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考勤王:打卡变强,陛下别耽误我干饭! 第四百八十三章 新品种大豆

傍晚,叶尘回到府中,钟士廉也在。

“楚国公恩情,士约永世不忘,陛下赏赐的府邸,我打算搬过去,叨扰多日,感激不尽。”罗士约行礼道。

“客气,吃完饭再搬吧,几年前初见时,我亦仰慕你的洒脱和意气风发,那时候我还想着,或许当初玄武门之后,我便该急流勇退,仗剑天涯。”

“现在看来,当时我还是年轻了些,这人呐,有了牵挂便逍遥不了了。”

叶尘笑着招呼几人坐在院子里聊天。

“哈哈,楚国公虽身居庙堂,但谁又能比得上楚国公潇洒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楚国公已兼得也。”

钟士廉笑着吹捧,但确实满朝大臣,谁能比得上叶尘潇洒。

不用每天苦哈哈地办公,连去不去上朝都能自主决定,自古未有之啊,谁又能不羡慕呢。

“不患寡而患不均,陛下恩宠十斗,楚国公独得八斗啊,当初满朝大臣都不爽啊,每次你去上朝,就吵吵吵,都想把你弄下去。”

“后来渐渐被您才华所折服,献策灭东凸厥,破安如神,一年治朔州,改革经济,献策平吐谷浑,平辽东……”

“没有人不服,陛下的识人之明不得不服,怎么宠您都不过分,您在,朝堂也多了许多生气。”

钟士廉由衷地赞叹。

“哈哈,虽然你说的是事实,但这么夸,我还是会不好意思的。”叶尘不要脸地朗笑道。

几人都斗得一乐。

“这孩子还没取名,命为楚国公所救,还请楚国公给取个名字吧。”钟士廉话锋一转。

“嗯,便叫罗通吧,通达,万事皆通。”

叶尘也没客气,演绎里有罗通扫北的故事。

演绎里的罗通当然是虚构的,罗通之父罗成也是虚构的,而罗成的历史原型便是罗士信。

罗士信没有子嗣,但罗士信的弟弟罗士约却一样骁勇无双,罗士约的儿子叫罗通,倒也很合适。

“好名字,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还请楚国公收了这孩子做干儿子吧,等孩子长大孝敬您,我能想到报答方式也只有如此了。”

钟士廉露出目的。

“你是想让我教这孩子吧,有点心眼子全使我身上了。”叶尘没好气地摇摇头。

钟士廉尴尬陪笑。

“这孩子骨骼惊奇,练武的好胚子啊,练武士约就能教,用不着我费心,认干亲我是愿意的。”

“不过我不通军事,由我教属实误人子弟,我想陛下很愿意收这个徒弟。”

叶尘道。

天才从出生就注定的,就比如罗通,骨架比一般孩子大得多,而且韧性更强,心脏跳动也更加强健有力。

先天身体条件比同龄其他孩子强太多了。

“楚国公说的是,这门干亲就这么定下了。”

钟士廉生怕叶尘反悔似的。

叶尘是出身卑微,但叶尘会经营啊,小月背后的程家,尤其叶尘娶了李烟柔,李家可不容小觑,将门世家,在幽州那边影响力极大。

最重要的是,李家与薛家深度捆绑,牵扯极大。

现在叶尘的人脉和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

而且叶尘在建立家族基业,与山东士族合作。

叶尘的子女必与皇室结亲,叶家崛起已是必然,值得他巴结。

“行。”

叶尘当然是不介意多份人脉的,主要他很喜欢罗士约,爱屋及乌。

“别老觉得亏欠,我拿你当朋友,你这般拘谨就没意思了,我还是更喜欢那个豪情万丈的罗士约。”

“以后山高路远,谁又知道我有没有需要你帮助的一天呢。”

叶尘拍拍罗士约。

“好,武无第二,其实我还挺想知道我们两个谁更强的。”

罗士约深吸一口气,放松下来。

“留份悬念不是更有趣,要比让孩子们比去吧,几个小家伙年纪也差不多。”叶尘笑道。

“嗯,确实留份悬念更有趣,让人们争论去吧。”钟士廉赞同地点点头。

钟洁抱着孩子坐在旁边,看着谈笑风生,光风霁月的叶尘,彻底放下了。

叶尘优秀的不真实,还是罗士约更真实,带给她自由与欢乐,她还是更喜欢罗士约这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

当初也不是她自愿的,是叔父逼着她用美人计,结果叶尘嫌她心思重,根本看不上她。

叔父从小培养她,就是为了利用她,她当然知道,所以她跟着罗士约私奔,想要自由,摆脱叔父控制。

可是这次,叔父为了他们一家的事忙前忙后,叔父固然以前在利用她,可对她也是有实打实的亲情的。

“以前的事就过去吧,我初为人母,很多事不会,还请楚国公允准我常来楚国公府向二位姐姐请教。”

钟洁起身行礼。

“好。”

叶尘笑笑,几年不见,钟洁改变也挺大的,少了假,多了真。

这顿晚饭吃得很愉快。

五天后的朝会,叶尘已是悠哉晃着来到太极殿。

大家都习惯了,看都没多看一眼,房玄龄他们还专门给叶尘留了位置。

“这些道士啊,说他们不干正事,偏偏一个个能力极强,让他们到农肥司做研究,真是太合适了。”

“农肥司这个名字不再适合了,改成农科司吧,参与研究新品种大豆者,皆封子爵,主导者张玄,封伯爵。”

李世民道。

“什么新品种大豆?”叶尘低声询问房玄龄。

李世民听到了,好笑道:“楚国公,你又立功了,你教魏王嫁接培植果树,农科司官员尝试嫁接培植大豆。”

“成功了,每亩产量提升一百多斤。”

叶尘恍然大悟,摆手道:“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全是农科司官员脑子好使,我都没想到这茬。”

事实上,这就是他教李泰嫁接培植的目的之一。

不能全靠他拿出新品种种子啊,还是得靠自力更生,意识到这点,自主发展才能推动各行各业进步。

现在大豆成了,大家必然会重视起科研。

事实也确实如此。

“工部传讯袁天罡,让他再招一些有真才实学的道士入农科司做研究,大豆能成,小麦、菜籽这些肯定也行。”

李世民道。

农科司司郎就是袁天罡,只是袁天罡一天天不在农科司待着,跑鄠县闭关研究改进青霉素,研究其他霉素。

袁天罡早就封了侯,李淳风回来后也封了侯,跑去鄠县找袁天罡,师徒俩搞科研上瘾了,打开了新天地。

事实上,最早期的科学家就是道士,琢磨炼丹,搞出来各种各样的化学品。

整来做科研家,专业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