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377章 不靠谱

“咚咚.咚.”

每当宫里的钟声响起,太上皇都会闭着眼睛倾听很久,哪怕声音已经过去了许久,太上皇仍然沉醉其中,仿佛不愿意醒来似的。

幔帐外。

门口的小太监低着头,小声讨好道:“老祖宗,既然圣人喜欢听钟声,何不命人每日多敲上几回,圣人听了高兴,不定又夸老祖宗了。”

铭慎一脸鄙视,小声骂道:“乱出什么主意?把你能的,怎么着?不如留你一个人伺候好不好?”

那小太监吓得发抖。

戴权看了铭慎一眼,然后才笑眯眯的拉起小太监的手,和蔼道:“圣人喜欢听钟声,听的不只是钟声,你还年轻,许多道理还悟不透,做事就不要急,是你的就是你的,越是急啊,越容易失望啊。”

“奴婢一定记在心里,日夜不敢忘。”

小太监满脸感动。

戴权已经不再收干儿子们了,其他的干儿子们都年纪大了,也很少再收人,最小的干儿子铭慎,也已经快四十,可他却不喜欢收儿子,认为都是小人。

所以小太监想要投靠无门,当孙子的机会也没有。

“让吉甫来吧。”

终于。

门里传出一声轻飘飘的声音。

不久。

张吉甫在偏殿整理了仪容,进殿后行礼。

“王信升大同军节度使,这事办得急了些。”太上皇现在连坐起来也不愿意费劲,躺在金黄榻在小黄门的怀里被轻轻的抱着。

太上皇喜欢未长大的小黄门。

贪婪的**他们身上的味道,仿佛要吸走什么似的。

小黄门一动不敢动,整个人犹如木头。

“回圣人,臣以为已缓不得。”

张吉甫坐的端正。

太上皇听到张吉甫的语气,不禁吃力的转过脑袋,睁开混花的老眼,又眯起来想要看清楚。

张吉甫没有退缩,也没有张扬,而是就那么坐着。

从王信的事情上,张吉甫体会到了顺势而为四个字的意义,想通了许多事。

明明不是自己一个人急,而是大家都要急的事,为何偏偏自己怎么努力,大家都不满意呢,因为许多事掖着藏着,谁出头谁就背负更多的责任。

“为什么?”

太上皇的为什么,仿佛在问别的。

张吉甫平静道:“山东民变至今未平,据臣打探到的消息,背后有很多人在故意推动,不愿意官兵平息民变,甚至希望闹得越大越好,又有辽东东平郡王与辽东都司之间的不和,突然间关系急剧恶化,也有很多人乐意看到,许多事情都能看到蛛丝马迹。”

过了一会。

太上皇突然张嘴,声音沙哑,“是哪些人?”

“六宫都太监夏守忠、锦衣卫使吴德,北静郡王、忠顺亲王、礼诚亲王、诚勇亲王、内阁次辅刘儒、戎政尚书陶杰、广东巡抚吴文华,督察院副都御史林如海.五军都督府冯庸、王子腾、平安州节度使丁源、长安节度使云光”

张吉甫一一报道。

太上皇又沉默了下来。

把这些人一网打尽,那么朝堂上就只剩下周道丰师徒的人了。

这些年里,打击了一轮又一轮,也是他默许许多人的存在原因,如林如海这种没有彻底投靠皇帝,他都会尽量留下来,甚至给予重用。

“把这些人全部杀掉就可以了吗?”

太上皇突然说道。

张吉甫知道太上皇不会同意,自己也不会同意。

没有谁是泥捏的。

一个两个还能做到,可要是真这么干,第二天朝廷就反了,特别是在内阁连京营还没有彻底掌握的情况下,所以就算有这样的想法,张吉甫也办不到。

张吉甫如实告知,“把王子腾吴文华林如海他们杀了,要不了多久,贾府还会有新的人推出来,如贾雨村,陆仲恒,王信等,贾府如此,其余各方也是如此,只要皇帝还在,只会让各方看到暗中支持皇帝的利益更大,下注的决定也会更大。”

太上皇不再多言。

他已经猜到了张吉甫现在的想法。

此人已经急了。

没有别的法子可用。

如果自己再年轻十年,如果老天多给自己一些精力,太上皇疲惫的挥了挥手,“你去办吧,内阁还是如以往一样你来决定吧,不用来问朕。”

文官文官。

到了张吉普这一步,已经非相乃摄也。

张吉普起身告退。

大殿恢复了安静,过了片刻,有了点力气的太上皇无力道:“戴权。”

“圣人,奴婢在。”

“皇帝最近在做什么?”

