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农家武状元,你让我作诗? 第542章 全力支持

韩永福摊开双手,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手势,脸上满是自嘲与悲凉:

“三位大人试想,下官空有侍郎之名,却无侍郎之权。”

“上不能说服尚书,中要提防同僚构陷,下无法调动一兵一卒。”

“在此等情形下,纵有通天之才,又有何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韩永福这一番倒苦水,将他在工部有名无实、处处受制的窘境赤裸裸地揭露了出来。

没有资源,没有人手,没有权限,甚至还要时刻提防内部的告密与破坏。

这重重困难,如同一道道无形的枷锁,将他牢牢困住,空有报国之心与一身才华,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图纸叹息。

何高轩、唐尽忠、蒋正阳三人听完,脸上的兴奋与期待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凝重与愤怒。

唐尽忠气得一拳捶在桌子上,震得杯盘乱响:

“岂有此理!李崇义这老匹夫,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连工部这等衙门,都要被他一手遮天吗?!”

蒋正阳也眉头紧锁:“如此说来,想通过工部的正规渠道打造这些器械,几乎是不可能了?”

偏厅内的气氛,再次变得压抑起来。

刚刚看到的破敌希望,似乎又被现实的铜墙铁壁所阻挡。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主位上的何高轩,等待着他的决断。

韩永福一番痛陈利害,将他在工部有名无实、处处掣肘的困境赤裸裸地摆在面前,如同一盆冰水,浇熄了何高轩三人刚刚因图纸而燃起的兴奋火焰。

偏厅内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唐尽忠的愤怒、蒋正阳的忧虑、韩永福的无奈,交织成一片令人窒息的阴霾。

然而,何高轩毕竟是历经风雨的朝堂重臣。

短暂的沉寂之后,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将胸中的愤懑与焦躁压下,眼神重新恢复了惯有的冷静与深邃。

他轻轻敲了敲桌面,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

“诸位,稍安勿躁。”

何高轩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

“困难固然存在,但并非无解,越是此时,我等越需冷静,寻隙而进,方能成事。”

他目光首先落在韩永福身上,开始条分缕析地筹划,每一步都显得深思熟虑:

“韩大人,你方才所言困境,核心在于两点:一为保密,二为资源。”

他伸出两根手指:“那么,我们便从此两点入手,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是保密。”

何高轩语气凝重:“此事关乎北疆战局成败,绝不能让太师**提前察觉,否则必遭破坏。”

“而如今,对你而言,最大的优势,恰恰是无人关注!”

他看着韩永福,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你在工部被边缘化,早已是朝堂上的透明人。”

“太师的视线,主要集中在我等这些明面上与他相争之人身上,对于你这位久不闻声息的工部侍郎,反而会有所疏忽。”

“这,正是我们行事的最佳掩护!”

韩永福闻言,微微一怔,随即若有所思。

确实,他这些年门庭冷落,几乎被所有人遗忘,这种隐形,在此刻反而成了一种保护色。

“其次,是锻造地点与资源。”

何高轩继续分析,手指在地图上虚划:“若在京城工部打造,目标太大,绝无可能瞒过太师耳目。”

“而且,打造完成后,还需千里迢迢运往北疆,耗时费力,极易中途被截。”

他话锋一转,目光灼灼地看向韩永福:“但若我们将锻造之地,直接放在北疆,放在幽州呢?”

“放在幽州?”唐尽忠和蒋正阳都露出惊讶之色。

“不错!”

何高轩肯定道:“幽州经此大战,百业待兴,朝廷正需派遣得力官员前往督导恢复,安抚地方。”

“韩大人,你便可借此机会,向朝廷上奏,主动请缨,前往幽州,负责督导战后重建、工坊恢复等事宜!”

他嘴角勾起一抹算计的弧度:“以太师对你的不待见,他巴不得你远离京城,眼不见为净。

“此等苦差事,他定然不会阻拦,甚至可能乐见其成,顺水推舟便将你打发出去。”

“如此,你便可名正言顺地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也避开了工部内部的层层监视!”

“妙啊!”

唐尽忠忍不住抚掌低赞:“此乃金蝉脱壳之计!”

“韩大人以督导重建之名离京,实则暗中筹备器械锻造,太师定然想不到这一层!”

何高轩点点头,看向韩永福:“一旦你到了幽州,天高皇帝远,又有韩帅和吴承安的暗中支持,便可放开手脚。”

“选址、建坊、招募工匠,皆可秘密进行,太师在洛阳纵然手眼通天,也难以时刻监控千里之外的幽州具体事务。”

计划听起来完美,但韩永福脸上依旧残留着一丝顾虑,他迟疑道:

“何大人谋划周全,下官佩服。”

“只是即便到了幽州,这锻造所需的大量精铁、木料、皮革等物料,以及招募工匠所需支付的工钱、安家费用……”

“这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下官……下官实在是……”

他面露难色,囊中羞涩乃是实情。

他一个被冷落的侍郎,俸禄有限,如何支撑得起如此庞大的秘密工程?

何高轩似乎早已料到他会由此一问,他摆了摆手,神色决然:

“韩大人不必为此忧心!物料与银钱之事,由老夫来想办法!”

他挺直了脊梁,虽然年迈,此刻却有一股担当之气:

“我何家虽非豪富,但多年积蓄,变卖部分田产、古玩,凑出几万两银子,支撑前期所需,应当不成问题!”

他目光又看向唐尽忠和蒋正阳:“此外,老夫还会联络几位信得过的故交老友,他们或致仕闲居,或在外为官,家中颇有资财,且素来忠义。”

“晓以利害,请他们暗中捐献部分银两,以为国纾难,想必他们也不会推辞。”

唐尽忠立刻表态:“何大人高义!此事关乎国运,我唐尽忠虽家底不厚,也愿捐出一年俸禄,略尽绵力!”

蒋正阳也郑重道:“下官亦当如此!绝不能让前线将士因器械不足而白白牺牲!”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