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百八十九章 在报纸上打广告!(求催更,求票票!)
“这是‘火凤凰’家的羽绒服?”
有工友询问。
金小宝点头,“是的。”
“行呀,金小宝,有两下子,店里都没货了,你这还能搞到。”
有些工友的家人,昨天就去“火凤凰”买羽绒服了,结果去的时候,店里没货了。
说至少要等两三天,才能来货,还有一堆人排队交钱,就怕下次再去晚了,买不上的。
没想到昨天把钱给了金小宝,今天他就把衣服给带来了。
买衣服的工友,接过金小宝带来的羽绒服,喜滋滋穿上,这可真暖和。
别看今天不下雪了,化雪的时候,天气比下雪还冷。
这事儿,昨晚上回家,金小宝也听爷爷说了。
知道羽绒服大卖,金小宝也为姜沫高兴。
姜同志人美心善,这都是她应得的。
“金小宝,你给我带一件呗。”
“也给我带一件。”
于是,金小宝第二天又收了20多件羽绒服的货款,按照这进度,爷孙俩很快就能还上姜同志买金剪刀的钱,金小宝顿时 干劲十足。
店里都没货了,金小宝能搞到货,工友们自然就把钱给了金小宝,反正一个厂子上班的,大家也不怕金小宝跑掉。
另一边,阿姨们也在发力,让家里的子女们去厂里上班的时候,也推销羽绒服。
其他同志可没金小宝实在,她们价格卖的就贵了,85到100元的成交价都有。
还有一些脑子灵活的,索性从姜沫这边进货,直接到外面摆摊,就趁着天冷,好好把握这一波行情。
结果,就是羽绒服的生意越来越好。
这段时间一直在大力生产羽绒服,随着工人增多,每天平均生产五百到七百件羽绒服。
姜沫觉得,光靠“火凤凰”一家服装店,销量还是有限。
现在12月底,来年三月份,气温会慢慢回暖,还是要抓住这两三个月赚钱的机会。
那就搞一波大的,在报纸上做广告。
于是,京城报纸,就上了“火凤凰”羽绒服的广告。
因为在报纸上打广告,姜沫后面在羽绒服后领子上都打了“火凤凰”的字样。
更是第一时间去有关单位,注册了“火凤凰”的品牌和商标。
广告一打,一些小商贩顿时嗅到了商机,有很多个体户去找姜沫进货。
甚至一些哈市的个体户,大老远跑过来找姜沫拿货。
哈市冬天可比京城冷多了,零下四十多度都正常,羽绒服确实更有市场。
对方拿货多,一番拉扯下来,姜沫给到了四十元的出场价。
不过每次拿货不能低于一千件,不然就不能享受这个价格。
对方也是财大气粗,一下拿了两千件羽绒服。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搞笑的事儿,随着“火凤凰”羽绒服知名度越来越高,宋凝雪也想买,可又拉不下脸来找姜沫买羽绒服。
就让对象梁邵安过来买。
之前去第三服装厂,虽然被梁父拒绝了,梁邵安也帮忙说话。
现在人家来买羽绒服,姜沫自然是笑脸相迎。
梁邵安买了两件羽绒服,一件男款,一件女款的。
姜沫给打了七五折。
姜沫还以为女款的羽绒服,是梁邵安给梁母买的,还夸奖梁邵安孝顺。
结果梁邵安一脸尴尬,“姜同志,你误会了,女款的那件,是给我对象,宋凝雪买的。”
姜沫反应很快,又夸梁邵安体贴,以后结婚了,肯定是个好丈夫,说宋凝雪有福气,找到梁邵安这么好的对象。
这情绪价值提供的好,梁邵安又买了两件羽绒服,这两件才是给父母买的。
梁邵安回到家,把羽绒服拿给父母。
梁母自然很开心,儿子长大了,懂得孝顺父母了。
看着熟悉的衣服,梁父皱眉,“这衣服是上次你那两个朋友弄的?”
梁父手里还拿着一份报纸。
梁邵安点头,“对呀,爸,上次你帮忙代加工就好了,姜同志那边生意可好了,我今天过去,那店里一直有人,大多数都要这个羽绒服的。”
梁父冷哼一声,并没有接儿子的话。
一个服装店再厉害能卖多少货,服装厂都是接大单的。
随着生产羽绒服的规模扩大,靠哥嫂两个人做饭,有些吃力。
再说让哥嫂帮忙也不是长久之计,等天气回暖,两口子的小吃生意,才是王道。
晚上,夫妻俩躺在床上,姜沫心里想着事情,霍沉舟的手已经摸了过去。
姜沫拍开男人作乱的手。
霍沉舟委屈,“媳妇儿,我们好久没有那啥了?”
“我在想事情。”
媳妇儿是工作狂,霍沉舟开心又无奈。
“你在想啥?”
吃不上肉,和老婆说说话也是好的。
姜沫把自己考虑说了。
霍沉舟乐了,“这好说,给爸妈拍个电报,让他们来京城就好了。”
反正冬天又不用干农活,黑土村冬天可比京城冷多了。
黑土村的姜家,冬天还真受罪,也不光姜家,黑土村的村民都差不多,没几个家里有炉子的,农民家里都是泥捏的火盆,冬天就靠那东西取暖。
姜沫眼睛一亮,随后又想到弟弟。
“我爸可以先过来,我妈怎么也得等小弟放寒假才能过来了。”
弟弟还在念书,总不能为了她的事儿,不顾弟弟吧!
“这好说,我找找门道,看能不能让小弟转来京城上学。”
霍沉舟建议。
暗夜中,姜沫眨巴眨巴眼睛,可以吗?
姜睿是外地户口,能在京城上学?
关键他已经上初中了。
“我先去找人问问。”
姜沫点头,“好。”
霍沉舟第二天就找了陆少谦,让他帮忙看看,有没有教育部门的人脉资源,想给小舅子办转学。
陆少谦那边也给力,两天后就给了答复,京城第一中学,可以接收,不过有条件,要通过学校的考试。
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是一中,肯定要好苗子。
姜沫随后就给父母拍了电报,和他们说了这个好消息,让他们先带着姜睿来京城一中参加考试。
听说通过考试,儿子就能在京城的学校念书,两口子自然高兴,第二天就去镇上,给姜睿请了假,第三天,姜大海夫妻,带着小儿子出发去京城。
按照姜沫的打算,要是小弟通过考试,以后父母也别回黑土村了,一家人都住在京城,西单那套四合院,本来也是给父母的。
不过这事儿,还得爸妈到了京城再说,姜沫怕老两口舍不得乡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