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 第165章 秋收的季节!

();

李靖连忙躬身:“陛下考虑周全!臣只想着练兵要精,却忘了我大唐‘兵农合一’的根基。”

“此书的‘选兵之法’,得改改才能用,精壮者练主力,老弱者练辅助,各尽其用,才合大唐国情。”

李世民站起身,走到殿门口,语气里带着感慨:

“萧然这小子,怕是自己都未必懂,他给你的这本书,藏着多少能补我大唐军制的宝贝。”

“虽有不合时宜之处,可那‘细治兵、实练兵、敬百姓’的道理,却是万金不换。”

李世民和李靖聊了很久,至于兵书,李靖没有带走。

李世民要留下,找人抄录一下才行。

这种好东西,李世民也眼馋。

几天之后,李世民把原来的书给了李靖,自己留下手抄本。

作为日理万机的帝王,李世民的时间也不富裕。

现在看兵书就爱好,主要还是处理朝政。

但是有时间,李世民都在看,晚上这些也会挑灯夜读。

其他的都好,就是长孙皇后不在,李世民有点孤独。

有些时候,看到精采的地方,没办法和长孙皇后分享。

长孙皇后不在皇宫,李世民就不去立政殿,而是去了自己的甘露殿。

“陛下,太晚了,早些休息吧!”张阿难小声提醒。

“无妨,再看看,现在也睡不着!”李世民看向外面,“等看完兵书,朕还得去一趟栲栳村”

去看看长孙皇后,也想和萧然聊聊。

没有长孙皇后在身边,确实让李世民很不习惯,

李世民指尖捏着《纪效新书》的纸页,目光却没落在字上,而是飘向殿外的夜色。

张阿难的提醒还在耳边,可他握着书的手没松,心里的空落感反倒越来越重。

他之所以不习惯长孙皇后不在身边,从不是缺人照料起居。

而是缺了那个能懂他、陪他、劝他的“自己人”。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是少年结发。

从他还是秦王时,她就陪着他走过玄武门的刀光剑影,熬过夺嫡的步步惊心。

那时他在外领兵,她在府中安定内宅。

他被兄弟排挤,她悄悄进宫为他缓和与李渊的关系。

这么多年来,不管是打天下的苦,还是坐江山的累,他只要回到立政殿,看到她,心里的紧绷就会松下来。

如今立政殿空着,他连看兵书看到精彩处,想转身说句“皇后你看,这法子竟能补我军短”都没人应。

夜里批奏疏到眼酸,也没人心疼地劝他“明日再批也不迟”——这份“想说的话没人听”的孤独,比熬夜理政更让他难捱。

长孙皇后从不多干政,却最懂他的“难”。

魏征屡屡犯颜直谏,他气得回宫说“要杀了这个乡巴佬”,是她说“陛下有直臣,才是天下之幸”。

劝得他消了火,也更重视纳谏。

他想给长孙无忌封更高的官,是她以“外戚掌权易乱朝纲”为由坚决推辞,帮他避了朝堂非议。

现在她不在宫里,遇到像“边军试点新兵法”这样的事,他虽能和李靖、房玄龄商议,却少了个能从“帝王家”的角度帮他想周全的人。

比如试点会不会让士兵家眷不安?

会不会让地方官觉得朝廷苛责?

