守。”

朱慈烺扶起他,补充道,“今晚就将五十门虎蹲炮与配套的定装弹药,送到东宫卫队营地,不得延误。另外,袁贵你抽空去流民中看看,凡会造火器、懂冶铁的工匠,都招进来,技术越好,待遇越优。”

“遵旨!”二人齐声应道,不敢有丝毫怠慢。

与此同时,乾清宫内的崇祯正对着满地的奏书大发雷霆:“乱臣贼子!全是乱臣贼子!若大明江山不稳,你们个个都是亡国之臣!”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遭遇如此大规模的“死谏”。

一百多名文官为了弹劾太子,竟不惜以死相逼,甚至喊出“废太子”的口号。

他十七岁登基,接手的本就是一个烂摊子:阉党刚除,东林党又坐大;

流寇四起,清军屡屡入关;

天灾连年,百姓流离失所。

他励精图治,每天批阅奏书到深夜,衣服打补丁,后宫缩减开销,可大明的局势却愈发艰难。

他曾寄希望于温体仁制衡东林党,可温体仁除了党争,对剿匪、抗清、救灾毫无办法;

他信任袁崇焕,却落得“擅杀毛文龙”“五年平辽成空谈”的结局;

如今他想培养太子,却又被文官集团处处掣肘。

“陛下息怒,龙体为重啊!”

王承恩跪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劝道。

崇祯叹了口气,瘫坐在龙椅上,眼中满是疲惫。

他想起登基以来的种种:崇祯元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

二年,陕西旱灾加剧,流寇初起;

五年,全国饥荒;六年,水灾;

七年,蝗灾;九年,如今又是旱灾频发……

仿佛老天爷都在跟大明作对。

更让他绝望的是,瘟疫还在蔓延。

崇祯十四年,北京瘟疫夺走近四**口;

十六年,天津肺鼠疫肆虐,感染者一两天内便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