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 第172章 送聘礼!

();

听到孙思邈的解释,李丽质很开心。

萧然是真为自己考虑,但是之前萧然和孙思邈也说了其他的。

这件事李丽质不会和李世民说,更不会给李世民建议。

李丽质捏着手里的益母草,指尖轻轻蹭过干枯的叶片。

心里头那点“为何不禁止早婚”的疑惑,竟慢慢顺着孙思邈方才的话,自己捋顺了。

原来不是阿爷不想禁,是这事儿牵联着的,比她想的要多太多,根本不是“一道旨意”就能断得清的。

她想起去年冬天,宫里头议事时,她偶然路过,听见阿爷和大臣们说“边境蠢蠢欲动,需再添两万边军”。

那时候她还不懂,添兵要什么紧?

如今才明白,两万兵要吃粮、要穿甲,粮从哪儿来?

从百姓的田里来。

甲从哪儿来?

从百姓的赋税里来。

要是都让女子等十八九岁再嫁人,这几年里,农户家少了个缝补、下地的人,田里的收成就要少,赋税自然也少了。

赋税少了,军饷发不出,战马喂不饱,真等外敌打过来,拿什么挡?

原来这早婚,竟还牵着边防的安稳。

现在大唐人口不多,需要争分夺秒的恢复。

又想起前年关中闹瘟疫,听说好些村子空了大半,老人坐在门口哭,说“家里就剩我一个了”。

那时候她只觉得可怜,如今才懂,这年头人活不长,一场病、一场旱,就能带走好多人。

要是女子都晚婚,十年里要少生多少孩子?

人越来越少,田里没人种,作坊没人织布,再过些年,大唐的村子都要空了。

官府要的是“人丁兴旺”,只有人多了,国家才能撑得起来。

哪能为了让女子少遭罪,就断了人口的根呢?

还有平日里听长辈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要是官府真下了禁令,不让早婚,百姓肯定会觉得“官府要断我家香火”,心里哪能服气?

说不定还会偷偷把女儿嫁出去,到时候官府管也管不过来,反而闹得民怨沸腾。

阿爷是皇帝,要的是百姓归顺、天下安稳,哪能为了这一件事,就把天下人的念想都拧过来?

对他们来说,“能活下去”比“身子好不好”更要紧——官府要是强行禁止,不就是断了他们的活路吗?

最后想起阿爷常说“大唐地大,从长安到岭南要走两三个月”。

她忽然明白,这么大的国家,官府哪能管到每一户人家?

偏远地方的百姓说不定都听不到禁令,就算听到了,为了生计也不会听。

到时候禁令成了“纸片子”,反而让百姓觉得官府没本事,失了威信。

倒不如像现在这样,让有条件的人家——能把身子养好了再嫁人,既不伤天下的大体,也能让一部分女子少遭罪。

李丽质轻轻叹了口气,把益母草放回竹筐。

阿爷不是不心疼那些早嫁的女子,是得先顾着天下的“大安稳”,才能慢慢护着每个人的“小福祉”。

李丽质把萧然的意思写到信里面给李世民送去。

这样后面李世民赏赐的时候,就能连几个公主一起赏赐了。

李世民捏着李丽质送来的书信,指尖反复摩挲着。

“功劳非萧然一人,五娘、六娘及兕子皆有参与,尤以兕子为念!”

这几行字,嘴角先勾起一抹了然的笑,随即又沉了沉,眼底多了几分温软的动容。

他转身走到内殿,见长孙皇后便把书信递了过去,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叹服:

“皇后,你看看萧然这心思——新粮之功,满朝文武都盯着,他倒好,主动把功劳分出去,还特意把兕子提在前面。”

长孙皇后接过书信细细读着,读到“愿新粮恩泽百姓时,皆念兕子微劳”一句,指尖轻轻顿住,眼底瞬间漾起柔波。

她把书信叠好,递回给李世民,声音里带着几分哽咽:

“这孩子,竟比咱们还上心兕子。”

“原以为他只是疼孩子,没成想,连这泼天的功劳,都想着分些给兕子,盼着百姓念着她的好,替她积些福气。”

李世民走到皇后身边,语气也软了下来:

