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峰与一般的北蛮人不同,在他看来什么国仇家恨,什么打生打死都不重要。
他只看重一点——利益!
林枫能让他挺直腰杆子,充足钱袋子,那林枫就是他的贵人、好友。
阿拉峰在辽阳城与林枫畅聊,在炭火、薇布生意之外,又成功地与林枫敲定了酒水生意。
不过,阿拉峰获得了酒水生意不是没有代价的。
其一,林枫向阿拉峰家族索要赎金七万两,阿拉峰要帮着促成此事。
一个阿拉坦,加上一个乌达,两个的赎金高达十万两,让林枫狠狠赚了一笔。
其二,林枫与阿拉峰成为生意伙伴,阿拉峰利用他的人脉,帮助林枫保护辽东商会的商队进入北蛮行商。
打仗越激烈,物价涨得越快,辽东商会通过商路赚取的银钱就越多。
然而北蛮内部针对大乾商队的行径十分频繁,辽东商会正为此事烦心。
林枫与阿拉峰谈起此事,阿拉峰便一口答应下来。
实际上,阿拉峰能爽快答应是因为他在军中摸爬滚打,认识了不少好友。
那些好友大多集中在龙骧郡与凤梧郡,正是辽东商会经商的重要区域。
其三,林枫需要阿拉峰为他提供情报,这情报仅限于北蛮要针对辽东的时候。
若北蛮要威胁到辽东,阿拉峰需竭尽所能为他传递情报,让他有所防备即可。
对此,阿拉峰自然没有意见。
他与林枫合作愉快,眼瞅着酒水生意开通,每个月又能多收入万两银子,**才想辽东动乱换人呢!
当辽东为了求存使尽手段的时候,京城的局势已经到了极为严峻的地步。
进入六月之后,京城的粮食储备不足开始显现。
最初,是有的百姓家中存粮不多外出购买,但城中的粮商已经没有粮食出售。
因为,粮商的粮食被朝廷低价买去,全部用于支持城防军的用粮。
后续,城中一些低级的小官、小吏也没有了粮食,寻找门路就是买不到粮食。
粮食短缺的情况形成后,整个京城的气氛迅速变得绝望悲观起来。
六月上旬仅过去十日,就发生了三次百姓冲击富户,争抢粮食的情况。
到了六月中旬,这样的情况更加频繁。
甚至有百姓坐在宫门外求粮的情况发生。
局势,越发紧迫起来!
京城,皇宫,奉天殿。
兵部尚书赵杰微微抬起头,看向龙椅上端坐的皇帝朱欢。
“陛下,今京城守军之中,能登临城头守备者一日三餐可正常供应,负伤不能登临城头守备者,每日两餐。”
“昨夜又发生一起百姓攻入富户私宅争抢粮食的事情,虽然被五城兵马司压制,但关押到牢狱也没有食物给他们。”
“另有城中百姓食不果腹,到宫门之外乞粮,若再这样下去,城中的士气恐崩溃!”
“除此之外,从东海、岭南领军勤王的指挥使孟淮、校尉许淼已经快要到京城了,他们……他们一共两万人,也需要粮草。”
赵杰向朱欢禀明军情,同时也是在提醒朱欢:陛下,城中的粮食不够了!
京城的防御压力巨大,但更巨大的是缺少粮食!
京城城里面的人口经过之前的逃难,流失了不少,饶是如此依旧有五十万人左右。
每天这么多张嘴,消耗的粮食是天文数字。
皇帝朱欢眉头紧锁,道:“粮食!粮食!粮食!每日说的都是粮食!”
“当初让朕坚守京城的是你们,如今说城中缺少粮食的还是你们!”
“朕要问问你们,既然早知道粮食会短缺,为何不提前准备好粮食?”
朱欢这股怨气,是对着当初一力主张他留在京城的大将军常茂等人撒的。
眼瞅着京城缺少粮食,城防摇摇欲坠,朱欢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了。
他忽然有些后悔了,当初就该听丞相王瑾的话,直接离开京城,迁都去江南。
江南有镇江为天险,北蛮军不善水战,以镇江水师为屏护,北蛮难以南下。
他何必在这里操劳,每日心惊肉跳的?
户部尚书裘德闻言,叹了口气:“陛下,粮食不够吃,再这么熬下去恐怕京城要被破了。”
“臣有一个法子,能缓解城中缺粮的情况。”
朱欢的眼睛一亮,没想到裘德有妙计:“裘尚书,你快说!”
裘德沉吟片刻,道:“城中粮食其实不少,但因为人多消耗得多。”
“若放百姓出城‘避祸’,将其中的青壮留下家眷放走,给他们十几日的口粮让他们去南边,余下的粮食收归朝廷。”
“再将粮食用于守城的兵卒身上,那京城的防御还可撑住。”
裘德的主意引得一片哗然。
就见一人站出来,反驳裘德:“裘尚书,此言差矣!外面兵荒马乱,将百姓送出城去哪里是‘避祸’?分明在将百姓推入火坑中!”
群臣的目光齐齐望向说话那人。
中年男人白面黑须,一脸正气,身形瘦削然而精气神十足。
他,正是从天牢中放出不久,升任兵部郎官的宋濂!
裘德瞥了宋濂一眼,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宋大人,这怎么能说是将百姓推入火坑呢?”
“城中缺少粮食,这些百姓继续待下去也是饿着,不如送他们出城自谋生路。”
“顺着运河往南走,怎么也比待在京城饿死的好吧?你刚刚进入兵部,许多的事情你不懂。”
宋濂神情肃穆,道:“陛下,裘尚书所言不妥,放弃百姓就是放弃民心,民心不在,如何抵抗北蛮?”
“臣建议命东海指挥使孟淮、岭南校尉许淼,率军屯驻在北直隶长津渡。”
“这样义军可直接接手运河运输过来的物资,再将粮草送往京城。”
“只要我们能再撑住两个月,北蛮必定撤军!”
宋濂说得信誓旦旦,丞相王瑾却摇了摇头:“宋大人,哪有什么必定的事情?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两个月之后,北蛮还不撤退呢?”
“北蛮频繁袭扰从长津渡到京城的粮道,你能确保孟淮、许淼可以将粮食运送来?”
说到这里,王瑾清了清喉咙,向皇帝进言:“陛下,老臣以为裘尚书的办法可行!”
王瑾表态之后,陆续有数人站出来表态,都同意将百姓放出城去“避祸”。
就连大将军常茂也保持了缄默。
常茂清楚城内如今的情况。
虽然夺了百姓的粮食,只给十余日口粮赶出城很残酷,但要保住京城牺牲在所难免。
经过朝臣们一番商议,最后朱欢同意了裘德的建议,全城范围内放百姓出城“避祸”。
一时间,大量的百姓经过筛选,从永昌门离开京城南下,为京城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