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 第21章 校场演武显神器,朝堂舌战定流民

();

万岁山校场上,周遇吉盯着木靶上五个拳头大小的弹孔,瞳孔骤缩,愣在原地半天没回过神。

他伸手揉了揉眼睛,凑近木靶反复确认,才结结巴巴地惊叹:“这……这怎么可能?竟然是五连发火铳!”

他满脑子都是“五连发”的震撼,压根没察觉朱慈烺其实打光了一梭子三十发子弹。

直到朱慈烺走到他面前,周遇吉还像沉浸在梦里,眼神恍惚。

要知道,大明最精良的鲁密铳,填装一次弹药至少需要半分钟,太子手中的火器,竟能瞬间打出五发,这简直是神兵利器!

朱慈烺自知枪法一般,刚才故意打光整梭子弹“蒙”中五发,见周遇吉这副模样,忍不住暗自偷笑,却故作镇定地问道:“周将军,孤五发全中,你看这新式火器威力如何?”

周遇吉瞬间回过神,激动得单膝跪地,双手抱拳高声道:“殿下威武霸气!此乃神器!有此火器,大明何愁建奴肆虐、流寇猖獗!定能重振军威,保境安民!”

“将军平身。”朱慈烺伸手扶起他,摆了摆手,“军中无需行此大礼。这火器名为AK47,一分钟能打出三十连发,火力远超寻常火铳。不过子弹有限,以后训练要尽量点射,节省弹药。”

“三十连发?”周遇吉猛地睁大眼睛,彻底呆滞在原地。

他征战多年,从未见过如此恐怖的火器,心中满是疑惑。

这般神物,殿下究竟从何处得来?

可他深知规矩,不敢贸然追问,只能躬身应道:“末将遵旨!定当严格训练,不辜负殿下所托!”

朱慈烺又拿起一颗圆滚滚的手榴弹,讲解道:“这叫手榴弹,是近战利器。用时需打开后盖,拉出引线后立即扔出去,稍有迟疑,便会伤及自身与战友,务必谨慎。”

说着,他打开后盖,轻轻一拉引线,手腕一甩,手榴弹便飞了出去。

周遇吉曾率军用过大明的“轰天雷”,虽与手榴弹功能相似,但轰天雷体积庞大、重达数斤,士兵能扔出二十步已属难得。

他本以为这只是缩小版的轰天雷,可下一秒,“嘭”的一声巨响传来,手榴弹竟在五十步外炸开,烟尘弥漫,地面被炸出一个小坑。

“五十步?”周遇吉惊得倒吸一口凉气,死死盯着爆炸的地方。

太子才七岁,身形尚且稚嫩,竟能将手榴弹扔出这么远?

若是全军配备此等武器,士兵们都有这等投掷能力,日后对战清军骑兵、流寇乱军,岂不是如虎添翼?

他哪里知道,朱慈烺根本没尽全力。

凭借系统赋予的神力,他若认真投掷,扔到一百五十步外都不成问题。

见周遇吉满脸震惊,朱慈烺淡淡一笑,又叮嘱了几句训练要点,便带着袁贵等人前往皇极殿上朝。

周遇吉望着他的背影愣了许久,也拿起一颗手榴弹尝试投掷,用尽全身力气,却只扔了四十步远。

“这差距……”

他喃喃自语,看着太子离去的方向,心中对这位七岁储君的敬畏又深了几分。

皇极殿内,烛火通明。

满朝文武早已等候在此,虽说明末官员处理军国大事拖沓敷衍,但跟随崇祯皇帝早朝已成惯例,天还未亮,大臣们便身着官服,整齐地站在殿中。

唯独监国的朱慈烺,姗姗来迟。

有了上次“锤杀骆养性、关押言官”的教训,没人敢再贸然质问太子迟到。

见朱慈烺踏入殿中,群臣连忙躬身行礼,齐声高呼:“参见皇太子千岁!”

“诸位爱卿免礼平身。”朱慈烺目光扫过众人,眼神沉静,看不出喜怒。

他对身旁的袁贵使了个眼色,袁贵立即上前一步,高声唱喏:“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话音刚落,副都御史施邦昭便从朝班中走出,躬身施礼:“殿下,臣副都御史施邦昭,有本启奏!”

朱慈烺微微颔首,他记得,历史上的施邦昭在崇祯自缢后,毅然**殉国,是难得有气节的言官。

他开口道:“讲。”

“启奏殿下,近日大批流民涌入京师,沿街乞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臣每日巡查,见街头常有流民饿死,惨不忍睹。恳请殿下开设粥棚,施粥救济,莫让大明子民暴尸街头,寒了天下人的心!”

施邦昭语气恳切,字字泣血。

他话音未落,左都御史李邦华也上前一步,躬身附议:“施大人所言甚是!流民皆是大明百姓,只因天灾人祸才流离失所。若朝廷坐视不管,只会逼他们投靠流寇,加剧乱象。臣恳请殿下设棚施粥,安抚民心!”

随后,又有几位正直的大臣相继出列,支持救济流民,朝堂上一时满是“请殿下救民”的呼声。

“不可!”一声反对突然响起,御史陈明夏快步出列,高声道,“殿下,万万不可设粥棚!如今天下流民何止百万,一旦京师开仓放粮,定会有更多流民闻风而来。届时京师人满为患,秩序大乱,恐生变故!臣请殿下下令驱逐流民,严保京师安宁!”

翰林院掌院陈演立即附和:“陈大人所言极是!如今流寇四起,人心惶惶,大量流民聚集京师,极易被乱党煽动,危害社稷。臣建议,不仅要驱逐京师流民,还需传令各州府,严控流民外出,从根源上杜绝隐患!”

话音刚落,二十多位文官御史纷纷出列,齐声附议:“臣等附议!请殿下驱逐流民,以固京师!”

“荒谬!”李邦华气得胡子直翘,指着陈明夏等人怒斥,“流民只为求一口饭吃,何罪之有?驱逐之举,与逼良为**、驱民为寇有何区别?此等言论,分明是挑拨君民关系,陷殿下于不仁不义!臣请殿下杖责这些误国之言官!”

一时间,朝堂上分成两派,相互指责,吵作一团。

朱慈烺看着眼前的乱象,终于明白崇祯皇帝为何勤政多年却收效甚微。

这些官员,半数以上只顾党争,不顾百姓死活。

只要有人想办实事,立刻就有一群人跳出来反对,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根本没有半点为国为民之心。

李邦华被气得浑身发抖,一甩袍袖退回朝班,满脸无奈。

连崇祯皇帝面对这些人都束手无策,他不相信一个七岁孩子能解决此事。

朱慈烺的目光落在内阁首辅温体仁身上,只见他双目微闭,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仿佛朝堂上的争论与他无关。

朱慈烺强压心中怒火,开口问道:“温阁老,内阁对此事如何看待?”

直到皇太子点名,温体仁才缓缓睁开眼睛,慢悠悠地出列躬身:“回禀殿下,流民之事事关重大,牵涉甚广,不如退朝后由内阁商议一番,再向殿下禀报对策?”

“商议?”朱慈烺在心里暗骂,“这点民生小事还要商议,大明养着你们这群尸位素餐之辈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