“朕早瞧着他对兕子不同,却没料到他竟这般用心。”

“他不信鬼神,却偏要借着这新粮之功,让天下人念着兕子。”

“不就是怕兕子身子弱,想替她求个‘万民护佑’的念想么?这心思,比朕这当爹的还细。”

他顿了顿,想起之前商议赏赐时萧然“不恋官禄、只求安稳”的模样,又道:

“他本可凭这新粮之功,要官要地,朕都能许他。可他倒好,先想着分功劳,还全是为了旁人。”

“咱们的孩子,还有村里那些帮过忙的村民。这般不贪功、重情义的人,朕倒真没看错。”

长孙皇后笑道:“如今又分功劳,哪是为了让兕子得什么名?是怕这‘济世之功’的福气,能护着兕子长长久久。”

“咱们当爹**,也盼着兕子能平安长大,他一个外人,倒先替咱们想到了。”

她转头看向李世民,语气多了几分郑重:“往后,可得好好待他。他不贪爵禄,咱们便护着他在栲栳村的安稳,护着他的试验田。”

“他疼兕子,咱们便把他当自家子侄般待,让他知道,他的心意,咱们领了。”

李世民点点头,把书信放在案上。

他忽然觉得,萧然分出去的不是功劳,是一份纯粹的善意,这份善意,比任何爵位、任何赏赐都更珍贵。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道:“之前议的‘农稷县伯’和试验田,还得再添些。”

“给栲栳村的赏赐也得厚些,毕竟是沾了兕子的光,也让萧然知道,他护着朕的孩子,朕便护着他的心意,护着这能让万民吃饱的新粮。”

长孙皇后望着李世民,眼底满是认同:“是啊,他给兕子的是‘万民念想’的福,咱们给她的,便该是‘安稳无忧’的护。”

“往后,这萧然,便是咱们家能托付的人了。”

第二天,圣旨就准备好了,知道有圣旨,栲栳村的人,还有附近的人,都齐聚一起。

土豆玉米这些的事情,早就传出去了。

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在其他人身上自然不会信。

但是在萧然身上,栲栳村的人信,附近两个村子的人也信。

之前有过两次圣旨,大家也熟悉了。

这一次还是王慎帮忙接圣旨。

【大唐皇帝令:

盖闻农为邦本,稷乃民生,自古圣君重稼穑以安黎元,显仁政以固社稷。

今萧然,居栲栳村,殚精竭虑,育得新粮三物。

土豆、红薯、玉米。其土豆亩产四千五百斤,红薯亩产六千斤,玉米亩产一千二百斤。

远逾粟麦之收,可解万民饥馑之困,可补边军草料之缺,实乃济世奇功,泽被天下。

朕嘉其忠忱,念其功绩,及诸参与者之劳,特颁此令,以昭恩赏,以励农功。

一、赏萧然:

封尔为“农稷县伯”,虚封食邑七百户,实授永业田十顷,就近划拨栲栳村,供尔续研新粮之术。

另划拨百亩为“皇家新农试验田”,命工部督造地窖、磨房、灌溉之渠,户部拨专款以充试验、传艺之需。

设“农学馆”于栲栳村,允尔自主招收村民、子弟传习新粮栽种之法。

户部遣农官一员协助记录农技,汇总成册,颁行天下州县,免“口传心授”之偏差。

授尔“边军农务顾问”之衔,边军驻地试种新粮遇困,可遣使请教。

尔若愿亲往指导,凭朕赐鎏金令牌,可调动沿途驿站,食宿皆由官府供给。

赐禁军精锐二十名,伪装为村民或帮工,护尔家宅及试验田,防歹人觊觎、外邦探子潜入,确保尔及新粮之安。

免尔直系亲属三世徭役赋税,亲属需就医者,赴就近州府官医免缴资费。

需就学子弟,入州府官学免束脩之费。

命工部按尔所设计五齿钉耙、玉米脱粒器样式,造农具两套:

