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农家武状元,你让我作诗? 第435章 开始推脱

();

吴承安话音刚落,坐在左手边的常山知府周弘文立刻霍然起身。

他面色肃然,朝着京城方向拱了拱手,义正词严地说道:

“吴将军所言极是!幽州危局,关乎国本,岂容有失?”

“我辈身为朝廷命官,守土有责,更需同心戮力!既然兵部有令,赵大人又已做出表率,我常山府岂能落后于人?”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吴承安,声音斩钉截铁:

“周某在此表态,我常山府愿即刻调拨三千精锐郡兵,交由吴将军统率,开赴幽州前线!”

“粮草军械,一应保障,定当竭力供应,绝无拖延!为国效命,义不容辞!”

周弘文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一下子将支援前线的大义旗帜高高举起!

而此刻,张启明、孙文彬、李文渊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至极!

他们终于彻底明白了吴承安的算计!

这哪里是商议?

这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鸿门宴!

吴承安先是请来中立的赵吉安,让其率先表态支持,树立榜样。

接着,又搬来了与他同一阵营的周弘文,让其以更高的姿态和更多的兵员,进一步强化支持吴承安即是忠于国事的舆论压力!

这步步为营的手段,就是在给他们三人下马威,逼他们在这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做出选择!

若他们此刻再以各种理由推诿、拒绝,或者只肯拨付少量老弱残兵。

那么“不顾大局”、“罔顾国难”、“甚至可能暗通款曲”的帽子,恐怕立刻就会被周弘文,甚至是通过周弘文背后的何高轩,扣到他们头上!

这后果,他们承担不起!

李文渊气得脸色铁青,拳头在袖中紧握,他狠狠地瞪了周弘文一眼,又怒视吴承安,胸膛剧烈起伏,却一时说不出话来。

张启明和孙文彬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愤怒和一丝骑虎难下的窘迫。

吴承安这一手,着实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将他们逼到了墙角。

堂内的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

周弘文那番慷慨激昂的表态,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瞬间打破了堂内虚伪的平静。

他话音落下,那“三千精锐郡兵”的字眼还在梁间回荡,所有人的目光便齐刷刷地聚焦到了张启明、孙文彬和李文渊三人身上。

压力如山般袭来。

李文渊的脸色最先绷不住,由铁青转为涨红。

他性子最是急躁,眼见周弘文如此唱高调,分明是将他们三人架在火上烤,不由得怒火中烧。

他猛地一拍座椅扶手,霍然起身,声音因为激动而显得有些尖锐:

“周大人!好一番慷慨陈词!常山府富庶,兵精粮足,自然可以张口就是三千精锐!可我真定府情况迥异!”

他目光扫过吴承安,最后落在周弘文身上,语气激动:

“诸位可知,我真定府地处北疆要冲,直面大坤兵锋威胁!境内山匪流寇尚未肃清,边防压力巨大!”

“府库钱粮本就捉襟见肘,郡兵员额尚且不足,日夜巡防尚感吃力!”

“若再抽调精锐给吴将军,万一边境有失,或是匪患复燃,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难道要我真定府百姓赤手空拳面对敌寇吗?”

他这番话说得又快又急,看似理由充分,充满了“为民请命”的委屈,实则将地方困难无限放大。

试图以“守土有责”来对抗“支援前线”的大义。说完,他气呼呼地坐下,胸膛依旧起伏不定。

张启明见李文渊开了头,心中稍定,他轻咳一声,缓缓起身,脸上堆起无奈而愁苦的笑容,与李文渊的激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先是对吴承安和周弘文拱了拱手,叹气道:“吴将军,周大人,李知府所言,虽有些急切,但确也是实情啊。”

“下官所在的永平府,情况或许比真定稍好,但也绝非乐观。”

他扳着手指,开始细数困难,语速缓慢,显得极为诚恳:

“其一,去岁永平府遭遇旱灾,粮食歉收,府库空虚。”

“这养兵的钱粮,大半还需靠朝廷拨付,如今若要额外支援,这钱粮从何而来?”

“其二,郡兵平日维持地方治安尚可,但久疏战阵,缺乏大规模征战的经验,骤然调往幽州那等惨烈战场,恐难当大任,反而可能拖累将军麾下的百战精锐。”

“其三,永平府内河工水利年久失修,今年开春恐有涝灾,还需大量民夫郡兵以备不时之需啊。”

张启明苦着脸,最后总结道:“非是下官不愿为国出力,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依下官浅见,不若由下官等尽力筹措一批粮草军械,供将军大军所用,这兵员之事……是否可容后再议?”

“或是由兵部统筹,从更后方、更安稳的州府调拨?如此方为稳妥之策。”

他这番话,软中带硬,既诉苦,又试图将皮球踢回给兵部,可谓老辣。

孙文彬见两人都已发言,也慢悠悠地站起身。

他比张启明更显沉稳,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吴承安身上,语气平和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吴将军年轻有为,锐意进取,心系前线,下官佩服。”

“张知府、李知府所虑,也确是老成持国之言。”

“下官掌管河间府,地处交通要道,看似便利,实则责任重大,不仅要保障境内安宁,更要确保南北漕运、官道畅通无阻。”

他微微一顿,继续说道:“郡兵之设,首要在于保境安民,维护地方秩序与关键设施。”

“若轻易调离,一旦地方生乱,或漕运受阻,影响的可就不止是一州一府了,恐将波及整个北疆乃至京畿的稳定。”

“此中利害,想必吴将军与周大人也能体谅。”

孙文彬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将调兵的风险提升到了可能影响国家战略运输线的高度,他建议道:

“下官以为,支援前线,方式可以多样。”

“我河间府愿竭尽全力,为过境大军提供一切便利,保障粮道顺畅,并可资助部分军饷。”

“至于郡兵……可否允许下官回府后,详细核查兵员名册、训练情况及防务需求,再行斟酌,量力而行,抽调部分非关键岗位、且自愿前往的兵士?”

“如此,既不负朝廷期望,亦不失地方职责。”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