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四百四十一章 攻坚

();

"怎么这么晚?"她闻到丈夫身上的酒味,"喝了不少吧?"

"嗯,今天高兴。"郑昊说,"样机试车成功了。"

"真的?"赵晓兰眼睛一亮,"那太好了!"

"是啊。"郑昊坐下,脱掉鞋子,"虽然中间出了点小问题,但最后还是成功了。"

赵晓兰给他倒了杯热水:"那你们接下来要干什么?"

"继续测试,继续改进。"郑昊喝了口水,"今天只是加工了一个简单的零件,还要测试更多更复杂的零件。"

"那还要多久?"

"陈总工说,至少还要两个月。"郑昊说,"到时候才能算真正稳定。"

赵晓兰点点头,没有再问。

她知道丈夫的事业很重要,自己能做的,就是照顾好家里。

"孩子们都睡了?"郑昊问。

"睡了。"赵晓兰说,"小航今天特别乖,吃完奶就睡了。宝儿晚上还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明天我早点回来。"郑昊说,"陪宝儿玩会儿。"

"你别总说陪,每次都是晚上十点多才回来。"赵晓兰说,"宝儿九点就睡了。"

"那......周末我在家陪她一整天。"郑昊说。

"又是周末。"赵晓兰笑了,"你上次也是这么说的,结果周末又去厂里了。"

郑昊有些尴尬。

确实,这几个月,他几乎没有完整地陪过家人一天。

"晓兰,对不起。"他握住妻子的手,"等这阵忙完了,我一定多陪你们。"

"我不是怪你。"赵晓兰说,"我知道你做的是大事。就是......有时候觉得孩子们挺可怜的,总是看不到爸爸。"

郑昊心里一紧。

是啊,这段时间,他确实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

宝儿才四岁多,正是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

小航才三个月,虽然还小,但也需要爸爸。

"晓兰,我保证。"郑昊认真地说,"这个周末,我哪儿也不去,就在家陪你们。"

"真的?"

"真的。"

"那我可记住了。"赵晓兰说,"要是你又跑去厂里,我可不依你。"

"放心,绝对不去。"

两人相视一笑。

赵晓兰起身去热饭:"你还没吃饭吧?我给你热点。"

"不用了,刚才在厂里吃过了。"郑昊说,"就是喝了点酒,有点晕。"

"那你去洗洗,早点睡。"

郑昊去院子里打了盆水,简单洗漱了一下。

回到屋里,轻手轻脚地上炕。

宝儿睡在里面,小航睡在赵晓兰旁边。

郑昊看着他们,心里软软的。

这就是他的家。

样机试车成功后的第二天,郑昊一大早就骑车去了厂里。

刚到办公室门口,就看到陈庆山和周工程师已经在那儿等着了。

"陈总工,周工,这么早?"郑昊掏出钥匙开门。

"睡不着啊。"陈庆山摘下老花镜擦了擦,"昨天晚上我和老周合计到半夜,样机虽然试车成功了,但距离真正稳定还早着呢。"

周工程师点点头:"对,昨天那个零件加工得不错,但那是理想状态。连续加工一百个、一千个零件,精度能不能保持?这才是关键。"

郑昊示意两人进屋坐下,自己倒了三杯水:"两位说得对,我也是这么想的。样机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咱们得做大量测试。"

"那你打算怎么测?"陈庆山问。

"我的想法是分三步走。"郑昊在纸上画了几笔,"第一步,单件测试,加工一百个同样的零件,测精度稳定性。第二步,连续运行测试,机床连续工作一百小时不停,看会不会出问题。第三步,复杂零件测试,加工各种形状的零件,验证适应性。"

周工程师听完,拍了拍大腿:"这个方案靠谱!不过连续运行一百小时,设备能受得了吗?"

