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 第56章 崇祯慌乱陷困局,储君犀利破迷局

();

文官集团竟动员国子监监生、翰林院官员集体逼宫,数百人跪在承天门外请愿,要求严惩 “擅杀大臣、扰乱朝纲” 的太子朱慈烺。

这等事,在大明两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此前,崇祯为缓和局势,先后拟了两道圣旨。

一道是安抚文官的 “太子年幼,偶有失当,朕已训诫”,一道是命锦衣卫 “温和劝离” 请愿监生。

可第一道圣旨递到内阁,被首辅温体仁以 “太子罪证确凿,仅训诫不足以服众” 为由驳回;

第二道发到刑部,又被刑部尚书冯英以 “恐激化矛盾,引发民变” 挡了回来。

两道圣旨如同石沉大海,连宫门都没出,就被文官集团联手堵了回来。

“这群腐儒!”

崇祯猛地攥紧拳头,指节泛白,指甲几乎嵌进掌心。

他恨不得立刻传旨,将带头逼宫的官员全部抓进昭狱,可理智又死死拽住他。

他苦心经营多年的 “勤政明君” 形象,不能毁于一旦。

自登基以来,他废东厂、停矿税、减免赋税,处处对文官集团妥协退让,就是想留下一个 “尧舜之君” 的美名,如今若是因一时怒火撕破脸,此前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当初提拔吴孟明做锦衣卫指挥使,正是看中他 “文官之后” 的身份。

吴孟明的父亲曾是翰林院编修,与不少文官有旧交。

崇祯本以为,让吴孟明去处理此事,既能借助他的人脉给文官台阶下,又能保全自己的颜面,可左等右等,从黄昏等到深夜,却始终不见吴孟明的消息。

倦意如同潮水般涌来,崇祯靠在龙椅上,眼皮越来越重。

连日的操劳与焦虑,早已耗尽了他的精力。

不知不觉间,他趴在铺满奏疏的龙书案上,竟沉沉睡去。

梦中,乾清宫不再是这般压抑。

朝堂之上,文官们不再与他针锋相对,温体仁带头跪拜,身后百官紧随,齐声高呼 “吾皇圣明”;

国子监监生们捧着《大明集礼》,恭恭敬敬地请求他为太子 “赐良师,教礼仪”;

连平日里最敢直言的御史们,也只说些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的吉祥话。

崇祯笑得合不拢嘴,正想开口说 “众卿平身”,却被一阵急促的声音惊醒。

“皇爷,皇爷!” 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崇祯猛地抬起头,额前的发丝散乱在脸上,眼底还残留着美梦的暖意。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连忙坐直身子,抬手理了理褶皱的龙袍,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沉稳:“召!让他进来!”

脚步声由远及近,吴孟明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进殿内。

他一身锦衣卫指挥使的飞鱼服上沾着不少尘土,甚至还有几滴暗红色的印记。

刚跨过门槛,“扑通” 一声,他便双膝跪地,脑袋 “咚咚” 地往金砖地面上磕,动作又急又重,不过片刻,额头便渗出血迹,染红了身前的地面。

“陛下!臣无能!臣罪该万死!请陛下责罚!”

吴孟明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一般,满是恐慌。

崇祯看着他这副失魂落魄的模样,心中 “咯噔” 一下。

不好,美梦怕是要碎了。

他强压下心头的不安,沉声道:“何事如此慌张?慢慢说,说清楚!”

“臣…… 臣罪该万死!” 吴孟明抬起头,脸上满是血污与泪痕,“臣奉命去承天门劝离监生,可那些监生不仅不听劝,还…… 还动手推搡锦衣卫,甚至用石块砸人!双方起了冲突,混乱中…… 混乱中造成六百多监生伤亡,其中两百多人…… 当场毙命!”

“什么?!”

