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这是做什么,这也只是我一些不成文的想法,都是纸上谈兵而已,具体如何实施还得靠张相您这种财政大家,切莫如此多礼。”许安连忙避开,然后上前扶起张延朗。
他这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虽然不能解释出处只能愧颜厚领,但也没好意思真心安理得的觉得这真的是他的杰作。
张延朗起身道“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和徭役全部摊入田亩之中,以田亩多寡进行收税、派役,资产越多交税越多,无资产无地者可以不交,这个办法确实绝了,如此税收公平,不但能够有效抑制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局面,而且也能让底层百姓活的下去,大大降低底层动乱的可能。
许都使真乃大才。”
不过在夸赞了一番册子上的内容之后,张延朗随即话锋一转说道“不过这些政策有些还得稍加修改,比如这个固定丁银总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不妥。
如今国家人口因常年战乱正处于低谷,这么做以后朝廷太吃亏了,建议暂时固定,然后每几年调整一次。
还有这个一条鞭法,将各种税收合并折银,再加上损耗归公,减少官吏在其中盘剥的机会,想法也非常好。
但如今民间货币稀少,不少地方还在以物易物,直接折银不太现实,容易让民间出现钱荒,臣认为除了白银以外粮食也可以充抵税收。
不过粮食作为税收等价物,兑换白银的价格要由中央来定并且明文公布,最重要的是不能轻易变动,哪怕遇到灾年丰年也一样抵价,以免官吏借此盘剥。
虽然这样朝廷会吃点亏,出现丰年多交米,灾年多交银的情况,但只要能够稳定民间,长期来说还是对朝廷有利的。
……”
张延朗作为帝国财政一把手,不但能充分理解这些政策还能举一反三,看出了一些与当前时代情况不合之处并加以调整。
随着他一条条的给两人剖析这些政策的利弊,李幼澄和许安不经连连点头。
最后李幼澄开口道“张卿乃是三司使,一切自然按张卿的意思来,只要张卿觉得有利,尽管去做就行,孤无不支持。”
张延朗要的就是这句话拱了拱手道“臣必定竭尽全力,不负殿下所托。”
说罢他又开口道“其实过往朝廷加税都是详细计算过的,都会在百姓承受范围以内,不过因为地方豪强勾结官吏用各种手段避税,最后导致绝大部分税收都会由底层百姓承担,从而导致民生崩坏。
所以无论再好的税制也要有足够的执行能力才行,否则就是一纸空文。
而这些政策虽好但触动的都是地方豪强与门阀世家的利益,甚至还会牵扯大量中央、地方官员,阻力可想而知,所以臣需要足够的支持。”
面对张延朗索要权力,李幼澄当即道“这一点许将军也曾和孤提过,唐少监。”
“奴才在。”一直侍立在旁一言不发的唐俊上前领命。
李幼澄随即再次看向张延朗“孤会让武德司配合张卿,若是有什么疑难之事,爱卿尽可以交给唐少监去办,孤只有一个要求,尽快把朝廷税收体系建立起来,让财政良性循环。”
“臣遵旨。”张延朗见状再没有顾忌。
武德司不但拥有自己的军队,关键他还有着极大的法外之权,有武德司配合,张延朗不经信心倍增。
而许安不经开口提醒道“张相,税收之事虽然要紧,但是改革税制的敌人不是具象化的存在,而是所有与世家门阀、地方豪族有牵扯之人,这些敌人有明面上的也有躲在暗处不知道在哪里的,你手下的官员随时可能背刺你,你的亲信也有可能叛变,所以此事急不得,还是得稳扎稳打。”
张延朗神色凝重的点了点头,他当然明白想要做成此事的困难有多大,如今也终于明白这场会议的保密规格为何如此之高。
从刚才到现在的谈话,他已经明白监国和许安这是要和向世家门阀下手,而如今就是在拉他入伙。
不过他也不是一个因为前方艰险就会放弃之人,他原来的那些政策其实也是在和世家门阀、地方豪强争夺利益,只不过如今许安拿出了更完美的办法而已。
对他来说怎么干不是干,若是干出成绩,作为新税制的推动者和改革者,他必将青史留名,流芳千古,这可是文人的最高追求,电光火石之间他就已经下定了决心。
张延朗当即道“殿下放心,老臣心里有数,绝不会贸然行动,这些税制改革也会寻找合适的时机分步实施。”
李幼澄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孤自然放心张相的能力,而且也请张相放心,孤和许都使将是你最坚硬的后盾。
日后,朝廷也会有更广阔的舞台让张卿施为。”
……
距离先帝下葬已经过了十天,而在这些,在几位宰相牵头下,在朝所有三品以上官员不断前往东宫劝进。
而今天则是第三次劝进,不仅有百官,还有藩镇代表,百姓代表以及皇室代表。许安此刻自然也在劝进的人群之中。
此时太子居住的行宫之外已经是人潮攒动,京师百姓万人请愿跪在行宫门口山呼万岁。
行宫周围,禁军列阵宫外,一个个面露紧张之色。
虽然谁都知道这就是一场**表演,但现在行宫外这么多人,万一出点意外谁担当的起,到时追究下来绝对是人头落地,此时不得不严阵以待,全力维持秩序。
此时礼部尚书王权缓缓起身上前,站在众臣面前面对宫门,手持劝进表大声朗读道“臣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谨昧死上表于殿下:
伏惟大行皇帝奄弃臣民,山陵未毕,四海无主。神器不可以暂旷,社稷不可以乏祀。今中外惶惶,若坠冰渊。夫国有一日之虚,则生一日之变。殿下以宗庙社稷为心,岂可拘牵小节,而忘安国家、定祸乱之重乎?
……
臣等味死再拜,稽首阙庭,伏望殿**乾坤之运,顺中外之心,仰遵顾命,俯徇群情。早即皇帝之位,以承天休,以定民志。如此则宗社永安,生灵有赖。臣等不胜恳切屏营之至,谨奉表以闻。
臣某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谨言。”
随着王权朗读完劝进表,紧接着又是宗室代表、藩镇代表,百姓代表轮流发言。
最终由韩昭胤这个名义上的百官之首率群臣百姓跪于地上齐呼“请太子以社稷为重,速登大位。”
连呼三次之后,行宫大门“吱呀”一声开启,李幼澄身穿齐衰(稍轻于斩衰),手捧传国玉玺,牵着刚刚年满九岁的皇太子李重瑞缓缓走出了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