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四百三十六章 技术

();

"预判算法?"周工程师愣了一下,"怎么预判?"

"根据刀具的运动轨迹,提前计算出下一步的位置。"郑昊说,"然后提前零点零五秒发出指令,这样就能抵消延迟。"

周工程师沉思了一会儿。

"你这个思路......有点意思。"他拿起笔,在纸上画着,"如果在主程序里加一个预测模块,根据当前速度和加速度,推算下一个采样点的位置......"

"对,就是这个意思。"郑昊说。

"可是这个算法怎么写?"周工程师问。

"我可以帮您写。"郑昊说,"我以前研究过类似的算法。"

周工程师惊讶地看着他。

这个年轻人,懂的东西真的太多了。

"行,那咱们试试。"

两人在电脑前坐下,开始编写程序。

郑昊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

一行行代码出现在屏幕上。

周工程师在旁边看着,越看越惊讶。

"小郑,你这个算法......"

"有问题吗?"

"没有,就是......太精妙了。"周工程师说,"我搞了二十年控制系统,都没想到这个办法。"

"可能是角度不同吧。"郑昊含糊地说。

其实这个算法,是前世在航天项目中用过的。

只不过那时候用的是更复杂的卡尔曼滤波,现在简化了一下。

程序写完,周工程师立刻烧到芯片里测试。

机床运转起来。

刀具按照预定轨迹移动,这次没有滞后了。

"成功了!"周工程师激动地说,"延迟消失了!"

"真的?"

"你看。"周工程师指着示波器,"指令信号和反馈信号几乎同步。"

郑昊也松了口气。

看来这个办法管用。

"小郑,你真是个天才。"周工程师由衷地说,"这么复杂的算法,你随手就写出来了。"

"没有,就是碰巧想到的。"郑昊谦虚地说。

"碰巧?"周工程师摇摇头,"我看你是深藏不露。"

陈庆山也走过来了,听说问题解决了,很高兴。

"小郑,你小子行啊。"老人拍着他的肩膀,"我和老周都束手无策的问题,你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

"运气好而已。"郑昊说。

"什么运气好,这是实力。"陈庆山说,"小郑,你在技术方面的天赋,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强多了。"

郑昊笑了笑,没有说话。

如果让他们知道,这些所谓的"天赋",其实是前世几十年的经验积累...

那该如何解释?

解决了伺服电机的延迟问题后,样机的组装工作加快了。

六月初,机械部分和控制系统基本完成。

剩下的就是调试和测试。

这天早上,郑昊刚到厂里,就看见陈庆山和周工程师在车间门口等他。

"两位老师,有事?"

"样机要试车了。"陈庆山说,"我们想让你在场。"

"现在就试?"郑昊有些意外。

"对。"周工程师说,"昨天晚上我们又调了一遍,应该没问题了。"

三人进了车间。

工人们已经在准备了。

机床旁边放着一根毛坯件,是一段圆钢。

"今天的测试内容很简单。"陈庆山说,"用这台样机加工一个台阶轴,测试一下精度和稳定性。"

"好。"郑昊点头。

陈庆山亲自操作。

他把毛坯件装夹到机床上,然后输入加工程序。

程序是周工程师提前写好的,存在软盘里。

"准备好了。"陈庆山说,"我要启动了。"

"开始吧。"

陈庆山按下启动按钮。

机床开始运转。

主轴旋转起来,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刀具缓缓靠近工件,然后开始切削。

铁屑飞溅,但刀具的运动很平稳,没有一点抖动。

郑昊盯着机床,心里紧张得不行。

这是第一次试车。

成败在此一举。

周工程师也在盯着控制面板,上面显示着各种参数。

"主轴转速正常。"

"进给速度正常。"

"伺服电机响应正常。"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十分钟后,加工完成。

机床自动停止。

陈庆山取下工件,拿起游标卡尺测量。

"外径......"他看着卡尺上的读数,"29.98毫米。"

"设计值是多少?"郑昊问。

"30毫米,公差±0.02。"陈庆山说。

"那就是在公差范围内。"

"对。"陈庆山又测量了台阶的长度、直径,"都在公差内。"

周工程师也松了口气。

"看来咱们的样机,成功了。"

"别高兴太早。"陈庆山说,"这只是加工了一个简单的零件。真正的考验,是复杂零件和长时间运转。"

"陈总工说得对。"郑昊说,"接下来要做大量的测试,找出所有可能的问题。"

"嗯。"陈庆山点头,"我准备了十种不同的零件,从简单到复杂,全都要测试一遍。"

接下来的几天,样机一直在测试。

每天都加工不同的零件,测量精度、记录数据。

大部分时候,精度都能达标。

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加工细长轴的时候,会出现振动。

比如连续运转两个小时后,电机会发热,精度下降。

还有一次,刀具突然断了,差点伤到人。

每次出问题,陈庆山和周工程师就停下来分析。

找出原因,然后改进。

"这个振动问题,是因为刚性不够。"陈庆山说,"床身的设计要加强。"

"电机发热,是因为散热不好。"周工程师说,"得加装冷却系统。"

"刀具断裂,是因为进给速度太快。"陈庆山说,"要根据材料硬度,动态调整进给速度。"

一个个问题被找出来,一个个问题被解决。

样机在不断改进中,变得越来越完善。

但士气,却开始有些低落。

学生们每天看着机床出问题,又改,改完又出问题,渐渐有些泄气。

"老师,咱们这样改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有人问。

"搞技术就是这样。"周工程师说,"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

"可是已经改了半个月了。"另一个学生说,"感觉永远都改不完。"

陈庆山放下手里的扳手,看着这些年轻人。

"你们觉得累了?"他问。

"不是累......"刘建犹豫着说,"就是觉得,是不是方向错了?"

"方向没错。"陈庆山很坚定,"你们知道德国人做第一台数控机床,用了多长时间吗?"

大家摇头。

"五年。"陈庆山说,"日本人仿制德国的数控机床,也用了三年。咱们现在才用了三个月,你们就觉得改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