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408章 后路

以薛家商号的实力,请几艘大海船运番薯北上不难。

但是番薯如何运到大同呢。

三四千石的番薯解决不了大同的问题,对于个人是天量,对于大同如今百万人口却不算个什么,更不提王信还要解决更多的流民。

哪怕没有十万石,翻个十几倍也行。

今年种下去四五万石的番薯,大概十几万亩的范围,按照福建百姓们的说法,按照贫瘠土地的收成算,也能收获个五六七八千万斤。

就按照五千万斤好了。

五千万斤全部用来做种,那就是七八十万亩。

大同是缺粮,不是没粮。

所以五千万斤多余出来的番薯,只拿出三千万斤来吃饭,每顿粥饭里加上一两个红薯切块,可以解决二三十万人的温饱问题。

到了后年,可以解决百万人口的温饱。

要不了十年。

全国的温饱就能解决。

“我不是在做梦吧?”陆仲恒疑惑的看向王信,如天方夜谭的事情,幸亏是从王信嘴里说出来的,否则陆仲恒绝对不会相信。

“真的。”王信面庞消瘦,但是眼睛里有光。

大同的基建加商业再配上番薯,等于彻底解决了短板,接下来只需要时间,自己要做的是把这个历程小心翼翼的保护起来。

“薛家商号的人亲自去了福建,他们如实传回来福建百姓如何耕种番薯,一个个都是这么说,总不能都骗他们。”王信原本打算亲自给林如海写信,没想到陆仲恒来到了大同。

有陆仲恒出面,效果会更好。

“现在主要麻烦是运输,京城局势不明朗,各地也不稳,运到大同的番薯绝对不能出事,否则就要耽误一年,此次大灾已经两年,许多百姓家的积蓄大致上见底,明年必须接应上。”

王信耐心解释。

数万石的番薯,用车辆运输的话,一车装运七八石,或者多一些十几石,再多不是不能装,而是很多路段承受不住重量,车辆也容易损坏。

所以往来运输几千辆板车,需要动用近万人。

如此大的规模,就算分开运输也风险大增,王信担心道:“番薯谁都可以种,我只怕别人浪费了此物,耽误了时日,所以我必须亲自来布置。”

“的确如此。”陆仲恒认可,如果功效真有王信说的。

“所以我打算从大宁开始推广,这样的话,从大沽口北上路途最短,进入大同军的势力范围内,风险就降低了很多,何况那么还有很多的农垦队。”

“大宁。”

陆仲恒迟疑起来。

大同军在大宁做的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警惕。

虽然没有打出大同军的旗帜,而是各家商号的行为,但朝廷也不是聋子,知道商号请的士兵都来自大同,并且是成建制的,并不是个人行为。

只不过朝廷积弊,内斗激烈,浑然顾不上而已。

顾不上是一回事,顺手阻止大同还是会做的。

有人张吉甫未出事前,随便给下面人一些默许,就给大同带来了大麻烦,逼的王信不得不激进。

“皇上那边有林公可以帮忙说话,但是林公也不好为了你的事太过明显。”陆仲恒抬起头看向王信,关心道:“你和贾府能和好吗?”

“我怎么不知道自己与贾府有事情?”王信眨了眨眼睛。

陆仲恒看到王信如此模样,内心算是放了心。

“你不在京城,很多事情不了解。”陆仲恒笑道:“虽说皇帝亲政,但许多事不是皇帝说自己亲政就能亲政的,接下来焦头烂额,各方势力也不会消停,都会想办法在新朝站稳脚跟,或力求过关。”

王信明白陆仲恒的意思,也猜到陆仲恒的来意,主动道:“你回去帮我告诉政老爷和林公,我王信不是小人。”

陆仲恒点了点头,“正是相信你的品性,我才能出现在你面前。”

虽然大家中间有些不愉快,但两口子之间还闹矛盾呢,有矛盾不可怕,大家求同存异,最怕的是闹成势如水火,宁愿两败俱伤。

“京城的事情,接下拜托陆兄了。”

王信郑重的拱了拱手。

鞭长莫及。

出了大同,他王信的号令能调动谁?

