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 第43章 朝堂怒怼腐儒臣,储君练兵稳军心

();

“商纣?隋炀帝?”

崇祯听到文官将朱慈烺比作亡国之君,气得浑身发抖,他瞪大了双眼,满脸怒容,额头上的青筋都暴突了出来。

他的手紧紧握住龙书案的边缘,由于太过用力,手指关节都泛白了。

突然,崇祯像是被一股无名的怒火点燃,他猛地抓起龙书案上的砚台,毫不犹豫地朝着唐世济狠狠地砸去。

砚台在空中飞速旋转,带着凌厉的风声,直直地飞向唐世济。

只听“啪”的一声脆响,砚台不偏不倚地砸中了唐世济的脸。

刹那间,墨汁四溅,如同一朵黑色的花朵在唐世济的脸上绽放开来。

唐世济的小白脸瞬间被墨汁染得漆黑,仿佛变成了一个“大花脸”。

这突如其来的一击让唐世济完全没有反应过来,他只觉得脸上一阵剧痛,仿佛被千万只蜜蜂同时蜇了一般。

他下意识地捂住脸,疼得龇牙咧嘴,半天都没有回过神来。

殿中的其他文官们也都被这一幕惊呆了,他们张大了嘴巴,目瞪口呆地看着崇祯和唐世济,完全不知所措。

英国公张之极看到唐世济那狼狈不堪的模样,实在是憋不住了,“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样不妥,于是急忙用手捂住嘴巴,假装咳嗽了几声,以掩饰自己的失态。

李邦华等忠臣们虽然没有像张之极那样笑出声来,但他们心中也都暗自解气。

这些言官平日里嚣张跋扈,对皇帝和大臣们都毫不客气,今天终于吃到了苦头,也算是罪有应得。

过了好一会儿,唐世济才缓缓回过神来。

他一边用手抹去脸上的墨汁,一边满脸委屈地看着崇祯,喊道:“陛下……”

崇祯心中虽然觉得有些好笑,但他脸上的表情却异常严肃,冰冷的目光如同一股寒流,扫过那些文官们。

“岂有此理!”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仿佛整个大殿都在微微颤动,“你们这些人,竟然敢暗示朕废黜太子?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

崇祯的愤怒并非毫无缘由,这些文官们的言辞实在太过放肆,竟然公然弹劾太子,甚至辱骂储君。

这等行为,无疑是对皇室尊严的严重挑衅。

“来人啊!”崇祯怒喝一声,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将这些弹劾太子、辱骂储君的文官,全部给朕拖出午门,廷杖三十!”

“遵旨!”

李若琏一直站在一旁,他早已对这些文官们的行为感到愤怒不已。

听到崇祯的命令,他毫不犹豫地一挥手,一群如狼似虎的锦衣卫立刻涌入大殿。

这些锦衣卫训练有素,动作迅速而果断。

他们毫不留情地架起唐世济等文官,就像拖走一群毫无反抗能力的绵羊一般,径直往外走去。

文官们顿时慌了神,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崇祯会如此果断地采取行动。

眼看着自己就要被拖出午门受刑,他们惊恐万分,高声喊道:“陛下不可啊!言官谏言乃是我大明祖训,岂能随意廷杖啊!”

然而,崇祯的决心已定,他根本不为所动。

这些文官们的呼喊在他听来,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可锦衣卫哪里理会,拖着他们直奔午门。

首辅温体仁看着麾下马仔被拖走,眼皮快速跳动。

事情完全超出他的预料。

他想求情,又怕触怒崇祯;

可若不表态,日后无人再愿追随他。

待午门外传来文官的哀嚎声,温体仁才上前躬身:“陛下息怒,言官虽有过分之举,但‘闻风而奏’确是祖训。锦衣卫近期擅杀大臣,也需稍加惩戒,免得天下人说陛下堵塞言路。”

这番话看似公允,实则是想借机削弱太子的势力。

崇祯也觉得廷杖数十名文官太过激进,担心引发文人群体不满,便低声问王承恩:“太子身边那个锦衣卫百户,叫什么名字?”

“回皇爷,名叫岳洋。”王承恩小声回道。

就在崇祯思索对策时,午门外突然传来一声嘶吼:“陛下!太子擅杀大臣,动摇国本,臣死谏——请废黜太子!”

“愚蠢!”

温体仁脸色瞬间变绿,心中暗骂。

“废太子”三个字岂是能随意说的?

这简直是自寻死路!

崇祯也听到了这句话,怒火再次爆发,刚要下令将此人凌迟,李若琏匆匆进来禀报:“陛下,三名老御史听闻要废太子,已在午门撞死,以死明志!”

“混账!”崇祯气得将御案上的奏书扫落在地,“这些文官简直是疯了!继续廷杖,谁敢再提‘废太子’,格杀勿论!”

温体仁吓得连忙跪倒:“陛下息怒!此事需从长计议,切勿激化矛盾!”

李邦华、张之极等忠臣也纷纷劝谏,生怕崇祯真的大开杀戒,引发更大混乱。

崇祯在御阶上踱来踱去,心中满是疲惫。

他终于明白,为何万历帝多年不上朝,天启帝沉迷木工:文官集团的贪婪与固执,早已成了大明的毒瘤!

可他既没有魄力斩杀所有文官,也不可能废黜太子,只能在两者间寻找平衡。

片刻后,崇祯停下脚步,对王承恩下令:“传旨:升吴孟明为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降为南镇抚司千事,高文采降为北镇抚司千事;锦衣卫百户岳洋,升为锦衣卫千事!”

说罢,他拂袖而去,连“退朝”都懒得说。

王承恩高声宣读圣旨,殿中文臣瞬间明白。

吴孟明是文官之后,让他任指挥使,是给文官集团一个交代;

李若琏、高文采虽被降职,却仍握有镇抚司实权;

提拔岳洋,则是在暗中保护太子的势力。

崇祯又在玩“平衡术”,既安抚了文官,又没彻底削弱太子。

温体仁见状,连忙带头高呼:“吾皇圣明!”

其他文官也只能附和,一场朝堂风波,暂时以“各打五十大板”收场。

此时的万岁山校场上,朱慈烺正与周遇吉一起训练东宫卫队。

队员们整齐列队,平端着线膛枪,枪杆上还吊着一小块石头,纹丝不动。

这是朱慈烺特意设计的训练方式,为的是增强士兵的持枪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