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农家子,童子科举忙 第172章 多种回答,全面吊打

虽说让韩毅(庄毅)上了车,但王均本能的觉得,韩毅隐瞒了什么。

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而韩毅沉稳如山。

他旁边的少年,也十分的奇怪,不像是个读书人。

他们到底是什么来头。

不知不觉中,一行人进了德州府。

德州府早有安排,将这一车人安置在城郊的一套大宅子里。

和之前一样,当王均下车时。

所有读书人,除了庄毅和杨征,都众星捧月般围在王均周围,各种溢美之词不要钱似的砸过去。

王均接受的理所当然。

当然,这是过去。

现在,他心里有根刺,那就是韩毅(庄毅)。

庄毅对此并不感冒,但毕竟人家送了他和杨征一程,他有礼貌的拱了拱手:“多谢王师兄送我二人到此。”

王均眉眼一挑:“一句多谢就完了?”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

所有人都看向庄毅,露出‘你完了’的表情。

庄毅倒是无所谓:“不知我有什么能为王师兄效劳。”

“就一件事!”王均沉声,“今晚,我要在院里设坛辩论!”

设坛,可不是学天师做法,而是指准备辩题,开诚布公的辩。

这种做法,非常的正式。

如果拒绝的话,当然对庄毅没什么损失,顶多是有人一见面,就来句胆小鬼。

“怎么,不敢么?”王均出言激将。

庄毅一笑:“不敢。”

嘶!

四周一片倒吸气的声音。

本来还打算替韩毅求情的王煜,哆嗦的站在原地不动,不敢再开口。

这少年完全不知道王师兄的脾气。

你越是拒绝的干脆,他越要辩。

果然,听到韩毅的话,王均一挑眉:“你可以不敢,但我非要和你辩,如果,你再拒绝的话,我就派人一直盯着你。”

跟我玩深沉,看我怎么拆你的台。

这下。

庄毅是真的被逼到角落,心里苦笑不已:怎么就碰到这么个货色。

“还不敢么?”王均冷声。

“敢!”庄毅笑道,“那么就请设坛,容我换身衣服,再来相见。”

因为设坛是正式场合,穿的也要正式一些。

“同感!”王均因为如愿而笑了。

回到自己房间,庄毅换了身衣服,那是母亲给他做的。

杨征跟进来:“别输给他!”

“我不会输的。”庄毅要么不辩,既然辩论,就要教一教王均,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他和杨征走出屋子,就看到王均一身生员服站在正堂。

堂内,左右两张桌子。

其他读书人,要么穿生员服,要么穿儒衫,都显得很正式。

庄毅落座:“请出题!”

“问:为什么孔子的书叫‘春秋’,而非‘夏冬’!”王均还是老题目。

“你怎么解释?”

“我问你。”

“不,这个题目,我已经回答过,该你回答。”

王均一扬眉:“答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多在春,戎多在秋后。”

“不对!”庄毅反驳,“祭祀在四季,戎的季节多在秋末冬初。”

“你有什么更妙的回答?”

王师兄准备找破绽。

庄毅从容道:“其实,这一题从来没有标准的回答。”

“你不过是欺负在场读书人学识不如你,财富不如你,所以可以一言定胜负,一语论成败罢了!”

在场的读书人:“……”

知道就好,别说出来嘛,怪难为情。

王均脸色微变:“少说大话,直言相告。”

迎着众人的目光,庄毅继续道:“既然你问我,那么我给你十二个答案,够吗?”

哇!

听到这话,众人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庄毅不停顿,看向王均道:“一、沿用旧名。”

“《外篇·惑经》曰:夫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此回答,可有异议?”

众读书人纷纷看向王均。

迎着无数道目光,王均挣扎了良久,最后不甘地道:“无异议。”

“二、春生秋杀!”庄毅道,“春为生,善举当彰;秋为杀,恶行当贬。”

“诚如《春秋繁露·卷六·保位权》所言: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此回答,你可有异议?”

正所谓大道无垠,这么长时间的积累。

庄毅已经对先贤典籍,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自然就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开始对典籍,有了“六经注我”的自信。

“三、习惯称呼。”

庄毅继续道:“孔子之前,已有用春秋代替全年。《诗经?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四、符合圣人中庸之道。”

“夏天过于热,冬天过于冷,正是:过犹不及。”

读书人们听得津津有味,或惊艳,或激动,或恍然大悟。

原来,这道题,还可以隐含这么多层意思。

太精彩了!

更让在场读书人说不出话来的是……才情无双,持才傲物的王均,面对庄毅说的那些答案,脸色出离的愤怒。

然而,他一怒之下,只是……额,怒了一下。

最后在无数道诧异的目光中,王均咬牙切齿的道:“还有吗?”

“五、时间节点。古历法虽以夏正为岁首,但启蛰为开始,霜降为农耕结束,一年到头。”

“六、传承有序。《论语·述而篇》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哗!

全场寂静无声,唯有震惊。

真是从各个角度论证这个话题。

庄毅哂笑一声,继续道:“七,避免歧义。夏者,盛大也。冬者,终结也。史书岂能终结。春者,岁之始也;秋者,成熟也,寓意时间流传。”

“八、官职也。周礼云:春官宗伯,掌礼仪,文也;秋官司寇,掌刑法、军事,武也。文武者,天地之道也。”

八个回答,引用了大量的典籍。

这些书,在场的读书人,肯定有不少人读过,甚至倒背如流。

但没有一个敢说,自己像庄毅这般举重若轻,信手拈来。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引用典籍。

得需要多么恐怖的阅读量,才能做到这一步啊。

不仅在场读书人,连王均都迷上眼睛,认真打量韩毅。

这家伙是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