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农家武状元,你让我作诗? 第458章 岂可因一事而废?

();

李崇义越说越激动,挥舞着手中的玉笏,唾沫星子几乎要溅到何高轩脸上:

“若是人人都像他吴承安这般,仗着手中有点兵权,就可以随意抓捕、审讯,乃至处决地方大员,那这天下岂不是要乱套了?”

“今**吴承安可以杀一个李文渊,明日是不是就敢杀一个刺史?后日是不是就敢杀一个尚书?”

“长此以往,朝廷威严何在?国家法度何在?文武之分,君臣之序,还要不要了?”

他这番言论,极其刁钻狠辣!

他避开了为李文渊具体罪行辩护的泥潭,而是牢牢抓住程序正义体制根本这个大帽子,狠狠扣了下来!

他将吴承安的行为,定性为对整个朝廷官僚体系和法度的悍然挑战,试图激起所有文官,甚至是皇帝对于武人擅权的天然警惕和反感。

“太师所言,不无道理啊!”

“是啊,程序上,确实……有些欠妥。”

“此风绝不可长!”

果然,李崇义这番话立刻在文官队列中引起了一片低沉的附和之声。

许多官员,即便对李文渊并无好感,甚至乐见其倒台,但对于吴承安这种越俎代庖、以武犯禁的行为,从内心深处感到不安和抵触。

这是文官集团维护自身特权和**秩序的本能反应。

李崇义见自己的话起到了效果,心中稍定,语气更加沉痛,转向御座,躬身道:

“陛下!老臣并非要为罪官李文渊开脱!若其果真罪大恶极,自有国法严惩!”

“但国法有度,程序不可废!吴承安此举,看似快意恩仇,实则是目无朝廷,僭越权柄,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

“其危害,远比一个李文渊更大!”

“若不严加申饬,予以惩处,只怕日后各地将领纷纷效仿,我大乾王朝,纲纪崩坏,国将不国啊!望陛下明鉴!”

他这番陈述,可谓老辣至极,直接将问题的性质从“该不该杀李文渊”提升到了“要不要维护朝廷法度根本”的高度。

将自己放在了维护国家体制的道德制高点上,向皇帝和满朝文武施加巨大的压力。

金銮殿内,刚刚因何高轩等人掀起的“正义”声浪,此刻被李崇义这番“维护法统”的言论生生压了下去。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御座之上的年轻皇帝,等待着他的最终裁断。

这场朝堂之争的核心,已然从李文渊的罪行,转向了吴承安行为的合法性,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权力博弈。

李崇义那番紧扣“朝廷法度”、“程序正义”的凌厉反击,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又泼进一瓢冷水,瞬间在金銮殿内激起了更大的波澜和更尖锐的对立。

何高轩岂容他轻易扭转局面?

几乎是在李崇义话音落下的瞬间,他便踏前一步,须发皆张,毫不退让地反驳道:

“太师!你口口声声程序法度,岂不闻事急从权?”

“幽州前线,烽火连天,将士们每一刻都在流血牺牲!”

“李文渊克扣的,是救命的粮草,是杀敌的军械!此等行为,与阵前投敌何异?”

“若按部就班,行文、核查、审讯、上报,待朝廷决议下来,只怕幽州战局早已糜烂,无数将士已然枉死!”

“吴承安将军临机决断,斩此国贼,正是为了挽救危局,避免更大的损失!”

“此乃行使陛下授予的临机专断之权,何来僭越之说?”

“难道要坐视奸佞误国,才算是遵守了你口中的法度吗?”

他言辞犀利,将贻误军机的危害提升到最高,试图将吴承安的行为合理化、正义化。

兵部侍郎唐尽忠立刻声援,他身为武官,语气更为激烈:

“太师!您久居庙堂,可知军情如火?”

“战场上,瞬息万变,岂能事事都等你那套繁文缛节?李文渊之行径,已然构成事实上的资敌!”

“吴将军此举,乃是壮士断腕,刮骨疗毒!”

“若这也算坏法度,那末将敢问,任由此等蛀虫啃噬我军根基,致使前线败绩,丧师失地,那才是维护了法度吗?”

“那是亡国之度!”

蒋正阳也洪声道:“正是!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吴将军杀一罪臣而安军心、顺民意、保前线,功大于过!若因此等忠勇果决之举而受责罚,岂不让天下将士寒心?”

“日后还有谁肯为陛下、为朝廷效死力?”

何高轩三人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牢牢抓住军情紧急、危害巨大和临机专断这几个关键点,与李崇义针锋相对。

然而,太师**经营朝堂多年,岂是易与之辈?

礼部尚书朱文成当即出列,他惯会引经据典,此刻一脸痛心疾首的模样,驳斥道:

“何大人!唐大人!蒋大人!尔等之言,看似有理,实则大谬!”

“国之重器,在于秩序!法度乃立国之本,岂可因一事而废?”

“今日若以事急从权为由,纵容武将擅杀大臣,他日必有无穷后患!”

“此例一开,各地督抚、将领皆可效仿,以紧急、必要为名,行排除异己、擅权自重之实!”

“届时,君不君,臣不臣,纲常沦丧,天下大乱矣!这与李文渊之罪,孰轻孰重?!”

他直接将后果无限放大,描绘出一幅礼崩乐坏、军阀割据的恐怖图景。

兵部主事秦元化也阴恻恻地接口,他擅长攻讦,矛头直指吴承安的动机:

“下官倒有一问,那吴承安年纪轻轻,行事如此酷烈,是否另有图谋?”

“他新官上任不久,便急于立威,擅杀朝廷大员以邀买民心,扩充私兵!其心叵测!”

“焉知他不是借此机会,铲除异己,树立个人权威,为日后拥兵自重铺垫?”

“此风绝不可长!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朱大人、秦大人所言极是!”

“程序绝不能乱!”

“吴承安必须严办!”

李崇义身后,顿时站出十数名官员,纷纷出声附和,他们或从礼法,或从体制,或从动机,对何高轩等人进行围攻。

言辞激烈,气势汹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