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 第23章 设局擒贪安流民,厉兵秣马备边患

();

“殿下英明!”

李若琏与高文采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

原来皇太子早有布局,是想借施粥之事引陈演、陈明夏露出贪腐马脚!

二人心中佩服不已,连忙躬身领命,转身快步离去,生怕耽误了差事。

此时的大明,正深陷小冰河期的天灾困境。

北方连年大旱,土地龟裂,颗粒无收;

南方则水涝频发,良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

天灾叠加人祸,京师的粮价如坐火箭般飙升,如今已涨到六两银子一石。

对寻常百姓而言,一年辛苦劳作也挣不到六两银子,粮价飞涨意味着更多人要忍饥挨饿,甚至饿死街头。

可绝大多数官员勋贵对此视而不见,奸商们更是趁机囤积居奇,与官员勾结抬高粮价,大发**。

户部尚书侯询虽知晓民间疾苦,却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国库空虚,军费、救灾款处处紧缺,他能调动的资源少得可怜。

但侯询并未推诿,回到户部后,立即将救济流民的差事交给了主事房可壮,叮嘱他务必尽心尽力,不得有误。

房可壮是个踏实做事的官员,当天晚上便主动前往陈演府上,想与他商议搭建粥棚、施粥的具体事宜。

此时,陈明夏也在陈演府中,二人正围着一张桌子,满脸得意地讨论着“施粥大计”。

“陈大人,这皇太子还是太年轻啊!”陈明夏端着茶杯,笑得眼睛都眯了,“这般肥差,竟白白落在你我肩上,真是天赐良机!”

陈演心中也颇为欢喜,却比陈明夏多了几分谨慎,连忙提醒:“大人莫要太过张扬。小太子明知你我反对施粥,却偏要让我们负责,这里面说不定有猫腻,还是谨言慎行些好。”

“大人过虑了!”陈明夏摆了摆手,不以为然,“一个七岁孩童,能有多少心机?若是真有城府,前几天也不会当场锤杀骆养性、光时亨了!这笔账,咱们还等着陛下康复后好好参他一本呢!依我看,今天小太子就是恼我们反对,故意把这繁琐的差事丢给我们,想让我们难堪,结果反倒给了咱们捞好处的机会,真是弄巧成拙!”

陈演琢磨片刻,觉得陈明夏说得有道理,顿时放下心来,哈哈大笑:“陈大人言之有理!来来来,咱们再好好合计合计,明天这粥棚该怎么搭,这粮食该怎么‘用’!”

就在这时,管家推门进来,躬身禀报:“老爷,户部主事房可壮大人来访。”

陈明夏见状,连忙起身拱手:“既然陈大人有客,在下就先回府了,明日再与大人商议。”

“不必不必!”陈演摆摆手,笑着解释,“房可壮是本官的内弟,此次前来,想必也是为了明天施粥的事,正好一起商量,也省得我再跑一趟。”

陈明夏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重新坐下:“既然如此,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第二天一早,陈演与陈明夏便下令在京师外城搭建粥棚,还让五城兵马司的士兵四处通知流民:“皇太子传旨施粥救济,流民速速前往外城施粥点领粥!”

京师的流民足有上万人,他们沿街乞讨,忍饥挨饿,很多人两天才能吃上一顿饭,不少老人和孩子早已饿毙街头。

听到施粥的消息,流民们如获至宝,纷纷扶老携幼,朝着外城赶去。

“兄弟,朝廷终于救济咱们了!快,去外城领粥!”

“是皇太子殿下传的旨!监国才三天就想着咱们,皇太子千岁千千岁!”

流民们一边赶路,一边激动地议论着,脸上满是久违的希望。

其实大明的百姓最是淳朴,只要能吃饱饭,谁也不愿背井离乡,更不愿沦为流寇与朝廷作对。

此刻,他们早已忘了家中亲人为何饿死,只记得是皇太子给了他们活下去的机会。

陈演本是翰林院掌院,按说与救济流民的差事八竿子打不着,这次被朱慈烺推到台前,心中本有几分不满。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此事竟引来了众多官员、勋贵的“关注”。

昨晚,不仅内弟房可壮主动上门,还有不少官员、勋贵派人送来书信,甚至内阁成员和成国公朱纯臣都遣人传话。

这些人的目的惊人地一致:让陈演把粥棚搭在外城,远离他们的府邸和商铺。

大明的京师分为皇城、内城和外城。

内城居住的都是朝廷大臣、勋贵和富商士绅,外城则是万历年间为抵御蒙古修建的,相对偏僻。

流民原本多在外城聚集,后来有部分人涌入内城,搅扰了达官贵人的生活,让他们极为不满。

陈演、陈明夏与房可壮本就不愿流民靠近自己的地盘,当即满口答应了官员、勋贵们的要求,将五个粥棚分别搭在了外城的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西便门和广宁门附近。

这样一来,官员勋贵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可流民们却遭了罪。

他们大多分散在京师各处,要走大半天才能赶到外城的施粥点。

一路上,不少流民因为饥饿和劳累体力不支,倒在路边再也没能起来,成了通往“生机”路上的牺牲品。

与此同时,万岁山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东宫卫队在周遇吉的带领下,正在进行越野跑训练。

经过几天的适应,队员们已经渐渐习惯了高强度的训练节奏,一千多人排成整齐的队列,步伐一致地奔跑在山道上,口号声震彻山谷。

越野跑结束后,队员们又开始进行仰卧起坐、俯卧撑等体能训练。

周遇吉以身作则,与队员们一起趴在地上,汗水浸湿了铠甲也毫不在意。

在他的带动下,队员们个个斗志昂扬,没人叫苦叫累。

一个时辰后,体能训练结束,队员们休息半个时辰,便开始了长达三个时辰的阵列训练和端枪训练。

朱慈烺给周遇吉定下了严格的标准:无论是三段击还是骑射,都必须做到十发七中以上。

“东掳八旗不是骑射厉害吗?孤就要让他们尝尝,什么才是真正的骑射!”

朱慈烺的话,周遇吉一直记在心里。

线膛枪的射程、填弹速度都远超传统火铳,还无需点火,只需扣动扳机就能射击,队员们很快便爱上了这种武器,甚至达到了“枪人合一”的境界。

可当他们见识到AK47的威力后,更是被震撼得目瞪口呆。

这种能连续射击的火器,在他们眼中就是“神器”。

可惜“神器”只有五把,周遇吉规定,每天只有少数队员能轮流用AK47打五发子弹。

大多数队员扣下扳机便打光五发子弹,感受着连续射击的**;

只有百余名心思沉稳的队员,认真练习点射,珍惜每一次射击的机会。

上午的训练一直持续到午饭时间,饭后队员们又拿着石头练习手榴弹投掷,虽然没有真的手榴弹,却也练得一丝不苟。

下午两点左右,一天的训练正式结束,剩下的时间队员们可以自由休息,也可以加练枪法,但没有命令,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万岁山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