这些细碎却关键的“人心考量”,长孙皇后总能比大臣们先想到,也总能用最软的话点醒他。

现在内侍们虽也按规矩照料,却只知“陛下该休息了”“陛下该进食了”。

不懂他看书时喜欢在案边放一盏凉透的菊花茶,不懂他批奏疏时听不得殿外太吵。

这份“没人懂的细节”,让他觉得宫里的日子都少了几分暖意。

李世民知道栲栳村安稳,有孙思邈在,还有丽质、兕子陪着她。

可终究是离了皇宫,离了他身边。

他总忍不住想。

李世民合上书,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栲栳村的方向,轻轻叹了口气。

他这位帝王,统得了天下,管得了朝堂,却管不住对一个人的牵挂。

他习惯了她在身边的日子,习惯了有她的“懂”和“暖”。

如今这份习惯被打破,才知道“不习惯”的背后,全是藏了半生的依赖与在意。

两天之后,李世民看完兵书,带着不少东西去了栲栳村。

带的东西算是给萧然的赏赐。

兵书是好东西,但是李世民没有以朝廷的名义赏赐,而是自己的。

不需要张扬。

李世民没有带其他人,就是自己和张阿难。

还有一群送东西的。

听到李世民来,萧然和李丽质几人都出去迎接。

看到好几车东西,萧然打趣道:“世伯,看你这个架势,你也要搬过来啊?”

“你小子少来!”李世民指了指,“搬进去吧!”

李恪,程处默等人也跟着过来搭把手。

李世民把兵书递给萧然,萧然不明所以,“世伯,这是啥?”

翻开了几页萧然就知道了,“这不是给李世伯的书吗?你抄了一本啊?”

“嗯,我打算让四郎多印刷点出来,这是好东西。”

李世民和萧然朝着水潭旁边走。

看到李世民和萧然谈话,李丽质和其他人都没有靠近。

“嗯!”

萧然看不懂,也不感兴趣,把兵书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萧然,此书里‘抗倭练水战、选精壮弃老弱’的法子,你该知道,于我大唐未必合用吧?”

李世民语气平和,却带着帝王审视利弊的沉稳。

之前与李靖早已议过,抗倭的背景与大唐边患截然不同。

书中某些法子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此刻问萧然,既是确认,也是想听听这书的“原主人”是否有过类似考量。

萧然握着潭边的草茎,笑着点头:“世伯看得明白。”

“这书的作者对付的是沿海小股倭寇,大唐要防的是漠北骑兵、西南獠族,战场不一样,法子自然不能全学。”

“而且大唐是‘兵农合一’,农忙要种地,农闲才练兵,哪能像书里那样只留精壮、常年练兵?”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指尖点了点手抄本上“伍长管兵心”的批注:

“你倒不糊涂。”

“我想问问你,书里说‘每日查士兵冷暖、记家眷安危’,这法子虽好。”

“可我大唐边军分散在万里边境,各州府户籍、军需各归其管,伍长要管这些事,会不会乱了基层的规矩?”

“你可有想过,这法子该怎么改才合大唐的情?”

他没问“这法子是谁想的”,也没问“你从哪得的书”。

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有用的东西落地。

作为帝王,他更关心“可行性”,而萧然是书的源头。

或许能给出不一样的视角,哪怕萧然不懂兵法,也能说出些“原思路”的初衷。

萧然想了想,随手捡起颗石子扔进潭里,溅起一圈水花:“世伯,我不懂兵法,我就是个臭钓鱼的,这些你别问我。”

李世民笑起来,差点忘记之前认识萧然就是因为钓鱼。

萧然继续说道:“我就知道,按兵书里说的练出来,数量不多,但是贼强,战无不胜那种。”

“当然前提是领兵的人,得是和训练的人差不多的水平。”

李世民一阵无语,“你净说废话!”

“能写出这种兵书的人,自然是军事天才。”

“这些士兵,从兵源到训练,到特殊装备这些,都不是一般军队能比的。”

“这种军队,大唐之前不曾有,大唐也没有。”李世民很清楚,自己的玄甲军也达不到这种程度。

“至于以后,那就不得而知了。”

李世民玩味的看着萧然,“你说以后会有这样的军队吗?”

萧然弯腰捡起块扁平的石子,往潭里打了个水漂,看着石子在水面蹦了三下才沉下去,才慢悠悠开口:

“世伯这话问我,我哪说得准?我连鸳鸯阵怎么摆都搞不清,哪知道以后有没有这军队?”

“书里的法子是好,可世伯你不也说了,得改改才合大唐的情?”

