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 第58章 储君掌权布棋局,铁血手腕定朝局

();

他顿了顿,又谈及武将:“至于武将与勋贵,他们手中的军队对外不堪一击,对内却横行霸道。要改变现状,必须重新募兵。新兵源要来自底层百姓,让他们只知君、不知将,牢牢把兵权握在皇室手中,才能击败建奴与流寇,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在崇祯心上。

他起初不满儿子“顶撞”,可细想之下,却不得不承认,朱慈烺说的是事实。

自己多年的“平衡之术”,不过是在“苟延残喘”,从未真正解决问题。

看着眼前七岁的儿子,崇祯突然想起了明宣宗朱瞻基,心中竟生出一丝欣慰。

他放下帝王的架子,轻声问道:“皇儿,不要只说大道理。今天的事,交给你处置,你会怎么做?”

朱慈烺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连忙回道:“父皇,此事必须果断,不能拖泥带水!第一,传旨锦衣卫,将参与动乱的监生、文官全部抓进昭狱,严查背后指使,一网打尽;第二,让勇卫营连夜清理承天门的血迹与尸体,天亮前恢复如常,不留下任何痕迹;第三,明日您正常上朝,在朝堂上大发龙威,点明此次动乱是文官集团‘逼宫’,杀领头者明正典刑,若他们还敢抱团对抗,就别怪儿臣不客气!”

崇祯的嘴巴瞬间张大,不可置信地盯着朱慈烺。

他没想到,儿子竟如此“狠辣”,不仅要关押数百人,还要“杀一儆百”,甚至对承天门的血案“不了了之”。

作为深受儒家教育的皇帝,他真的做不到这般铁血。

权衡再三,崇祯决定“甩锅”。

“逆子,你这办法太过血腥,定会引起天下士子不满,绝非明君所为!朕不同意!要做,你自己去做,朕假装不知!”

朱慈烺心中暗骂“虚伪”,脸上却露出“委屈”的神色。

“父皇,儿臣可以替您出头,可您不能‘卸磨杀驴’!儿臣不怕言官喷,就怕亲人不信任……”

崇祯看着他“可怜兮兮”的模样,心中一软,最终点头。

“可以,但涉及三品以上文官,必须先向朕禀报,不许擅自斩杀!”

“谢父皇!”朱慈烺大喜,连忙伸手:“儿臣还需要一道圣旨,才能调动锦衣卫与勇卫营!”

崇祯翻了个白眼,无奈道:“昨晚两道圣旨都被内阁驳回,你要的这种‘铁血圣旨’,他们更不会通过,别想了!”

朱慈烺心中了然。

明末的内阁早已不是“辅助皇权”的机构,而是文官集团的“保护伞”,没有他们的同意,皇帝的圣旨不过是“一张废纸”。

后世所谓的“君主立宪”,在他看来,不过是把“一个人的专权”,变成了“一小撮人的利益垄断”,本质上并无不同。

作为穿越者,朱慈烺从不信奉“民主”。

他要的是绝对的皇权,要的是“一言九鼎”,要的是重振大明的辉煌,至于“三宫六院”,不过是“帝王权柄”的附属品。

听到崇祯说圣旨被内阁、刑部驳回,朱慈烺猛地攥紧拳头,语气中满是怒火。

“父皇!这哪里是‘博弈’?分明是内阁在架空皇权!圣旨乃天子旨意,他们只有执行的份,哪有驳回的资格?长此以往,您岂不成了汉献帝?这种事绝不能再发生!必须杀一儆百,让他们知道皇权不可侵犯!”

他说这番话时,昂首挺胸,眼神锐利如刀,竟让崇祯生出一丝“君临天下”的错觉。

崇祯不再犹豫,提笔写下一份宗旨,对王承恩道:“把这份宗旨送内阁,若他们再敢驳回,就让首辅温体仁回家种田!”

王承恩刚要上前接旨,朱慈烺却抢先一步拿起宗旨,粗略扫了一眼内容,拉着王承恩的手就往印玺处走:“大半夜的,内阁哪有人在?王大伴直接盖上父皇的印玺,这事就算定了!”

王承恩被他强拉着盖了印,又好气又好笑,连忙提醒:“殿下,没有内阁批复,这只是‘宗旨’,不是‘圣旨’啊!”

“宗旨足够了!”朱慈烺满不在乎,“若内阁敢阻拦,父皇直接下旨解散内阁便是!”

崇祯看着儿子雷厉风行的模样,心中竟有些恍惚。

自己似乎被这逆子“套路”了,可君无戏言,只能默认。

朱慈烺拿到盖了印的宗旨,对着门外高声喊道:“吴孟明!接旨!”

门外的吴孟明本已做好了进死牢的准备,听到传唤,连忙跌跌撞撞地进来,跪倒在地:“罪臣吴孟明,参见殿下!”

朱慈烺盯着他,心中快速盘算。

吴孟明是文官之后,历史上虽无大过,却也无建树,只知贪财。

他悄悄开启“忠诚度测试”,脑海中浮现出“忠诚度50%”的字样,心中稍定:“至少不是无节操之辈,还有利用价值。”

“吴孟明,你可知承天门的事,给大明带来了多大的麻烦?”朱慈烺语气冰冷,“父皇差点被你连累!孤给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率领两千锦衣卫,立即追捕参与动乱的监生和翰林院官员,无论官职大小,统统关进昭狱!若此次你办不好,孤灭你三族!”

吴孟明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听到“将功赎罪”的机会,连忙趴在地上磕头,额头都磕出了血:“谢殿下开恩!罪臣定不辱命,若办不好,甘受惩罚!”

“起来吧。”朱慈烺摆摆手,“此事若办得好,你还能做你的锦衣卫佥事。指挥使的位置,你没那个能力坐。去吧!”

“谢殿下!”吴孟明又磕了三个头,才躬身退出乾清宫,心中暗暗发誓:这次一定要拼命,绝不能让家族因自己覆灭。

吴孟明走后,崇祯看着朱慈烺,眼神复杂。

他不知道明天等待大明的,是晴天还是更大的风暴。

“王大伴,扶朕去休息吧。”

他疲惫地说道,第一次觉得,或许把事情交给儿子,是对的。

朱慈烺回到钟粹宫时,小太监胡宝早已在门口等候,笑嘻嘻地说:“殿下,李大人、高大人和岳千户都到齐了,在书房等着您呢!”

朱慈烺点点头,径直走进书房。李若琏、高文采、岳洋三人立即起身行礼:“参见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