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四百零六章 共同发展

();

"王大娘,您先别急。"赵晓兰说,"这样吧,您留个话,回头我们帮您打听打听,看厂里有没有合适的。"真的?"王大娘激动地说,"那太好了,谢谢您,谢谢您。"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赵晓兰接着说,"我们只能帮忙介绍,成不成还得看两个人自己。"

"那当然,那当然。"王大娘连连点头,"只要能给个机会就行。"

送走了王大娘,郑昊有些哭笑不得:"这都什么事啊,连说亲的都找上门来了。"

"这说明咱们西尧村现在可吃香了。"赵晓兰笑着说,"邻村的姑娘都以嫁到西尧村为荣呢。"

"是啊。"母亲也走出来,"今天上午就来了四五个媒婆了,都是给邻村姑娘说亲的。"

"这么多?"郑昊吃了一惊。

"可不是嘛。"母亲说,"都说西尧村的小伙子有出息,工资高,日子过得好。"

"那咱们村的小伙子可成香饽饽了。"郑昊笑了。

"就是。"母亲说,"你看小王家的儿子,昨天就有三家来提亲的。"

正说着,村口又来了几个人。这次是几个年轻人,都是邻村的。

"郑厂长在家吗?"为首的一个年轻人问。

"在,你们找我什么事?"郑昊走出来。

"是这样的,"那年轻人有些紧张,"我们想到您厂里干活,不知道...不知道能不能给个机会?"

"你们是哪个村的?"郑昊问。

"我们是东村的。"年轻人说,"听说您厂里效益好,工资高,我们都想来干活。"

"东村的?"郑昊想了想,东村就是之前农机厂跟他有过矛盾的那个村。

"是的。"年轻人看出郑昊的犹豫,赶紧说,"我们跟农机厂没关系,就是普通村民。听说您厂里好,想来碰碰运气。"

"这样吧,"郑昊想了想,"过完年,正月初八厂里开工,你们来参加面试。能不能进,得看你们的能力。"

"真的?"几个年轻人激动地说,"谢谢郑厂长,谢谢!"

"别谢我,能不能进还不一定呢。"郑昊说,"回去好好准备准备。"

"一定一定。"几个年轻人千恩万谢地走了。

看着他们的背影,大哥走过来说:"老四,邻村来求职的人越来越多了。"

"是啊。"郑昊说,"这说明咱们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

"可是咱们也不能什么人都要啊。"大哥说。

"当然不能。"郑昊说,"还是要看能力,能干活的才要。"

下午的时候,郑昊带着赵晓兰去了孙医生家。

孙医生家门口堆满了东西,都是村民送来的。鸡蛋、挂面、年糕、鸡鸭,还有人送了猪肉。

"孙医生在家吗?"郑昊敲门。

"在在在,快进来。"孙医生开门,看见是郑昊,赶紧让进去。

"孙医生,来给您拜年。"郑昊说着,递上一个红包。

"哎呀,这怎么好意思。"孙医生推辞道。

"您拿着吧,这是我的心意。"郑昊说,"这一年辛苦您了。"

"不辛苦不辛苦。"孙医生接过红包,"能为乡亲们看病,是我的福气。"

"村民们都很感激您。"赵晓兰说,"您看,送了这么多东西。"

"是啊。"孙医生眼眶有些红,"我在县医院干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这么受尊重过。现在虽然退休了,但能在这里发挥余热,我很满足。"

"您放心,"郑昊说,"只要您愿意干,就一直在这里干下去。工资、待遇,我保证不会让您吃亏。"

"谢谢您,郑厂长。"孙医生感激地说。

"对了,"郑昊想起什么,"卫生室的药品够吗?需不需要补充?"

"还够用。"孙医生说,"不过有些常用药快用完了,过完年得补充一些。"

"您列个清单,我让人去采购。"郑昊说。

"好好好。"孙医生点头。

从孙医生家出来,郑昊和赵晓兰在村里转了一圈。

村里到处都是过年的气氛,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新春联,挂着红灯笼。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街上玩,大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

"你看,村里变化多大。"赵晓兰感慨地说。

"是啊。"郑昊点头,"两年前,这里还是破破烂烂的。现在,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都是因为你。"赵晓兰看着他。

"不光是我,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郑昊说。

正走着,迎面碰到几个村里的老人。

"老四啊,过年好。"一个老人打招呼。

"张大爷,过年好。"郑昊笑着回应。

"老四啊,我得好好谢谢你。"张大爷说,"我那老伴去年秋天病了,多亏了孙医生及时治疗,现在好多了。"

"这是应该的。"郑昊说。

"还有啊,我儿子在你厂里干活,一个月挣七十多块,年终还发了500块奖金。"张大爷眼眶有些红,"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张大爷,以后日子还会更好的。"郑昊说。

"我信,我信。"张大爷连连点头,"跟着你,我们都有好日子过。"

傍晚的时候,郑昊和赵晓兰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院子里站着好几个人,都是其他村的村干部。

"郑厂长回来了?"一个村干部说,"我们是来拜年的,顺便想跟您请教请教。"

"都进来坐吧。"郑昊招呼着。

几个村干部进了屋,坐下来。

"郑厂长,"一个村支书说,"我是李村的,今天来是想跟您学习学习经验。您看,您是怎么把西尧村发展起来的?"

"是啊,郑厂长。"另一个村干部也说,"我们村也想发展,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这个......"郑昊想了想,"每个村的情况不一样,不能照搬。但有几条是共同的:第一是要有产业,让村民有活干、有钱挣;第二是要改善基础设施,让村民生活方便;第三是要重视教育和医疗,让村民有保障。"

"说得对,说得对。"几个村干部连连点头。

"不过最重要的是,"郑昊接着说,"要真心为老百姓办事。只要是为老百姓好,老百姓就会支持你。"

"郑厂长说得太对了。"一个村支书感慨道,"我们就是缺少这种精神。"

"对了,"郑昊说,"你们村要是有什么困难,可以跟我说说,看能不能合作。比如,你们可以给我们厂提供原材料,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加工,这样村民也能挣点钱。"

"真的?"几个村干部眼睛一亮。

"当然是真的。"郑昊说,"不过前提是质量要过关,价格要合理。"

"没问题,没问题。"几个村干部激动地说,"过完年我们就来找您详细谈。"

"好。"郑昊点头。

送走了村干部们,天已经黑了。

"昊哥,你今天可真忙。"赵晓兰说,"一天到晚都在见客人。"

"没办法,过年嘛。"郑昊笑了,"不过也挺好的,能帮助周边的村子,我也高兴。"

"你就是心善。"赵晓兰说。

"不是心善,是共同富裕。"郑昊认真地说,"光我们一个村富不算富,得带动周边一起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富裕。"

"你说得对。"赵晓兰点头。

夜深了,村里渐渐安静下来。但远处的邻村,却传来几声叹息。

"你看看人家西尧村,再看看咱们。"一个村民说。

"唉,当初要是也跟着郑昊干就好了。"另一个说。

"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后悔都来不及了。"

"不过听说郑昊愿意帮助其他村,咱们村也去试试吧。"

"试试吧,总比在家干等着强。"

窗外,月光如水。西尧村灯火通明,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而邻村,虽然也过着年,但气氛远没有西尧村那么热闹。

两个村子的对比,就像两个世界。一个充满希望,一个还在挣扎。

但郑昊相信,只要愿意努力,愿意改变,每个村子都能像西尧村一样富裕起来。

而他,也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