"受不了也得受。"郑昊语气坚定,"咱们的机床将来是要卖给别人用的,人家买回去肯定是当牲口使,不可能伺候着。要是连续运行都扛不住,那就是咱们的问题。"

陈庆山想了想:"那这样,测试期间我和老周轮流盯着,一有问题马上记录下来。"

"不光是你们俩。"郑昊站起身,"我把那十五个学生也分成三组,每组五个人,轮班监测。数据要详细记录,温度、振动、噪音、加工精度,全都要。"

"那我现在就去安排。"周工程师起身要走。

郑昊叫住他:"先别急,还有一件事。咱们这次测试,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我打算请市里的专家来现场监督,省得将来有人说咱们弄虚作假。"

陈庆山愣了一下,随即竖起大拇指:"高啊!有专家在场,测出来的数据才有公信力。"

"那我这就去给市里打电话。"周工程师这回真走了。

等周工程师出去后,陈庆山压低声音说:"小郑,你是不是担心县里那边会搞事情?"

郑昊苦笑:"陈总工果然看得透。县里那边一直对咱们不满,这次样机成功的消息要是传出去,他们指不定怎么眼红呢。咱们提前把市里请来,就是给自己上保险。"

"你这娃娃,心思够缜密的。"陈庆山感慨道,"不过也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咱们这么高调,确实得小心点。"

两人正说着,大哥郑建国推门进来了。

"老四,外面来了好些人,说是要参观数控机床。"

"参观?"郑昊皱眉,"哪来的人?"

"有县里的,有别的村镇企业的,还有几个说是报社的记者。"郑建国也有些头疼,"我都拦在外面了,你看怎么办?"

郑昊和陈庆山对视一眼。

"来得够快的。"陈庆山冷笑,"昨天晚上才试车,今天就有人上门了,消息传得够灵通。"

郑昊想了想:"大哥,你去跟他们说,机床现在处于测试阶段,暂时不对外开放。等测试完成后,我们会统一安排参观。"

"那他们要是不走呢?"

"不走就让保卫科的人盯着,别让他们乱跑。"郑昊顿了顿,"尤其是车间那边,谁也不许进。"

郑建国点点头,转身出去了。

陈庆山叹了口气:"看来这三个月,咱们得顶着压力干了。"

"顶就顶呗。"郑昊倒是看得开,"陈总工,您当年在沈阳机床研究所搞研发,遇到的压力肯定比这大多了吧?"

"那倒也是。"陈庆山笑了,"当年搞精密磨床,失败了十几次,上面催得厉害,我们几个老家伙差点被调离岗位。不过最后还是挺过来了。"

"所以咱们也能挺过来。"郑昊给陈庆山续上水,"只要把测试做扎实了,谁说什么咱们都不怕。"

下午,市里派来了三个专家,都是机床行业的老技术员。

郑昊亲自接待,把测试方案详细讲了一遍。

"郑厂长,你这个方案很全面。"领头的王专家说话很直接,"不过我有个要求,测试过程中,我们要全程参与,数据必须现场记录,现场确认。"

"这正是我想要的。"郑昊笑道,"王专家,您和另外两位就住在厂里,吃住我们负责,工资我们也给,就当是请您们来指导工作。"

"那倒不用给工资,市里已经发了补贴。"王专家摆摆手,"不过有一点,如果测试中发现问题,我们会如实记录,你们可别有意见。"

"不会。"郑昊态度诚恳,"专家组就是来挑毛病的,您们越严格,对我们越有好处。发现问题,我们就改,改到合格为止。"

王专家满意地点点头:"行,那咱们明天就开始。"

当天晚上,郑昊召集了所有参与测试的人员开会。

车间里,十五个技校学生、几个技术骨干,还有陈庆山和周工程师,都围在样机旁边。

"同志们,从明天开始,咱们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攻坚测试。"郑昊的声音在车间里回荡,"这三个月,会很累,会很枯燥,但也很关键。测试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咱们这台机床的声誉。"

他扫视了一圈:"我对大家只有一个要求,实事求是。数据是多少就记多少,有问题就提出来,不要隐瞒,更不要造假。谁要是敢在数据上动手脚,直接开除,没有商量余地。"

台下一片寂静。

"但是。"郑昊话锋一转,"只要大家认真负责,三个月后,无论测试结果如何,每个人都有奖金。测试合格,每人奖励一百块。测试不合格,每人也有五十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