太上皇浑浊的双眼睁开,只看到一片迷糊,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勉强看清楚,每一次吸气,都仿佛吸不到气似的,总感觉不够气。

“皇帝那边现在是夏守忠公公守着,平日里在宫殿里,奴婢也不知道皇帝在做什么,可能”戴权欲言又止。

“可能什么?”

戴权轻声道:“可能在熬吧。”

“熬?”

太上皇怔了怔。

他累了。

他不想再斗下去。

可是他怕啊。

他怕皇帝。

自己死后,皇帝会怎么对自己?

或者。

万一自己把权力给了皇帝,皇帝又会如何对待自己。

整个人感到寒冷。

太上皇心底里尽是恐惧,闭上了眼睛,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怯弱。

说起来可笑。

谁敢想想太上皇竟然会怕皇帝。

戴权见状,挥了挥手。

十几名番子突然涌过来,不等小黄门反应便拉走,推来一个新的小黄门,瑟瑟发抖抱好太上皇的脑袋。

可能是抬起头的疲惫,太上皇在小黄门小肚下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仿佛要补回来什么似的。

想起宫里的无人敢传的故事,小黄门吓得面色惨白,仿佛真感觉到了什么在从身体里流失,奈何周围都是穷凶极恶的番子们。

刚才那小黄门被堵住嘴,梗的翻白眼,呼吸都呼不过来,更不提叫出声了。

然后被高举抬着。

最后没有了消息,谁也不知道什么下场。

根据宫里老人的说法,精神气被吸完了,只剩下空壳,活着只会把孤魂野鬼招入躯壳里,面貌还是原来的面貌,但人已经变了,所以要打死。

大周的郡王,节度,提督。

提督专指京营。

原来的初衷是流官,户部发放钱粮,兵部管理升迁任命,包括后勤等都掌握在朝廷手里,比如发放什么军备,采购马匹等。

后来因为太上皇的拉拢,才有了终身任命,子弟承袭的讲究。

其实这是节度使的待遇。

不同的是钱粮后勤升迁依然掌握在朝廷手中。

而张吉甫要改革的京营,本质是要恢复原来的流官制,如此这般,京营等同于彻底控制在文官手里,如今的局势,也就是彻底掌握在张吉甫手中。

郡王是权力最大的。

不光实封,世袭罔替,地方的财政留给节度府,但是肯定不够用的,所以还有朝廷拨款,这些到了郡王府,由郡王决定如何分派,包括下面武将任命。

朝廷保留了官员治理地方的权力,比如辽东都司。

节度使居中。

官员治理地方不变,地方的税收除了衙门的开销外,要按照定数上交朝廷,朝廷再拨款给节度府,等于钱粮控制在朝廷手里,只有内部的武将任命,主要还是节度说的算。

所以红楼里长安节度府为了维系与贾府的关系,才能把自己下面的武将仇都尉随意处置,否则仇都尉的去留在朝廷手里,何至于遭受奇耻大辱。

郡王是世袭罔替,节度使是终身任职,并且子孙承袭,提督最次。

但具体又有不同。

依据形势变化。

王信的节度使一职不高不低。

毕竟是整个大同节度使,节度使中数一数二的存在,只比郡王的实力要小了,所以大同节度府只有兵权,没有财权,更要接受御史监督。

帅府在大同。

但是大同城的管理归大同知府管理,各县由县令管理,地方税收在官府,大同军镇的钱粮供应由朝廷按期发放,这些规矩都是旧例,大家并不陌生。

所以除了军队之外,节度使并不能影响地方。

更不提还有御史监督。

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节度使没有这么大的权利。

只不过。

王信的节度使规模大了些。

大同军有十万之数,实额也有五万之多。

别的军镇多为三万左右,那些节度使不过万余兵,多的也不过两万,郡王的实力要超过王信,但是郡王实封在边地,对朝廷的威胁有限。

在京城处理完首尾,顾不上贾政他们的态度。

王信带着人马当机立断回去大同。

京城要怎么斗,任由京城自个斗下去,自己全力打造好大同。

无论张吉甫是否忽视了一点。

自己可不是只有大同,更有关外,所以把关外的经济搞起来,吸引更多的人口,坐山观虎斗,谁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也不敢轻易对付自己。