恐怕对他不满的人更多。

但凡听过自己在大同的改革,不会有官员没有看法。

“你自己也要有分寸,事情闹得太过火,朝廷下定了决心,或者皇上愤怒,只怕到时候谁也帮你说不了话。”陆仲恒很担心王信变了。

“放心吧。”

王信如常道。

大同其实与后金一样。

别看实力强势,但是一样离不开与关内的贸易。

大同的商业离开了内地,犹如鱼离开了水。

内地却能离得开大同,虽然损失会很大,但是**安全大于经济发展。

目前的局势下,王信更需要内地市场。

否则大同连三个月都坚持不了。

除非学习后金。

既然不能正常经商贸易,那就只能暴力抢劫,哪怕自身也要承受巨大的代价,也总比等死要强。

这是最坏的局势。

王信当然不愿意恶化到这样的地步,所以的确没有想要与朝廷撕破脸,但是又想要保住自己的利益,那么与贾府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关键。

不光是番薯方面的合作,更包括对大同的保驾护航。

陆仲恒满意的离开。

此时,王信已经在五台县呆了三天。

第四天。

五台县的城门终于打开了。

五台县很贫瘠,属于下县,县城人口才两三千人而已,很大比例是官吏和官吏家眷,以及做这些人生意的屠夫,马夫,商贩等群体。

整个五台山区也才三万人左右。

山区保留的水分大,在如今的天灾下,比起普通的县城,山区更适合推广番薯,加上此地人口少,山林的荒地又多。

普通县城还有水源的耕地,依然以传统农作物为主。

人不能只吃番薯。

河上。

河道中停了两艘船。

“张吉甫死了,杀了几个当家的,其余家人流放。”王信立在船头,看着对面神色憔悴的周文,淡然道:“我已经托了关系打点,至少保下张吉甫的家人。”

朝廷的局势还没有尘埃落定,会不会牵连更多的人,王信不得而知,但是有些人必然是首当其冲。

比如周道丰,还有眼前的周文。

“也算对得起首辅了。”

如此关头还愿意浪费人情,可见王信的确仁义,周文苦涩道:“你可否知道朝廷对我的安排?”

还要向王信打听消息。

王信有些愕然,很快反应了过来,周文的态度已经明朗,王信露出笑容,“大概是留不下来的。”

“会不会死?”

“不知道。”

王信摇了摇头,如实的说道:“皇帝虽然当了二十年的皇帝,至今才算亲政,可以恢复本性,如何对待你们要看皇帝的决定。”

斩草除根,杀鸡儆猴,又或者高举轻放。

谁能知道呢。

“其实我自己都不敢确定皇帝对我的看法,幸运的是我在京城还有人为我奔走,又能在皇帝跟前说上话。”王信一脸的平静。

周文看出了王信的自信。

只是不知道这份自信是针对的什么。

京城的人能保下他,还是不怕朝廷针对他?

前者的话能理解。

后者就不太能理解。

大同军实力不凡,可终归只有五万余军队,大周有百万军队,更不提大义在手,幅员辽阔,占据上风,而且王信也不是野心勃勃之辈。

以此人行事之稳的作风,以及看待事物眼光之准,种种有利条件下,此人大概是能在新君手下站稳脚跟的。

周文不再犹豫,颓废道:“我回去后会解散大军,各部回归各自的营地,没有了太原军的抵抗,相信接下来山西巡抚也不敢给给节帅惹麻烦。”

太原军聚起来才能给大同军造成威胁,分散后就没有了威胁。

重新聚集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资源。

“如果周提督无路可走,可以来大同。”王信承诺道:“周提督依然是大同的总兵。”

