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四百六十三章 专家前来

();

这天郑昊刚到办公室,电话就响了。

"喂,哪位?"

"小郑,是我,王明远。"

郑昊心里一跳,赶紧坐直身子:"王师傅,您好。"

"我考虑清楚了。"王明远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我来。"

郑昊愣了一下,随即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真的?王师傅,您真的愿意来?"

"嗯,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王明远笑道,"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如果发现你们确实搞不了汽车,我随时走人。"

"没问题,没问题。"郑昊连声说,"王师傅,您什么时候到?我去车站接您。"

"后天下午三点的火车,到你们那边应该是后天晚上。"

"好,我一定去接您。"

挂了电话,郑昊高兴得在办公室里转了两圈。

王明远愿意来,这是个好兆头。

正高兴着,电话又响了。

这次是十堰的刘师傅。

"小郑,我也想通了,去你那儿试试。"

"太好了,刘师傅!"郑昊更激动了,"您什么时候到?"

"我订的也是后天的票,不过是后天上午的车,到你们那边大概是晚上九点。"

"行,我去接您。"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电话来了。

是个陌生的声音,自称叫赵国强,是一汽的车身设计师,刚退休不久。

"郑厂长,我是听王师傅说起你们的项目。"赵国强说,"我也想来试试,不知道还缺不缺人?"

"缺,当然缺。"郑昊喜出望外,"赵师傅,欢迎欢迎。您什么时候能到?"

"我也订的后天的票,和王师傅一班车。"

"太好了,那后天我一起接你们。"

挂了电话,郑昊坐在椅子上,心里涌起一股热流。

三个专家,都愿意来。

而且都是重量级的。

王明远搞发动机,刘师傅搞底盘,赵国强搞车身。

这三块正好是轿车的核心部分。

"老四,什么事这么高兴?"三哥郑国庆推门进来。

"三哥,好消息。"郑昊站起来,"汽车专家联系好了,后天到。"

"真的?"郑国庆也高兴起来,"有几个?"

"三个,都是退休总工。"郑昊说,"三哥,你帮我个忙,去找大哥,让他把厂区东边那个小院收拾一下。"

"小院?"

"对,给专家们住。"郑昊说,"三室一厅,家具要齐全,电视机、热水壶这些都得备上。"

"行,我这就去办。"

"还有。"郑昊又说,"让二哥去财务那边,准备六百块钱,给三位师傅当安家费。"

"六百?一人两百?"

"对。"郑昊点头,"他们从东北和湖北过来,人生地不熟的,得让人家安心。"

"你想得周到。"郑国庆竖起大拇指。

两天后的下午,郑昊和郑国庆一起去了火车站。

火车晚点了半个小时,到站的时候已经快七点了。

郑昊举着一块写着"欢迎王师傅、赵师傅"的牌子,站在出站口。

人群里,两个老人走了出来。

一个是王明远,另一个应该就是赵国强了。

两人都穿着旧棉袄,手里提着皮箱,身后还拖着一个大编织袋。

"王师傅!"郑昊赶紧迎上去。

"小郑。"王明远看到他,脸上露出笑容,"来接我们了?"

"那当然。"郑昊接过他们手里的行李,"这位是赵师傅吧?"

"对,我是赵国强。"赵国强伸出手,"郑厂长,久仰。"

"赵师傅客气了。"郑昊握了握手,"走,先上车,还有一位刘师傅,晚上九点的车,我们一起接。"

三人上了厂里的吉普车,往回赶。

路上,王明远问:"小郑,你们厂在哪?"

"就在西尧村。"郑昊说,"离火车站大概四十分钟车程。"

"村里?"赵国强有些意外,"我还以为是在县城呢。"

"我们就是乡镇企业。"郑昊笑道,"不过条件虽然简陋,但该有的设备都有。"

两位老人没再说话,只是透过车窗往外看。

天色渐暗,路边是一片片农田,偶尔能看到几户人家。

赵国强和王明远对视一眼,眼里都有些疑虑。

这么偏僻的地方,真能造出汽车?

到了西尧村,郑昊先带他们去了安排好的小院。

推开门,院子收拾得很干净,屋里灯火通明。

"两位师傅,这就是你们的住处。"郑昊说,"三室一厅,你们一人一间。家具都是新的,热水壶、电视机也都有。"

王明远走进屋里,四处看了看。

确实收拾得不错,家具虽然简单,但很实用。

"小郑,你有心了。"王明远说。

"应该的。"郑昊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这是六百块钱,你们和刘师傅一人两百,算是安家费。"

"安家费?"赵国强吃惊地接过信封,"这...这太多了吧。"

"不多。"郑昊说,"你们从那么远来,总得有些花销。这钱你们拿着,需要买什么就买。"

两位老人心里一暖。

这个年轻人,确实懂得待人。

"对了。"郑昊看了看表,"现在七点半,离刘师傅到还有一个半小时。你们先休息一下,我去接刘师傅。一会儿接回来,咱们一起吃顿饭。"

"那辛苦你了。"王明远说。

"不辛苦。"

九点多,郑昊接回了刘师傅。

刘师傅五十多岁,精瘦精瘦的,说话很直爽。

"小郑,一路上我都在想,你们一个乡镇企业,真能造汽车?"

"刘师傅,您来了不就知道了吗?"郑昊笑道,"先别急着下结论。"

"那倒也是。"

四个人来到厂里的食堂。

大师傅早就准备好了饭菜,四菜一汤,还有一瓶白酒。

"来,三位师傅,我敬你们一杯。"郑昊举起酒杯,"感谢你们愿意来西尧,愿意给我们这个机会。"

"别说得这么客气。"王明远笑道,"我们也是想再做点事。"

"对。"赵国强接话,"干了一辈子汽车,退休了闲不住。"

"那咱们就一起干点大事。"郑昊说,"争取做出中国人自己的轿车。"

四人碰杯,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刘师傅突然问:"小郑,你打算造什么样的车?"

"家用轿车。"郑昊放下筷子,"1.6L排量,经济实用,价格控制在八万以内。"

"八万?"刘师傅皱眉,"现在桑塔纳卖十八万,你卖八万,成本怎么控制?"

"用国产零部件,自动化生产,降低人工成本。"郑昊说,"而且我们是自主研发,没有技术转让费。"

"话虽如此。"王明远说,"但八万这个价格,还是太低了。"

"我知道很难。"郑昊认真地说,"但如果我们不把价格降下来,普通人永远买不起车。"

三位老人沉默了。

他们都明白,郑昊说的是事实。

现在的轿车太贵了,只有少数有钱人买得起。

如果能做出质优价廉的国产车,市场会很大。

"小郑。"赵国强说,"你这个想法我支持。不过得先说清楚,你们到底有多少钱投进来?"

"现在账上有五百万,今年预计还能赚五百万。"郑昊坦白说,"一共一千万启动资金。"

"一千万..."刘师傅摇头,"只够做样车,量产根本不够。"

"样车先做出来。"郑昊说,"到时候可以找投资,或者申请贷款。"

"你倒是想得长远。"王明远笑了。

"不长远不行。"郑昊说,"造车是个系统工程,得一步步来。"

吃完饭,郑昊把三位师傅送回小院。

"三位师傅,你们好好休息。明天上午九点,咱们开个会,商量一下技术方案。"

"行。"

回到家,已经快十一点了。

赵晓兰还没睡,正在灯下做针线活。

"这么晚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