崇祯如遭雷击,浑身一颤,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来,脚下一个踉跄,差点摔下去。

他扶住龙椅扶手,才勉强站稳,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

他原本以为,最多只是 “小摩擦”,几个监生受伤,没想到竟酿成如此大祸。

两百多条人命,还是国子监监生的命,这要是传出去,天下士子还不得骂他是 “暴君”?

他目光扫过案上的奏疏,随手抓起最上面一本,狠狠砸在吴孟明头上。

奏疏散开,纸页纷飞,其中一张还刮过吴孟明的脸颊,留下一道浅浅的血痕。

崇祯还不解气,几步冲上前,抬脚狠狠踹在吴孟明胸口。

吴孟明惨叫一声,像个破布娃娃似的翻倒在地,嘴角瞬间溢出鲜血。

“朕提拔你做锦衣卫指挥使,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你,你就是这么报答朕的?” 崇祯的声音因愤怒而嘶哑,字字如刀,“无能!废物!来人!把他拖下去,打入死牢,等候发落!”

殿外的皇宫守卫闻声而入,手持腰刀,正要上前架起吴孟明。

王承恩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跪在崇祯面前,拦住守卫:“皇爷息怒!皇爷息怒啊!”

他抬起头,脸上满是焦急,“如今外面局势本就混乱,若是此时严惩吴大人,锦衣卫群龙无首,恐生变故。不如先查清事情缘由,看看是否有幕后黑手挑拨,再处置吴大人也不迟啊!”

崇祯此时早已乱了方寸,他盯着王承恩,眼神里满是血丝:“查清?怎么查?那些监生是死在锦衣卫手里,铁证如山!谁能替朕分忧?谁能帮朕解决这烂摊子?”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不自觉地提高,“满朝文武,要么跟文官集团同流合污,要么畏首畏尾不敢说话,朕身边竟无一个可用之人!”

王承恩跪在地上,沉默片刻,像是下定了很大的决心,低声道:“皇爷,或许…… 或许可以听听太子殿下的建议?太子殿下近来行事果断,颇有主见,或许能有办法化解此次危机。”

“不要提那个逆子!” 崇祯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火瞬间被点燃,“这一切都是他惹的祸!若不是他擅杀吏部尚书郑三俊、抄没晋商家产,文官集团怎会如此逼宫?若不是他行事鲁莽,朕何至于落到这般境地!”

骂声在殿内回荡,可骂完之后,崇祯却陷入了更深的沉默。

他知道,王承恩说得对。

如今满朝上下,能不计较个人得失、真心为大明着想,又有能力应对危机的,恐怕只有那个让他又气又无奈的太子朱慈烺了。

乾清宫外的文官虽已在夜色中散去,但承天门的血案迟早会传遍京城,传遍天下。

文官集团绝不会善罢甘休,说不定明天一早就会有更多人来逼宫,甚至可能联合地方官员上疏 “请废太子”。

内阁大臣他一个都不想见,那些人只会跟他讲 “祖制”“民心”,根本不会提出实际解决方案。

无奈之下,崇祯像是泄了气的皮球,瘫坐在龙椅上,声音沙哑地对王承恩说:“传…… 传逆子朱慈烺见朕!”

此时的钟粹宫,却是另一番景象。

朱慈烺早已睡了一觉,被贴身太监胡宝轻声叫醒时,脸上还带着几分慵懒。

他揉了揉眼睛,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轻声问道:“何事?”

“殿下,乾清宫来人了,说陛下召您即刻过去。” 胡宝躬身回道,语气带着几分小心翼翼,“想来…… 是为了承天门的事。”

朱慈烺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他早已通过心腹岳洋得知了承天门的消息。

吴孟明处置失当,引发冲突,造成数百监生伤亡。

他知道,父皇定是 “束手无策”,才会想到召见自己。

“知道了。”

朱慈烺掀开被子,在宫女的侍候下慢条斯理地换上朝服。

他仔细整理着衣摆上的龙纹,动作从容不迫,丝毫没有 “急着见驾” 的慌张。

待一切收拾妥当,他才带着胡宝,慢悠悠地穿过宫道,前往乾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