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四百五十七章 出口

();

他本来是想找茬的,但转了一圈,发现西尧化肥厂的消防措施做得比很多国营厂还好。

"那个...应急照明呢?"他继续问。

"每个通道都有。"郑昊指着天花板上的灯,"而且是双回路供电,一路断了还有备用。"

"这..."刘科长翻着检查清单,憋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问题,"你们的消防演练记录呢?"

"在这里。"郑昊早有准备,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上个月我们组织了一次全员消防演练,这是记录和照片。"

刘科长接过文件,翻了翻,脸色更难看了。

"刘科长,还有什么问题吗?"郑昊笑着问。

"暂时...暂时没有。"刘科长不情愿地说。

"那能给我们出具合格证明吗?"

"这个...需要回去研究一下。"

"研究什么?"郑昊语气变得强硬,"我们该有的都有了,该做的都做了。刘科长要是找不出问题,就麻烦出个证明。否则我们试产不了,损失谁来负责?"

刘科长被噎得说不出话。

最后,他只能灰溜溜地在合格证明上签了字。

送走检查组,郑昊长出一口气。

"老四,你真行。"大哥郑建国竖起大拇指,"把他们治得服服帖帖的。"

"不是我行,是咱们确实做得好。"郑昊说,"只要自己硬气,谁也找不了茬。"

"说得对。"

下午,陈教授带来好消息。

"小郑,设备改好了,明天就可以试产。"

"太好了。"郑昊站起来,"那我现在去通知工人,让他们做好准备。"

"还有件事。"陈教授说,"招工的事,你看怎么安排?"

"明天上午试产,下午就开始招工。"郑昊说,"优先招周边村的,北村、南村、东村,每个村至少招十个人。"

"那要招多少人?"

"第一批先招五十个,培训合格后再说。"

"行,我这就去准备。"

当天晚上,郑昊在厂里待到八点多才回家。

赵晓兰虽然有些不高兴,但还是给他热了饭。

"怎么这么晚?"

"明天要试产,有些事得安排好。"郑昊解释道,"对不起啊晓兰,我又食言了。"

"我不是怪你。"赵晓兰说,"关键时刻该忙还是要忙的。只是你别又养成习惯,天天这么晚回来。"

"不会的。"郑昊保证,"等试产稳定了,我就能按时回家了。"

"行,我信你。"

下午郑昊正在办公室里看化肥厂的试产报告,三哥郑国庆推门进来,脸上满是兴奋。

"老四,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让你这么高兴。"郑昊放下报告。

"泰国有家企业要买咱们的机床。"郑国庆把一份传真递过去,"二十台,总价七十万美元。"

"七十万美元?"郑昊接过传真,仔细看了看,"他们是怎么找到我们的?"

"上个月广交会,咱们的机床参展了。"郑国庆说,"这家泰国企业的老板看到后很感兴趣,回去考察了一番,现在决定订购。"

"参展的事我怎么不知道?"

"是市里统一组织的。"郑国庆解释,"当时你在盯化肥厂,我和二哥商量了一下,就把两台样机运过去了。"

"干得好。"郑昊拍了拍三哥的肩膀,"这可是咱们第一笔出口订单。"

"可不是。"郑国庆笑道,"而且对方还说,如果这批货质量好,愿意做咱们在东南亚的总代理。"

"总代理?"郑昊眼睛一亮,"这个可以谈。不过得先把这批货做好,质量一定要过硬。"

"我也是这么想的。"郑国庆说,"不过有个问题,对方要求三个月交货,咱们现在的产能,能完成吗?"

"三个月二十台..."郑昊盘算了一下,"有点紧张。"

"要不我去问问陈总工?"

"行,你去把陈总工和周工程师都叫来。"

十分钟后,陈庆山和周工程师来了。

郑昊把出口订单的事说了一遍。

"二十台,三个月。"陈庆山想了想,"现在咱们一个月能生产八台,三个月最多二十四台。这批订单能完成,但是会挤占国内的订单。"

"国内的订单能推吗?"郑昊问。

"可以推,但得提前跟客户沟通。"周工程师说,"不过我建议,还是优先完成出口订单。毕竟这是打开国际市场的机会。"

"我也这么想。"郑昊点头,"那就这么定了。三哥,你去跟国内的客户沟通,把交货期往后推一个月。"

"没问题。"

"还有。"陈庆山说,"老四,我觉得是时候扩产了。现在订单越来越多,产能跟不上,机会来了也抓不住。"

"扩产的事我也在考虑。"郑昊说,"不过现在资金有点紧张,化肥厂那边刚投了一大笔钱。"

"那就慢慢来。"陈庆山说,"先把这批出口订单完成,赚到外汇,再考虑扩产。"

"行,就这么办。"

散会后,郑昊坐在办公室里,心里盘算着。

出口订单是个好兆头,说明西尧的机床已经得到国际认可了。

不过要想真正打开国际市场,光靠质量还不够,还得有服务、有品牌。

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投入。

想到这里,他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几条:

成立外贸部,专门负责出口业务

培养懂外语的销售人员

建立海外售后服务网络

注册国际商标

写完后,他满意地点点头。

这些都是长期规划,不能急,但必须开始做。

下午,郑昊去了机床车间。

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那批出口订单。

大哥郑建国站在车间中央,指挥着大家。

"老张,这个零件的精度再提高一点。"

"小王,你这个焊接不行,重新焊。"

"大家都仔细点,这批货是出口的,不能有一点瑕疵。"

郑昊看着大哥忙碌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这些年,大哥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生产负责人,付出了很多。

"大哥。"郑昊走过去。

"老四,你来了。"郑建国擦了擦汗,"我正准备找你呢。"

"什么事?"

"这批出口订单,工人们都很重视,干劲十足。"郑建国说,"我寻思着,是不是可以给他们发点奖金,鼓励鼓励?"

"应该的。"郑昊说,"这样,这批订单完成后,参与生产的工人,每人奖励五十块。"

"五十块?"郑建国吓了一跳,"会不会太多了?"

"不多。"郑昊摇头,"出口订单的利润比国内高,给工人们多发点,应该的。"

"那行,我这就去告诉大家。"

消息一传开,车间里立刻欢呼起来。

"五十块!够我半年的工资了!"

"郑厂长真大方。"

"那咱们得好好干,别给厂里丢脸。"

郑昊看着工人们干劲十足的样子,心里很满意。

人是要靠激励的,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自然会努力工作。

晚上回到家,已经七点多了。

赵晓兰有些不高兴:"又晚了。"

"对不起啊晓兰。"郑昊赶紧解释,"今天机床厂接了个出口订单,我去车间看了看,耽误了点时间。"

"出口订单?"赵晓兰的语气缓和了些,"卖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