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向李崇义,语气诚恳却带着反驳:“在此生死存亡之际,若王宏发、马子晋二人,依旧拘泥于常规,坐视清河、青山两县兵马因主将畏战而按兵不动。”
“则定风坡防线难以为继,蓟城外无援兵,内无斗志,覆灭只在旦夕之间!”
“他二人行此非常之事,虽手段激烈,有违常制,然其初衷,乃是为了汇聚兵力,挽救北疆危局,保住蓟城,保住韩帅!”
“此乃不得已而为之,其情可原!”
接着,他又将目光转向皇帝:“至于吴承安擅自调动居庸关马肃将军一事……”
何高轩深吸一口气,语气变得无比凝重:“陛下,请试想,当时我军在北疆总兵力,远逊于武镇南。”
“若不分出奇兵,集中优势力量,寻求决战之机,而是一味分兵把守,被动防御。”
“其结果,只能是被武镇南各个击破,最终满盘皆输!”
“吴承安行此险招,调马肃将军这支奇兵南下,参与蓟城决战,实乃在绝境中寻求一线生机之无奈之举!”
“虽导致居庸关暂时空虚,被敌所乘,然其最终结果,却是换来了蓟城大捷,重创武镇南主力,解了北疆最大之危局!”
“此乃以战术上的风险,换取战略上的巨大胜利!”
他最后总结,声音带着一种为国请命的决然:“陛下!王宏发、马子晋、吴承安、马肃四人,其行虽有违律法,然其心可鉴,其功甚伟!”
“若因守成规而斩杀此等挽救了北疆局势的功臣,岂非令前线将士寒心?令天下忠勇之士齿冷?”
何高轩上前一步,对着赵真深深一躬:“因此,老臣恳请陛下,法外施恩。”
“念在此四人于国有大功,且事出有因,情非得已,给予他们一个戴罪立功之机会!”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说出了与何高轩昨夜商议好的最终方案:
“可限令吴承安、马肃二人,统率北疆现有兵马,于两个月之内,全力夺回居庸关!”
“若逾期不克,则证明其才不堪用,届时再数罪并罚,依律严惩,亦不为迟!”
“如此,既全了朝廷法度之威严,又给了功臣改过自新、弥补过失之机,更可确保北疆防务不致因临阵换将而生变,实乃两全之策!望陛下圣裁!”
何高轩这番话,有理有据,既承认了过失,又强调了功绩和当时的特殊情势。
最终提出的“限期夺关,戴罪立功”的方案,更是给了皇帝一个看似可以兼顾法理与人情的台阶。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龙椅之上的年轻帝王。
是采纳太师铁面无私的建议,立斩功臣以正法纪?
还是听从何高轩的劝谏,给予戴罪立功的机会,以稳定北疆局势?
赵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金銮殿内,落针可闻,唯有那决定数人命运乃至北疆未来的天平,在皇帝心中微微摇摆。
何高轩一番陈词,情理兼备,提出的“戴罪立功”之策看似给皇帝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台阶,也暂时稳住了朝堂上不少中间派官员的心思。
许多人暗自点头,觉得此法确实最为稳妥。
然而,李崇义经营朝堂数十载,树大根深,岂会如此轻易罢休?
他今日发难,目标绝不仅仅是吴承安等几个前线将领。
更深层的意图,是要借此机会,彻底打击韩成练一系在北疆的势力,甚至将韩成练本人拖下水!
就在赵真面露思索,似乎倾向于何高轩的建议时。
李崇义那阴恻恻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毒蛇吐信,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何大人此言,看似公允,实则大谬!”
他并未看向何高轩,而是直接面向皇帝,语气带着一种痛心疾首的愤慨:
“陛下!何大人口口声声事急从权、情有可原,却是在混淆视听,颠倒黑白!”
“王宏发、马子晋胁迫将领,囚禁校尉,此乃公然践踏朝廷法度,挑战陛下权威!”
“若此等行径都可因‘事急’而宽宥,那日后各地官员是否皆可效仿?”
“一旦遇事,便可不遵上命,自行其是,甚至动用武力胁迫同僚?此例一开,国将不国!”
他猛地转向何高轩,目光锐利如刀:“何大人身为御史大夫,职责便是纠劾百司,肃正纲纪!”
“如今却为这等无法无天之行径张目,岂非失职?!”
这一顶失职的大帽子扣下来,不可谓不重。何高轩脸色不变,只是淡淡道:
“太师言重了,老夫只是就事论事,陈明利害。”
李崇义冷哼一声,不再与何高轩纠缠,继续他的攻击:
“再说那吴承安!擅自调动边关守将,致使战略要地失守,此罪更是滔天!”
“何大人竟轻描淡写称之为战术风险?简直是荒谬绝伦!”
“居庸关之重,关乎北疆乃至整个大乾之安危,岂是儿戏?”
“若人人都如他这般行险,视关隘防务如无物,我大乾万里边疆,岂非处处漏洞,任人宰割?”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也愈发高亢:“此等无视法纪、胆大妄为之徒,若因其侥幸取胜便不予追究,反而给予戴罪立功之机,那朝廷律法威严何在?”
“陛下天威何在?这岂不是在告诉天下人,只要你能打胜仗,便可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吗?”
李崇义的话极具煽动性,尤其迎合了那些重视秩序、忌惮武将权力过大的文官心理。
他话音刚落,礼部尚书朱文成便立刻出列声援。
朱文成面带冷色,一向以维护礼法纲常自居。
“陛下!太师所言,字字珠玑,臣深以为然!”
朱文成声音洪亮,带着一股卫道士般的固执:“《礼记》有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然此乃指敦化之道,非谓可枉法徇私!王宏发、马子晋,身为朝廷命官,知法犯法,其行径恶劣,影响极坏!”
“吴承安年少骄狂,目无纲纪,更需严惩以儆效尤!”
“若轻易放过,则礼崩乐坏,纲常不振,臣恐国本动摇啊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