曾直从辽东赶回来。

骑着马在王信身侧,再次说道:“东平郡王放任蛮人王征服各部,在辽东是人尽皆知的事,属下可以确定,东平郡王与蛮人王必然有勾结。”

人尽皆知,唯独朝廷不知。

这事不奇怪。

四大家在金陵的名声岂不是更大?但是外人没有接触过的,同样不知道四大家的名头。

大周消息流通闭塞的程度,王信何尝时间才能适应。

因为这种环境才有了乡绅控制县以下的实际情况,要知道乡下才占了大周绝大部分人口,也就是大周大部分人口是控制在乡绅手里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王信摇了摇头。

自己这些年也够努力了,倭寇虽然不是自己平的,可自己也出了大力,有在大同深耕多年,结果一患接一患,看都看不过来。

“朝廷弊端不可怕,可怕的是积弊,积弊一多,根治就无法了。”曾直提出他的看法,稳稳骑在马上,不像个传统的读书人。

跟在自己身边多年,自己挑中的人才。

无论眼光还是能力,都已经到了让自己满意的地步。

凡事就怕问题扎堆。

扎堆就不好处理了。

民乱的事,东平郡王的做法,这些事全令自己不满意,可自己不满意又能如何,总不能举兵造反吧。

大周虽乱。

可人心未失,值的不是百姓,而是官员乡绅勋贵皇室们。

东平郡王勾连蛮人王是为了养寇自重,不是为了造反,如果自己造反,他一定很乐意带着郡王军和蛮人军来平叛,包括其余二王,也不提大大小小的节度使们。

至于自己认为养寇自重不对。

只怕不光东平郡王不认可,镇守西北的西宁郡王也不会认可。

镇守边疆百年,哪家不会有忧患意识,反而是内地承平百年,很多人没有了忧患意识。

“可惜啊。”

王信叹了口气。

“的确可惜。”曾直附和道:“张吉甫这回要拼命,京城的局势估计也就这两年尘埃落定,到时候再也没有如今的好时机了。”

如果是往常,节帅多能立功,再有才能,也不会有今日地位。

能力和运气缺一不可。

过了这个村,不会再有这样的运气了。

所以曾直很惋惜,内心希望京城能一直乱下去就好了。

王信不再多言。

人皆有私心,哪怕是自己都有私心,怎么可能自己的属下各个都大公无私呢,只要遵守自己的规矩,大家商量好了规矩后用心在规矩里办事,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满意了。

可惜,这样的人都不多。

堂堂节帅府,没有几个亲信可用啊。

不久。

随着大同节度府的牌匾挂起,在门口木牌还有一张新的公示。

大同军自上往下。

禁止不遵节帅府号令。

禁止违背军法。

禁止泄密。

禁止侵害百姓。

禁止买官卖官送礼。

禁止**。

禁止陷害他人。

禁止奴役士兵。

八大号令。

三军整编完毕。

新官上任三把火。

三万五千骑步大军聚集大同,风和日丽的一天,杀出关外,在下水海一带,分成数部依各方向扫荡,消灭至今未归顺胡人残余。

“杀!”

“嘚嘚嘚!”

骑着草原**大同骑兵,好一个勇士,拉开弓箭射出去,远处的胡人惨叫一声,随后掉下马,剩余的胡人鸟兽散。

周军士兵分开追逐,一个也不放过。

胡人就是强盗。

看到落单的牧户就会杀人劫掠。

为了草原上的安宁与和谐,根据节帅所言,为了日后草原兴盛打下牢牢的根基,至今不归顺的胡人都是敌人,要全部下灭掉。

“杀!”

那骑将两脚一蹬,一手把弓矢挂回背上,一手抄起长枪,然后踮起脚尖站起来,伸出大半个身子,往前一捅,一名被追上的胡人惨叫落马。

才几个月的时间。

大同军镇风气为之一变。

开关。

任何人等,出身在低,本钱再少,都可以去关外经商,没有官员打压。

出关后的第一个大城。

镇虏城门外商道上,一个又一个的帐篷,各色的酒水应有尽有,还有一个个招揽客人的女子,不过巡逻队来的最勤。

因为根据节帅府之令。

不应许任何人带着女子招揽客人,除非女子是一个人。

但凡女子求助巡逻队,巡逻到要保护女子,同时抓住幕后之人,以死刑处之。

关外。

刑罚严峻。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