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四百四十三章 来客

();

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低声议论。

一百块,相当于普通工人三四个月的工资了。

"郑厂长,您说的是真的?"一个学生忍不住问。

"我郑昊说话算话。"郑昊看着那个学生,"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这三个月大家得吃苦。三班倒,二十四小时不停机,谁都不许偷懒。"

"不怕吃苦!"有人大声说。

"那好,现在分组。"郑昊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名单,"第一组组长王师傅,第二组组长老张,第三组组长陈庆山陈总工。每组五个学生,轮流值班。"

分组很快完成。

"还有件事。"郑昊又说,"专家组的三位老师,你们要配合好。他们问什么,你们就答什么,不懂就说不懂,千万别不懂装懂。" 回到家,郑昊发现赵晓兰还没睡,好像每次回家,她都在一直等着自己。

"明白!"众人齐声回答。

"行了,今天就到这儿。"郑昊看了看表,"明天早上八点准时开始,第一组先上,大家回去好好休息。"

人群散去后,陈庆山走到郑昊身边。

"小郑,你这奖金定得有点高啊,三个月下来,光奖金就得发一两千块。"

"值得。"郑昊说,"陈总工您想,这台机床要是测试成功,将来能挣多少钱?这一两千块算什么。再说了,咱们把人留住了,将来还得靠他们干活呢。"

"你说得对。"陈庆山笑了,"我是老脑筋了,总觉得给工人发这么多钱有点不合适。"

"现在是改革开放,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郑昊拍拍陈庆山的肩膀,"您老就放心吧,跟着我干,饿不着大家。"

"样机虽然合格,但还有改进空间。"王专家很认真,"比如伺服电机的散热问题,你们得从根本上解决,不能总是换风扇。还有传感器的固定方式,也得优化,不能靠人工反复紧固。"

"王专家说得对。"郑昊虚心接受,"这些问题我们会认真改进。"

"另外。"王专家继续说,"我建议你们尽快申请专利,把核心技术保护起来。现在搞机床的厂子多,别让人家学了去。"

"这个我们已经在办了。"郑昊笑道,"上个月就委托了专利事务所,正在准备材料。"

"那就好。"王专家点点头,然后看向省里来的几位领导,"我们专家组的意见就这些,请领导指示。"

省工业厅来的张厅长站了起来。

"同志们,我代表省工业厅,对西尧工业表示祝贺。"张厅长的声音洪亮,"你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乡镇企业也能搞高科技,也能突破技术封锁。"

他顿了顿:"省里决定,给予西尧工业两项支持。第一,拨款三百万,支持你们扩大生产。第二,优先保障你们的原材料供应,协调省内的钢铁厂和电机厂给你们供货。"

郑昊没想到省里这么大方,赶紧表态:"感谢省里的支持,我们一定不辜负期望。"

"另外。"张厅长又说,"机械工业部那边我们也汇报了,部里很重视,说是要派人来实地考察。你们要做好准备。"

"一定,一定。"郑昊连声答应。

中午,郑昊在食堂摆了十桌,请所有参与测试的人吃饭。

专家组和省里的领导也都留下了。

菜很丰盛,有红烧肉、炖鸡、炒虾仁,还有几个素菜。

郑昊端着酒杯,一桌一桌敬过去。

"王专家,这三个月辛苦您了。"

"不辛苦,应该的。"王专家喝了一口,"小郑啊,你们这帮年轻人,真是了不起。我干了一辈子机床,还没见过哪个乡镇企业能做出数控机床的。"

"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郑昊谦虚道。

"可不能这么说。"王专家摆摆手,"没有你这个带头人,光靠我们这些老家伙,也搞不出来。"

旁边的陈庆山插话:"王专家说得对,小郑这娃娃,技术上有想法,管理上有办法,关键是胆子大,敢干。"

"对对对,胆子大。"周工程师也举起杯子,"一般人哪敢拿两百万砸在研发上,小郑就敢。"

"这叫魄力。"王专家笑道,"有魄力的人,才能成大事。"

几杯酒下肚,气氛更热烈了。

张厅长那一桌,市里的几个领导作陪。

"张厅长,您刚才说机械部要派人来,大概什么时候?"市委张市长问。

"快了,可能就这一两周。"张厅长说,"部里的意思,要是西尧的机床确实过硬,就在全国推广,打破进口依赖。"

"那可太好了。"张市长眼睛都亮了,"要是能在全国推广,咱们市可就出名了。"

"不光是出名。"张厅长意味深长地说,"这可是政绩啊。一个乡镇企业,能给国家解决大问题,上面能不重视吗?"

张市长听出了话里的意思,端起杯子:"张厅长,以后还得麻烦您多关照。"

"应该的,应该的。"

另一桌,十五个技校学生围坐在一起。

"组长,咱们真能拿到一百块奖金吗?"一个学生小声问王师傅。

"郑厂长说话算话,肯定能拿到。"王师傅笑道,"不过你们可别光想着钱,这三个月学到的东西,比一百块值钱多了。"

"那是。"另一个学生说,"以前在技校,老师讲的都是理论,哪有机会摸这么高级的设备。"

"可不是。"有人附和,"我现在觉得,跟着郑厂长干,比在国营厂强多了。"

"少说话,多吃菜。"王师傅瞪了他们一眼,"郑厂长对你们好,你们就得好好干活,别辜负人家。"

"知道了,王师傅。"

宴席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多。

送走专家组和省里的领导,郑昊回到办公室,整个人一下子瘫在了椅子上。

这三个月,真是太累了。

不光是身体累,心里的压力更大。

好在,终于熬过来了。

陈庆山和周工程师也进来了,两人脸上都带着笑。

"小郑,接下来咱们干啥?"陈庆山问。

"准备量产。"郑昊坐直身子,"样机验收通过了,下一步就是小批量试产。我打算先生产十台,投放市场试试水。"

"十台?"周工程师皱眉,"会不会太少了?"

"不少。"郑昊解释,"咱们现在还没有成熟的生产线,全靠手工组装,一台机床至少得一个月。十台就是十个月,这还不算调试时间。"

"那你打算卖给谁?"陈庆山问。

"军工企业优先。"郑昊想得很清楚,"李司令那边已经打过招呼了,海军的几个配套厂都想要。咱们先给他们供货,一来是报答李司令的支持,二来军工企业用得好,口碑就出来了。"

"有道理。"陈庆山点头,"军工企业的要求高,他们要是认可了,别的企业就更放心了。"

"对。"郑昊又说,"不过价格得定好。咱们这机床,成本大概在二十万左右,我打算卖三十五万一台。"

周工程师倒吸一口凉气:"这么贵?"

"不贵。"郑昊摇头,"进口的数控机床,便宜的五六十万,贵的上百万。咱们卖三十五万,已经是良心价了。"

"那倒也是。"周工程师想了想,"不过第一批客户,咱们是不是可以优惠点?"

"可以。"郑昊爽快地说,"军工企业,我打算给个成本价,就当是支持国防建设。其他企业,就按三十五万算。"

"你这娃娃。"陈庆山笑着摇头,"把钱看得这么轻,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钱能赚回来,口碑丢了可就难找回来了。"郑昊站起身,"两位,咱们抓紧时间,争取年底前把第一批十台机床交付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