他转头看向李世民,眼里带着点漫不经心的笃定,“就像我钓鱼,不是下了钩就有鱼,得等,还得看水情、看鱼饵对不对口。”

“练兵估计也差不多,只要世伯肯慢慢试,不着急一下子全铺开,再找些像李世伯那样懂兵法又肯较真的将领盯着,以后说不定真能练出来。”

萧然没把话说满,只顺着李世民之前的“试点”思路往下说。

既没暴露自己知道未来的秘密,又暗暗把希望落在了李世民的行动上。

毕竟这位帝王最吃“务实”这一套。末了,他还不忘打趣一句:

“反正真练出来了,世伯可得叫我瞧瞧,我也想看看,比那玄甲军还厉害的兵,到底是啥模样,是不是真能‘战无不胜’。”

潭风掠过,吹得萧然衣角晃了晃,那副“事不关己却又有点好奇”的模样,倒全然不像在讨论大唐军制的未来。

反倒像在说“下次钓鱼要不要换个地方”般轻松,恰好掩去了他话里藏着的“知道未来可期”的小心思。

看到东西这些搬运的差不多,两个人也就回到院子里面。

李世民去找长孙皇后几人,之前长孙皇后和杨妃也在收拾东西。

出来的太久,也该回去了!

虽然很喜欢栲栳村,但是两个人都不是普通人,不可能一直在外面。

说不过去!

李渊和萧皇后情况特殊,长孙皇后是后宫之主,自然得回去。

杨妃的身份也敏感,也就是说萧皇后和李恪在这里,情有可原,李世民也不在乎。

听到长孙皇后要回去,李世民还是挺高兴的。

中午的时候,几个小丫头也回来了。

长孙皇后没有着急走,而是等午睡结束,又去学堂之后,这才跟着李世民离开。

入秋的栲栳村,最先变的是风。

清晨推开院门时,再没有盛夏的燥热扑脸。

反倒有股清凌凌的凉意裹着露水的潮气,沾在衣袖上,得搓搓手才觉暖和。

老榆树上的叶子不知何时染了黄,风一吹,就有几片打着旋儿飘下来,落在院角的陶盆里,漾开一圈细浅的水纹。

田埂上的草也褪了劲,从油绿变成灰黄,踩上去沙沙响。

最惹眼的是村外的玉米地,往日里青得晃眼的玉米叶,如今像被晒褪了色。

边缘卷着焦黄,风一吹,叶尖互相摩擦,发出“哗啦哗啦”的轻响,倒比盛夏的蝉鸣更显秋静。

玉米秆也不再挺直,有的弯着腰,穗子垂下来,上面的穗须早干成了棕褐色。

萧然这几天天天来看,跟着萧然一起的还有李丽质。

萧然捏了捏玉米棒,又看了看旁边的土豆。

之前的种子,李丽质全部摘走,存放起来了。

等来年李丽质要育苗,看看能种出多少来。

“小郎君,是不是可以了?”李丽质问道。

“嗯,差不多了,明天应该也是好天气,五娘,叫世伯来,让他多带点人来。”

李丽质不解,“小郎君是带人干活吗?”

萧然指了指玉米,“这玉米的味道,五娘也知道,这个产量比粟米高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这种事情,需要更多人见证一下。”

李丽质恍然大悟,“小郎君,我明白了。”

“红薯和土豆这些也差不多了,到时候一起收了吧!”萧然补充道:“带上测量的工具来,测测这里的面积,还有亩产这些。”

“好,我记住了!”李丽质看了看,“可惜现在不能吃。”

“现在还是太少,确实不能吃!”

萧然轻轻撒开玉米棒子看了看,里面的玉米粒很饱满。

这些做种子完全没问题的。

这些来年全部种下去,就是一小片了。

回到家里,李丽质第一时间给李世民准备书信。

让李五送去皇宫给李世民。

看到书信,李世民笑了笑,递给旁边的长孙皇后:“皇后,看来又有大惊喜了!”

“这个小子,让朕多带点人去呢!”

长孙皇后点点头,“玉米的味道不错,之前陛下饿看到了,产量比粟米稻米这些高多了,就是不知能不能作为主粮。”

这个问题李世民也不知道,“等明日问问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