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当然知道,现在的轿车太贵了。
桑塔纳十八万,捷达也要十五六万。
普通工人一辈子都买不起。
"买不起。"王明远叹了口气,"所以中国的轿车工业,一直起不来。"
"对。"郑昊说,"如果有一辆车,质量不输桑塔纳,但价格只要八万,你觉得会有市场吗?"
"八万?"王明远吃惊地看着他,"你疯了?成本都不止八万。"
"那是因为现在的工艺落后,成本高。"郑昊说,"如果用更先进的工艺,自动化生产,成本是可以降下来的。"
"你说得轻巧。"王明远摇头,"先进工艺哪有那么容易?"
"王师傅。"郑昊认真地说,"我想请你出山,帮我们搞发动机。"
王明远愣住了。
"你说什么?"
"我想请你来西尧,帮我们搞发动机研发。"郑昊说,"月薪两百,包住宿,如果项目成功了,还有分红。"
"月薪两百?"王明远更吃惊了,"我在一汽退休工资才八十块。"
"你值这个价。"郑昊说,"而且不光是钱的问题。王师傅,你退休了,但技术还在,经验还在。难道就这样闲着,不可惜吗?"
王明远沉默了。
确实,退休后他每天在家,除了研究研究图纸,就是遛弯。
那些技术、那些经验,都憋在心里,没处用。
"可是..."他还是犹豫,"乡镇企业能造出汽车?我不信。"
"王师傅,你也说了,发动机最重要。"郑昊说,"如果我能把发动机的设计思路说出来,让你觉得可行,你能不能考虑一下?"
"你懂发动机?"王明远有些不信。
"略懂一二。"郑昊笑了笑,然后拿出随身带的本子,"王师傅,我想做一台1.6L的直列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80千瓦,最大扭矩150牛米,百公里油耗控制在7升以内。"
"这个参数倒是不错。"王明远说,"关键是怎么实现。"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郑昊在本子上画着,"采用多点电喷技术,提高燃油效率。气缸体用铝合金,减轻重量。缸径和行程比设计成..."
他一边画,一边说。
这些都是他前世见过的成熟技术,虽然在1986年算是超前,但并非不可实现。
王明远越听越惊讶。
这个年轻人,真的懂行。
而且很多想法,非常先进。
"等等。"王明远打断他,"你说的多点电喷,现在国内没有这个技术。"
"国内没有,国外有。"郑昊说,"我们可以买国外的电控系统,先用着。等我们自己的技术成熟了,再替换。"
"那成本会很高。"
"贵也得用。"郑昊说,"只有用最好的技术,才能做出最好的产品。"
王明远看着郑昊,眼神复杂。
这个年轻人,有技术,有魄力,还舍得投入。
如果真能跟着他干,说不定真能做出点什么来。
"小伙子。"王明远终于开口,"你让我考虑考虑。"
"好。"郑昊也不催,留下了**,"王师傅,你慢慢考虑。不管你最后决定怎样,我都很感激你今天愿意和我聊这些。"
"嗯。"
离开王明远家,郑昊又去拜访了另外几个退休专家。
有搞底盘的,有搞车身的,都是一汽的老技术骨干。
接待的态度不一,有热情的,也有冷淡的。
但郑昊都耐心地说明来意,留下**。
在长春待了三天,郑昊又坐火车去了十堰。
二汽在十堰,主要生产东风卡车。
技术路线和一汽不太一样,但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十堰,郑昊又拜访了几个退休专家。
其中有个姓刘的老师傅,对郑昊的想法很感兴趣。
"小郑,你这个思路不错。"刘师傅说,"不过我有个问题,你们有钱吗?"
"有一些。"郑昊老实说,"不过确实不多。"
"造汽车是个无底洞。"刘师傅摇头,"没有几千万,启动都困难。"
"我知道。"郑昊说,"所以我现在不急,先把人才团队组建起来,做好技术储备。等资金到位了,再正式启动。"
"你倒是想得明白。"刘师傅笑了,"行,我考虑考虑。你们要是真能搞起来,我就去帮你们。"
"那就谢谢刘师傅了。"
一个星期后,郑昊回到了西尧。
三个哥哥都在等他。
"老四,怎么样?"大哥郑建国问。
"见了几个专家,都还在考虑。"郑昊说,"不过我觉得有戏。"
"那接下来怎么办?"
"等。"郑昊说,"我已经把种子撒下去了,现在就等它发芽。"
"你这比喻..."二哥郑建军笑了。
"对了。"郑昊问,"厂里这段时间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大事。"三哥郑国庆说,"化肥厂那边开始扩产了,陈教授说一切顺利。机床厂接了几个新订单,大哥在盯着。"
"那就好。"郑昊松了口气,"我这几天不在,辛苦你们了。"
"说什么辛苦。"大哥拍拍他的肩膀,"咱们是兄弟,应该的。"
晚上回到家,赵晓兰正在给小航讲故事。
"回来了?"她抬头看了一眼,"这次去了哪?"
"长春、十堰。"郑昊坐在炕沿上,"去拜访了几个汽车专家。"
"汽车..."赵晓兰叹了口气,"你真要搞汽车?"
"嗯。"郑昊点头,"不过不是现在,得再等等。"
"那你这次去是干什么?"
"铺路。"郑昊说,"先把人脉建立起来,等时机成熟了,就可以马上启动。"
"你心里有数就行。"赵晓兰说,"不过你也别太累了,身体要紧。"
"我知道。"
宝儿从里屋跑出来,扑到郑昊怀里。
"爸爸,你去哪了?这么多天都不在家。"
"爸爸去办事了。"郑昊抱起女儿,"想爸爸了吗?"
"想了。"宝儿认真地说,"爸爸,你是不是去造汽车了?"
"还没有。"郑昊笑道,"不过快了。"
"那我等着。"
郑昊看着女儿,心里暖暖的。
有家人的支持,有明确的目标,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汽车项目,一定要做成。
不光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这个时代,为了那些买不起车的普通人。
三月初,天气渐暖。
农村开始备耕,化肥的需求量暴增。
郑昊一大早就接到陈教授的电话。
"小郑,仓库里的化肥都卖光了,订单还在不断涌来。你得想想办法。"
"产能跟不上了?"郑昊问。
"嗯。"陈教授说,"现在月产一千吨,根本不够卖。订单都排到五月份了。"
"扩产的事进行得怎么样了?"
"新的生产线正在安装,最快也得四月底才能投产。"
郑昊想了想:"这样,通知各个订货的村子,化肥优先供应春耕,其他时间的订单往后推。"
"我也是这么想的。"陈教授说,"不过这样一来,有些村子可能会有意见。"
"没办法,春耕要紧。"郑昊说,"我去和他们解释。"
挂了电话,郑昊立刻赶到化肥厂。
仓库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都是来拉化肥的村民。
"郑厂长来了!"有人喊道。
人群立刻围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