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考勤王:打卡变强,陛下别耽误我干饭! 第四百一十八章 吐蕃大乱

“陛下,这是大唐吞并西原的机会,让西原乱起来,三方互相攻伐,谁弱咱们就援助谁,打到元气大伤之时,便是大唐吞并西原之时。”

房玄龄兴奋道。

“不错,西原地势高,中原士兵去到西原,无法适应,水土不服,别说作战,走动都困难。”

“让西原上的国家互相攻伐,互相削弱,再好不过。”

百官皆赞同,对外扩张,国土越大,需要的官员越多,这对他们有利,当然要支持。

叶尘眯着眼,历史上,吐蕃大乱,去年就发生的,十二岁的松赞干布上位。

应该是之前大唐攻灭吐谷浑,吓到西原那些国家了,都消停了一段时间。

但大势不会变,大羊同和小羊同不会放任吐蕃越做越大。

就在这时,赵威进来汇报:“陛下,吐蕃少主松赞求见。”

“让他进来。”李世民眯了眯眼,松赞来干什么?

很快,松赞进来,显得很急:“陛下,我父亲病重,特来辞行。”

“嗯,好,孝为百善先,这样,唐俭,你带太医随行前往吐蕃,作为友邻之国,当尽一份心意。”李世民立马做出安排。

“是。”

唐俭当然明白,这是让他去吐蕃打探情况。

“谢唐皇陛下。”

松赞也没拒绝,毕竟大唐的医术比吐蕃强太多了。

唐俭与松赞走后,李世民问道:“你们怎么看?”

“囊日松赞这个时候病重,很蹊跷啊。”房玄龄道。

“不管是不是人为,这个时候病重,吐蕃大乱是必然,大、小羊同肯定不会这个攻打吐蕃的良机。”

“咱们现在什么都不做最好,坐山观虎斗,谁撑不住了,咱们就援助谁,卖兵器、卖粮食给谁。”

杜如晦捋着胡须道。

“不如更毒一点,在青海道西南与羊同接壤那边,卖兵器给羊同,迫使吐蕃不得不向大唐求援。”

“双方斗得不死不休,争着抢着跟大唐购买兵器和物资,打得伤亡惨重,经济崩溃,只能依附大唐而生存。”

叶尘开口道。

松赞干布猛啊,历史上吐蕃内乱几乎崩溃,松赞干布都能逆风翻盘,必须再加把火才行。

所谓的水土不服,就是缺氧,高原反应。

大唐军队再强,也克服不了地理因素啊,让西原上的国家自相残杀是最好的选择。

百官嘴角抽了抽,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那么毒。

嘴上说着底线,说着仁义道德,对外比谁都狠,比谁都毒。

“松赞也算你半个学生,你这够毒的。”崔义玄道。

“正是因此,我了解松赞的能力,别小看他年幼,不添把火,他能稳定住局势。”叶尘道。

“确实,初次见,朕便感觉得到松赞不一般,机会一旦错过就没了。”

“大唐只是卖兵器,谁买都卖,谁也挑不出理来。”

“依楚国公所言,这样,卢国公,你对青海道那边比较熟,带左骁卫运送物资前去交给武士彟,让武士彟在那边主持。”

李世民当即拍板。

武士彟年前去青海道那边卖粮给吐蕃,现在还没回来呢。

“是。”

程咬金应下。

大唐有火器,卖些百炼钢兵器给他国,并不能对大唐造成威胁。

“臣有一事禀报,之前陛下迷信炼丹,大把撒钱购买炼丹材料,现在发放入民间的钱币已超过一亿贯,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

民部尚书刘政会举起笏板发问。

李世民看向叶尘,这事叶尘最懂。

“这个谁也不能确定,得一点点试,找到一个平衡点。”

“应该不多,毕竟青海道、云南道、辽东、突厥的归附,现在大唐多出来两三百万人口。”

叶尘也不敢确定啊。

历史上,明朝那时货币总量超十亿,但那时候人口多。

现在大唐人口快速增长,超一亿,应该不会发生贬值那些。

这玩意谁也不能确定,得一点点试。

“嗯,那就先看看,若是发生贬值,再行调整。”

“这样,在民部设立国贸司,专门负责朝廷对外的贸易,设左右司郎,由民部侍郎和武士彟担任。”

“长安商业司由京都府负责,国贸司对外贸易的盈利单独算,暂不投入民间。”

李世民拍板定下。

“现在首要任务是进行河北那边人口迁徙,由赈济司负责,与辽东三道大行台配合,一定要安抚好百姓,给予补贴,房屋、田地,落实到位。”

“御史台和门下省安排监察御史和巡抚协助。”

李世民继续安排。

这一举动对国家非常有利,解决河北和辽东隐患。

这事还就得交给河北士族负责,一是方便调动,二是看看河北士族老实了没。

“是。”

各部应下。

赈济司郎郑元璹憋屈啊,让他负责,得罪人呐。

“陛下,琅琊王氏抄家后,家业如何处理?”张允济询问。

“全部收归朝廷,田产到时候发放给迁徙过去的室韦、契丹等族,其他的,如商铺、房屋、山川等,由民部落实后拍卖了吧。”

朝廷吃肉,总得给其他士族喝汤。

否则士族定然抱团。

这不,琅琊王氏还没抄完呢,一个个已经蠢蠢欲动。

琅琊王氏发展千年,产业多的是,不止在河北那边,其他地方都有。

比如在长安,就有不少作坊、酒楼、客栈、青楼、书院、学堂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视作底蕴的。

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都在骂商人低**,实则各家背地里没少做生意。

只不过不是自己做,而是交给旁支或者下面的人做。

表面上当然要维持光鲜亮丽的形象。

这早就说彼此心知肚明的潜规则了。

当然,士族最重要的还是土地。

土地分配给百姓,谁也挑不出理来。

虽然土地抢不到,但拿到其他东西也是不错的,百官也心满意足。

其实最重要的是教育资源,琅琊王氏一倒,那些原本到琅琊王氏求学的学子,就归他们了。

所谓尊师重道,这些人高中后,都是他们的人脉资源啊。

还有原本依附琅琊王氏那些官员,重新找靠山,依附他们。

琅琊王氏一倒,大家都吃美了。

百姓分到田地,陛下达成**目的,国库大补,士族拿到想要的资产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