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农家武状元,你让我作诗? 第460章 功过相抵,下不为例!

();

赵真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盯着何高轩等人:

“今**吴承安可以杀一个罪证确凿的李文渊,若他日有人效仿,凭一己之断,甚至莫须有之罪名,擅杀地方大员,届时朝廷威严何在?天下岂非要大乱?”

“尔等只图一时痛快,可曾想过这其中的隐患与后果?”

何高轩、唐尽忠等人闻言,心中虽有不甘,但也知皇帝所虑深远,只得躬身道:

“陛下圣明,臣等思虑不周。”

赵真见双方的气焰都被自己压了下去,这才稍稍缓和了语气,但依旧带着帝王的冷峻。

他重新坐回龙椅,目光平视前方,做出了最终的裁决,声音沉稳而清晰,传遍大殿:

“李文渊,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其罪证,着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存档,公告天下,以儆效尤!”

“其家产,抄没充公,抚恤受害百姓及前线将士!”

定了李文渊的罪,他稍作停顿,说出了对吴承安的处理:“至于忠勇将军吴承安……”

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查明罪臣,揪出朝廷蛀虫,于国有功!”

“然,擅杀朝廷命官,无视法度程序,其行不可取,其过亦难辞!”

赵真的声音带着一种权衡与决断:“然,事有轻重缓急,幽州军情如火,非常之时,或有非常之举。”

“念其初犯,一心为国,且所杀确为国之巨蠹……”

他最终盖棺定论:“故,朕决定,功过相抵!既不赏其功,亦不究其过!”

“但,仅此一次,下不为例!若再有武将胆敢效仿,无论出于何等原因,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将此决议,明发谕旨,通告吴承安及北征各部,望其谨记,戴罪立功,早日平定幽州之乱!”

“功过相抵,下不为例!”

这八个字,如同最终的法槌落下,为这场激烈的朝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何高轩、唐尽忠等人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虽然未能借此机会重赏吴承安,但至少保住了他,没有受到惩罚,这已是最好的结果。

而李崇义**,虽然心有不甘,但皇帝已经明确认定李文渊死有余辜,他们也无法再纠缠,只能将这口恶气硬生生咽下,脸色铁青。

“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齐声跪拜,山呼万岁。只是这呼声之下,隐藏着多少不同的心思,就不得而知了。

赵真疲惫地挥了挥手:“退朝。”

这场因吴承安斩杀李文渊而引发的朝堂风暴,终于以这样一种看似平衡,实则暗流汹涌的方式,暂时平息。

但所有人都知道,太师李崇义与御史大夫何高轩之间的梁子,已然结得更深。

未来的朝堂,注定不会平静。

而远在北上途中的吴承安,也即将收到这份来自洛阳的、意味深长的裁决。

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激烈异常的朝会终于在一片表面山呼万岁、实则各怀心思的氛围中结束了。

沉重的宫门缓缓开启,如同泄洪的闸口,文武百官们鱼贯而出。

许多人脸上依旧残留着方才争辩时的激动或愤懑,三三两两低声议论着,步履匆匆地离开这权力的中心。

阳光已然升高,驱散了些许清晨的寒意,但照在汉白玉铺就的广场上,却反射出一种冰冷而耀眼的光芒。

官员们的身影在光洁的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幅流动的、充满隐喻的官场百态图。

何高轩与唐尽忠、蒋正阳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并未立刻离去。

他整理了一下因激烈辩论而略显褶皱的绯色官袍,脸上恢复了那种属于御史大夫的、不苟言笑却又带着几分锐利的公事公办神情。

随后,他目光如同鹰隼般锁定了前方那个在一众门生故吏簇拥下,正欲快步离开的绛紫色身影——太师李崇义。

何高轩加快脚步,几步便赶了上去,恰到好处地拦在了李崇义的身前。

“太师留步。”

何高轩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穿透力。

李崇义的脚步戛然而止。

他缓缓转过身,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阴云密布,眼神冰冷得如同数九寒天的冰窖,显然今日朝会的结果让他极度不悦。

他斜睨着何高轩,从鼻孔里发出一声极轻的冷哼,语气生硬地说道:

“何大人还有何指教?莫非方才在殿上,还未争论够吗?”

周围的官员见状,立刻识趣地放缓了脚步。

或假装整理衣冠,或驻足与旁人低声交谈,实则都竖起了耳朵,密切关注着这两位巨头在散朝后的首次正面交锋。

何高轩仿佛没有听出李崇义话中的讥讽之意。

他微微拱手,脸上露出一抹近乎程式化的、带着御史台特有监督意味的笑容,语气“诚恳”地说道:

“太师言重了,下官岂敢。只是方才陛下已然圣裁,那真定知府李文渊罪证确凿,伏法受诛。”

“如此一来,真定府知府一职,便空缺了出来。”

他刻意顿了顿,目光直视着李崇义那双深不见底、此刻却翻涌着怒意的眼睛,声音清晰地说道:

“真定府乃北疆重镇,临近幽州前线,位置至关重要,知府人选,关乎地方稳定与后勤转运,不可不慎。”

“下官身为御史大夫,负有监察百官、肃清吏治之责,故而在此,不得不提醒太师一句……”

他的语气陡然变得意味深长,甚至带着一丝毫不掩饰的告诫:

“此次举荐新任真定知府,太师可千万要秉持公心,为国选才,切莫再举荐您门下那些得意门生了。”

“否则,朝野上下,难免会有些非议,说太师您举贤为亲,有结党营私之嫌啊。”

“届时,下官这御史台,恐怕就不得不上本,细细核查一番了。”

这番话,看似是善意的提醒,实则是赤裸裸的警告和挑衅!

何高轩这是在利用李文渊倒台的机会,公然敲打李崇义,警告他不要再试图将真定府这块要地继续掌控在他的派系手中,否则御史台的弹劾奏章绝不会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