一为常用之具,助尔农作。

一以鎏金装饰,赐为传家之物,彰尔农功之伟。

自今岁始,每年新粮收获之时,朕遣使臣赴栲栳村慰问,察新粮培育之况,带回样本,以慰朕念。

尔之永业田、试验田,仅限农功试验,不得转卖、典押、弃种。

他日若无意农务,需将田亩、农技文书一并缴付官府,确保技艺不失。

其“农稷”之号,为功而设,若其后裔无农功传承,袭爵时去“农稷”二字,仅称“开国县伯”,以守“非功不爵”之制。

二、赏种植参与者:李明达,李梵音.等人亲与萧然培育新粮,执耒耜、辨薯苗、护薯田,虽为金枝玉叶,不避泥涂劳作,亦有微功。

各赐锦缎百匹、黄金百两,以彰其劳,以慰其心。

三、赏栲栳村:栲栳村村民,助萧然垦田、护苗、传讯,同心协力,使新粮得成,功不可没。

免全村次年半税,赏谷种千石,以济春耕之需,以感村民之诚。

四、刻石立碑:命州府于栲栳村显要处,立“新农济世碑”。

碑文详载萧然培育土豆、红薯、玉米之始末,及李明达等人参与之劳,刊朕此令于碑侧,使后世知朕重农敬贤之心,知新粮济世之由,永垂不朽,以励天下农者。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圣旨宣读完毕的瞬间,晒谷场的寂静被轰然炸开的欢腾冲散。

栲栳村的村民们或是互相攥着胳膊跳起来,或是弯腰抹着眼角的湿痕,连平日里最拘谨的人,都忍不住扯着嗓子喊两句。

有人往田埂上跑,要把这消息告诉还在地里忙活的人

邻村来围观的人都站在村口没挪步,有人扒着栅栏往里望,有人凑在一起低声叹着。

望着栲栳村人忙不迭搬木凳、抱酒坛的热闹模样,望着他们眼里亮得发烫的光,连说话的语气里都裹着羡慕。

有小孩拽着大人的衣角问“咱村啥时候也能有这好光景”,大人们没应声。

只望着栲栳村晒谷场上那面被风掀起的粗布旗,眼神里满是向往。

李丽质把圣旨给了萧然,“小郎君,觉得如何?”

“挺好的,该有的都有了。”萧然确实也挑不出毛病来。

这就是萧然想要的。

功劳给小公主她们,自己不会一个人独占。

这是萧然早就计划好的事情。

李丽质传达一下,李世民也很配合。

毕竟这是给几个公主分功劳,李世民自然也是非常同意的。

玻璃炉子旁边,不仅仅是李恪程处默几人,李泰也在。

“小郎君真偏心啊!”李泰笑着说道:“功劳给兕子她们这么多。”

“小郎君宠兕子,是人尽皆知的。”李恪也挺意外的。

这一次,萧然给的确实很多。

这让很多人都不了解。

其他人不知道,但是萧然知道,这个小丫头是意难平。

这一次或许是可以改变一下。

看到萧然拿出玉米红薯土豆来,李丽质不解。

这些都是房车上刷新的,不是之前种出来的。

萧然没有要吃的东西,而是用盒子装起来。

“小郎君,这是作甚啊?”

“我也得考虑自己的人生大事了!”

听到萧然的话,李丽质就更懵逼了,“人生大事?”

“是啊!我喜欢的小娘子着急了,我是不急,但是我不想她被其他人异样看待,我准备聘礼,先把这件事定下来。”萧然玩味的看着李丽质。

反应过来的李丽质,一下子红了脸,知道这是打趣自己。

“哼!这还差不多!”

“就是不知道,未来的丈人,接不接受这些聘礼。”萧然笑了笑。

萧然等于现在趁着功劳,再讨一门婚事。

玉米,土豆,红薯这种聘礼,李世民自然不可能拒绝,朝廷的文武百官也不能说什么。

现在的萧然也不是普通人,爵位也说得过去。

虽然说没办法和公主比,但是也不差,算是跻身贵族阶级,配得上公主。

“我给小郎君安排人送去吧!”李丽质主动说道。

萧然摇摇头,“这种事情怎么能让五娘来的,我怕心仪的娘子误会。”

“我自己去找五叔一下,让他帮帮忙,这个忙五叔肯定答应.”(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