王信不打算开出各种丰厚的报酬。

周文是提督,重返大同还要降一级,相比较此人暗中投诚给大同带来的利益,很多人估计会无法理解,但是王信坚持如此。

周文张了张嘴,犹豫了一会,放弃了争取,默默点了点头。

张吉甫师徒为太上皇压制皇帝二十多年。

皇帝二十几年来患得患失,差点精神失常,终于熬了过来,岂能轻易放过这对师徒,以及他们的门生故旧。

周文不相信皇帝。

比起王信的信誉,他宁愿投靠王信。

王信既然敢承诺收留自己,那自己愿意赌一赌。

只是看起来,王信比自己想的有信心。

也是。

如果让他顺利吞并太原,手握两镇,而且两镇皆是天下大镇,将会是大周实力最强的节度使,只有京营才能压过一头。

“想要吞并太原镇不容易,哪怕有我的帮助。”周文提醒道。

王信点了点头。

太原镇又不是木偶,他们当然听从朝廷的号令。

周文虽然是提督,也不能改变这一点。

但是有了周文的配合,自己总算是有机会最小的代价吞并太原镇。

周文果然还是上道的。

自己没看错此人。

过了几日。

忻水河畔大营。

周文拔出长剑砍断案几的一角,怒骂道:“前番大同军偷袭宁武关,我等乃败非战之罪也,巡抚大人以此拖延粮草,岂不知徒惹外人笑话。”

帐内几名大将不敢多言。

最近军营里多了很多流言,很多人都认为提督要失势。

没有人愿意跟着这样的头,许多人开始为自己谋后路,甚至想要取而代之。

大营人心惶惶,后方粮草又屡屡拖欠。

逃亡的民兵一日多过一日。

周文愤怒道:“粮草不至,军心不稳,局势如此危急,本提台迫不得已下令明日开拔,各部返回驻地。”

姚宝善等人还以为提督是气头上的话。

等发现提督是认真的,众人连忙开始劝阻,连总兵姜恒也苦口婆心的说道:“万万不可散啊,这要是散了,咱们太原军就完了。”

“那你去找巡抚大人要来粮食,三日内送来粮食我就依你。”周文冷笑道。

姜恒愣住了。

难道提督发现了自己的小动作?

朝廷肯定会动提督,先下手为强,早日谋划,说不定自己真能取而代之,成为太原军的提督呢,心里有些发麻,硬着头皮道:“属下一定争取。”

周文没有理会。

姜恒不敢耽误,离开大帐后第一时间带着亲信骑马赶回太原城。

才离开半日,周文下令开拔的军令就发到了各部。

河畔对面的军队陆续撤走。

很多人无奈,乃至气急败坏,可惜姜恒走后,更无人可以反对周文,只能恨恨的带队撤离,事已至此,迟退不如早退,免得对面大同军趁机攻打过来。

大同军并没有过河。

等太原军离开后,才派了一部过河接受对岸的大营,抢占了有利地形。

此次作战近半个月。

虽然时日短,但是大同也承受了巨大的代价和风险,继续作战下去,需要耗费更多的物资,还有各地修通道路,特别是山区里开垦荒地。

很多人不清楚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花一二年的时间,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山区开垦荒地,开垦出大量的荒地难道还能种粮食不成?

如果能种早就种了,也轮不到今日。

蓝天白云。

塞外。

何塞带着部落一百多名精锐风尘仆仆的出发,终于来到了尔特墩所在的地方。

欧彦虎死后。

十几万人马四分五裂,自相残杀。

何塞与尔特墩等人为了避开大同军难道锋芒,一路动迁来到了大宁,打败了当地的部落,顺势站稳了脚跟,打着原来部落的旗号与大周贸易,获得修生养息的土壤。

才三五年下来,部落多了不少新生人口。

“根据商人们打探到的消息,大同和南边的太原军发生了冲突,大同军抽调了不少军力,这是咱们的机会,不能错过了。”

何塞慎重说道。

尔特墩摸了摸后脑勺,犹豫了片刻,鼓起勇气问道:“我听说你最近联络了不少部落,能出多少人马?”

“加起来不下八千。”

“有点少啊。”

尔特墩有些失望。

曾经欧彦虎活着的时候,可是带着十几万人口南迁。

如今他们各部加起来的人口也不过三五万。

其中还包括一些原来当地的部落。

大量的商人们来到大宁开拓,虽然带来了贸易,可也带来了纷争,很多人担心会引起周军的注意,给了周军重新夺回大宁的机会。

“够用。”

何塞掰着手指头告诉大同军在塞外的军情。

商人们充斥了大漠。

为大同军带去大量胡人的情报,也为胡人带来有关于大同军的情报。

两边谋利。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