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凯这番话倒是发自肺腑。
到了他这等武学境界,对于真正远超自己的强者,反而更容易生出敬佩之心,而非嫉恨。
杨过年纪轻轻便有如此修为,在他看来,简直是武林中百年不遇的奇才。
宋理宗在一旁听得却是有些无语。
心想这曹凯心思倒也单纯,朕还没完全搞清楚这杨过是忠是奸,是狼是羊,你倒好,先由衷地夸赞上了?
不过,反过来想,这杨过的武功也确实是了不起到了极点。
朕原本以为曹凯已是天下顶尖的高手,没想到在杨过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这其中的差距,恐怕比朕想象的还要大。
看来,以后真的只能老老实实听杨过的安排了,再无他路可走。
想到这里,宋理宗心中那股不得劲的感觉又涌了上来。
毕竟他是九五之尊,天下之主,如今却要沦为他人傀儡,事事听命,这让他如何心甘?
但转念一想,昨夜那生死符发作的滋味……
罢了罢了,至少还能保住这皇位,还能享受这锦衣玉食,富贵荣华,还有什么渴求的呢?
若是惹恼了杨过,再来一次那等折磨,甚至性命不保,那才真是万事皆休。
他心中对杨过昨夜的行为自然有恼恨,但此刻为了自我安慰,又不自觉地开始为杨过找理由。
杨过若真是奸恶之徒,有篡逆之心,以他的武功,昨夜直接取了朕的性命,或者强行逼宫,岂不更简单?何必多此一举,用什么生死符控制?
他口口声声为了大宋江山,为了应对蒙古大敌,或许其所言非虚?只是见朕近年来怠于政事,忧心国势,方才行此雷霆手段?
是了,定是如此。
他乃是郭靖黄蓉的子侄,郭靖为国为民,大义传遍四海,他耳濡目染,又能坏到哪里去?待日后国势强盛,四海升平,他功成身退,这天下,终究还是朕的天下……
这番自我开解,如同灵丹妙药,让宋理宗心中舒坦了不少,那股屈辱和愤懑也渐渐被压了下去。
他点了点头,对曹凯道:“师父既然知晓,那便最好,杨过身份特殊,虽然官职在师父之下,但地位却非如此,其中之事,乃朕特旨,皇城司上下,不得有任何质疑与非议,需全力配合,明白吗?”
“老臣明白!”
曹凯恭敬应道:“有杨将军这等高手护卫官家,老臣那是放一万个心,老臣也素来敬佩杨将军这种仁义英雄,更别说他武功远在老臣之上,老臣自然会礼敬有加。”
“嗯,退下吧。昨夜辛苦师父了。”
宋理宗挥了挥手,示意曹凯可以离开了。
曹凯再次行礼,这才退出了福宁殿。
走到殿外,他深吸了一口清晨寒冷的空气,心中感慨万千。
虽然被一个年轻人一招**有些丢面子,但想到皇帝身边多了这样一位绝世高手护卫,对大宋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至于其他的,他这位皇城司大头领,倒也懒得去深究了。
毕竟皇帝的旨意,便是大宋最高的命令。
殿内,宋理宗看着曹凯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桌上精致的早膳,却忽然觉得有些食不知味。
他放下银箸,轻轻叹了口气。
这傀儡皇帝的滋味,终究是不好受的。
但事已至此,除了顺着杨过划下的道走下去,他还有别的选择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与此同时,杨过在府中刚刚起身,正与郭芙小龙女一同用着早膳。
他神态悠闲,举止从容,仿佛昨夜那翻手之间颠覆朝堂格局的惊天之举,不过是随手为之的一件小事。
他知道,棋子已经布下,舞台已经搭好。
属于他杨过的时代,随着临安城这个清晨的到来,正式拉开了序幕。
接下来,便是按照他的意志,重塑这个大宋的时候了。
掌控了皇帝与宰相,如同握住了南宋朝廷的命脉,但杨过深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骤然间进行翻天覆地的大改革,不仅阻力重重,容易引发朝野动荡,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将他好不容易掌控的局面搅乱。
汤师爷说得好,步子太大,确实容易扯着蛋。
因此,他并未急于求成,而是结合自己对未来历史走向的先知,和对当下时局的判断,精心拟定了一份相对温和,却又能切实增强国力的初步改革方略。
这份方略主要集中于厘清赋税、整顿军备、鼓励农桑、有限度地开放海贸等方面,避开了最容易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根本的敏感神经,又能在短期内见到一些成效。
这开头,便算是投石问路了。
这日,他便带着这份方略,与贾似道一同入宫觐见宋理宗。
福宁殿偏殿内,门窗紧闭,仅有心腹内侍在远处伺候。
宋理宗为主位,贾似道次位,杨过则是末位。
然而,不管是宋理宗还是贾似道,姿态都放的极低。
杨过将写有改革条陈的册子递给二人,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这些事项,需尽快推行下去。
官家下旨,贾相操办,务求落实,过程中若有难处,或有人阳奉阴违,及时报我知晓。”
宋理宗接过册子,看都没看,便连连点头:“杨爱卿放心,朕即刻便命人拟旨,照此**,绝无折扣。”
他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重视与从善如流,仿佛这真是他与贤臣商讨出的利国良策。
贾似道更是拍着胸脯保证:“杨将军高瞻远瞩,此策老成谋国,于国于民大有裨益!贾某定当竭尽全力,督促各部,确保政令畅通,谁敢怠慢,老夫第一个饶不了他!”
他那副义正辞严、忠心耿耿的模样,若非杨过深知其底细,几乎都要信了。
看着这两位大宋最高权力象征者在自己面前如同小学生般恭敬听命,杨过心中并无多少得意,反而有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平静。
他要的不是虚妄的奉承,而是切实的执行力。
事情交代完毕,杨过便起身告辞。
宋理宗与贾似道见状,也连忙起身,执意要亲自相送。
“杨爱卿为国操劳,朕心甚慰,送送是应该的。”
宋理宗笑容可掬,一副礼贤下士的明君姿态。
贾似道也凑趣道:“正是,老夫也与杨将军一同出去,正好还有些细节想在路上请教。”
他刻意营造出一种与杨过关系亲密、同进同出的景象。
于是,一行人便浩浩荡荡从福宁殿出来,往宫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