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四百五十一章 开工

();

中试成功的第三天,郑昊正在办公室和陈教授讨论下一步的计划,电话突然响了。

"小郑,省农业厅的林厅长要来你们那儿。"张市长的声音听起来很兴奋,"后天上午,你准备一下。"

郑昊愣了一下:"林厅长亲自来?"

"对,而且不光是农业厅,化工厅、环保局的人都要来。"张市长压低声音,"小郑啊,这可是大好机会。省里对你们的化肥项目很重视,你好好准备,别掉链子。"

"明白,我马上安排。"

挂了电话,郑昊转身看向陈教授:"陈教授,省里要来人考察,您看我们要准备些什么?"

"把中试的数据整理好,设备检查一遍。"陈教授想了想,"另外,你最好准备一份详细的项目规划,包括投资预算、产能设计、环保措施,这些领导都会问。"

"行,我这就去办。"

接下来一天半,整个厂区都忙开了。

大哥郑建国带人把中试车间里里外外打扫了三遍,连窗户玻璃都擦得锃亮。

陈教授和刘专家把所有的测试数据重新核对了一遍,装订成册。

郑昊则关在办公室里,写项目规划书。

写到晚上十点多,赵晓兰打着哈欠进来。

"还不睡?明天还要接待领导呢。"她端着一碗粥放在桌上。

"快写完了。"郑昊揉了揉眼睛,端起碗喝了一口,"你怎么还不睡?"

"你不睡我哪睡得着。"赵晓兰坐在旁边,"省里来的领导,是不是很大?"

"农业厅厅长,算是省里的实权部门一把手了。"郑昊说,"要是他能支持咱们,化肥厂的事就好办多了。"

"那你可得好好表现。"赵晓兰看着他疲惫的样子,有些心疼,"不过也别太紧张,你上次接待**不也挺好的。"

"那不一样。"郑昊笑了笑,"**来是视察,看看就走。这次省里来,是真要谈实际支持的,得把每个细节都说清楚。"

"那你快写,我在旁边陪你。"

郑昊看着妻子,心里一暖。

又写了半个小时,终于把规划书写完了。

"走,回家睡觉。"郑昊拉着赵晓兰的手站起来。

"你这还要拿回去看?"赵晓兰指着桌上厚厚的一叠纸。

"不看了,脑子里都记着呢。"

第二天上午九点半,几辆小汽车驶进了厂区。

郑昊带着陈教授、几个哥哥在门口等着。

车停稳后,下来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

"林厅长,欢迎来西尧。"张市长介绍道,"这位就是郑昊,西尧工业的厂长。"

"林厅长好。"郑昊伸出手。

"小郑,久仰大名。"林厅长握住他的手,笑容和蔼,"你们的数控机床我听说过,了不起。现在又要搞化肥,年轻人有魄力啊。"

"林厅长过奖了,我们就是想为农业做点贡献。"

"好,有这个心就好。"林厅长点点头,然后看向身后的几个人,"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化工厅的王处长,这位是环保局的赵局长。"

郑昊一一握手问好。

"郑厂长,听说你们的化肥技术有突破?"王处长开门见山,"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

"当然,请这边走。"

一行人来到中试车间。

陈教授已经等在那里,旁边站着几个学生。

"林厅长,我给您介绍一下。"郑昊指着陈教授,"这位是陈教授,石油化工研究院的退休专家,我们化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陈教授好。"林厅长主动伸手。

"林厅长客气了。"陈教授握了握手,"请各位领导这边看,这就是我们的中试生产线。"

众人围着设备转了一圈。

这套设备虽然不大,但各个部件都很精密,管道连接得整整齐齐。

"陈教授,听说你们在催化剂上有创新?"王处长问。

"对。"陈教授走到一个展示台前,拿起一个玻璃瓶,"这就是我们研发的新型催化剂。在传统的铁系催化剂基础上,我们加入了少量的钴和镍,活性提高了40%。"

"40%?"王处长有些吃惊,"能耗呢?"

"比传统工艺降低了30%。"陈教授拿出一份报告递过去,"这是详细的对比数据。"

王处长接过报告,翻了几页,脸上的表情越来越惊讶。

"这个数据...比国内现有的化肥厂都要好。"

"是的。"陈教授很自信,"我们的工艺,在产量和能耗上都有明显优势。而且原料利用率也提高了,每吨合成氨的原料消耗,比传统工艺少15%。"

"那污染呢?"环保局的赵局长问,"化肥生产污染大,你们怎么处理的?"

"赵局长,您问到点子上了。"陈教授领着他走到另一侧,"我们采用了闭路循环工艺。您看,这里是废气回收装置,反应中产生的尾气,经过净化后重新利用。这边是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有测试数据吗?"

"有。"陈教授又拿出一份报告,"这是我们委托省环境监测站做的检测报告。"

赵局长仔细看完,点了点头:"如果能做到这个标准,环保这块确实没问题。"

林厅长在旁边听着,一直没说话,只是不停地点头。

"陈教授,你们这套工艺,是自主研发的?"他突然问。

"是的。"陈教授看了郑昊一眼,"不过说起来,最关键的突破是郑厂长提出来的。"

"哦?"林厅长看向郑昊。

"陈教授过奖了。"郑昊赶紧说,"我就是提了个想法,具体的技术攻关都是陈教授他们做的。"

"别谦虚。"陈教授笑道,"当时我们催化剂试了七八种配方都不理想,是小郑提出加过渡金属的建议,这才有了突破。"

林厅长看着郑昊,眼神有些复杂。

"小郑,你学的是什么专业?"

"我...我没上过大学。"郑昊老实说,"以前在军工厂干过几年技术工作,接触过一些化工知识。"

"没上过大学?"林厅长更吃惊了,"那你这些技术是哪学的?"

"看书自学的,再加上实践摸索。"郑昊只能这么解释。

林厅长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笑了。

"好,好啊。"他拍了拍郑昊的肩膀,"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书,还没你一个自学的强。这才是真本事。"

参观完车间,一行人来到会议室。

郑昊把准备好的项目规划书发给每个人。

"各位领导,这是我们化肥厂的详细规划。"他指着规划书,"我们计划建设一个年产10万吨的化肥厂,总投资1500万,其中厂房建设500万,设备采购800万,流动资金200万。"

"资金从哪来?"林厅长问。

"我们自筹1000万,剩下500万,希望能申请银行贷款。"郑昊说。

"你们现在账上有1000万?"王处长有些不信。

"有的。"三哥郑国庆接话,"我们这两年机床、拖拉机、电视机都卖得不错,有些积累。"

"好。"林厅长点头,"那土地呢?你们选好地方了吗?"

"选好了。"郑昊拿出一张地图,"就在村东边,靠近铁路线,方便运输。大概需要200亩地。"

"200亩..."林厅长看着地图,沉思了一会儿。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大家都等着他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