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六十多架纱灯高高挂起。
以及灯山楼二楼前后窗户里面寓意吉祥的“五谷丰登”四个由煤油灯组成的大字摆放好。
四十八军户乡最令人留连,最叫人回味,最让人激动,最让人盼望的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算是正式拉开帷幕了。
据史料记载,元宵佳节可能始于隋唐时代。从此后,历代帝王便在正月十五下令全京城大放华灯,与民同乐,以庆升平,各州郡府县仿而校之,遂天下共欢。
前世,从儿时到“叛逃”峡口村,二十二年的时间,每逢元宵节,梁金涛必定会和亲人总是年年必游。
四十八军户乡的元宵节不单限于正月十五这一天。
为了本地的父老乡亲和四邻八方的亲戚朋友能饱览军户乡的元宵特色,正月十二便开始张灯结彩,进入节日了,直到正月十七结束,总共长达六天,可算是节日之最了。
元宵来临,家家户户在堂房、大门悬挂大红灯笼是稀松平常的事。
不寻常的是家乡有一条老街,东西走向,约一里长。
街上有三座二重楼。
东头是菩萨楼,重楼正中莲花宝座上坐东向西,端坐着观音、普贤、文殊三大菩萨,仪态祥和,慈善无比。
案下两旁肃立着护法、降魔二尊者,威武刚毅,凛然难犯。两厢十八罗汉,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愁眉紧锁,各个形态各异,神情有别。
楼内的全部雕塑、壁画简直是稀世珍品,可惜在“那场浩劫中不复存在了,若存至今日,无疑可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街的中段,便是砖木结构的钟楼灯山楼。
它是三座楼中最简单、最辉煌的一座了。
说灯山楼简单,是因关它底层为砖结构,重层为木结构,顶部为一般的勾心斗角,重楼上没有任何神像,甚至连壁画也没有,前后有窗无门,二楼用来存放华灯。
说它辉煌是因为每当元宵节夜幕降临时,重楼的前后、上下、里外都布满了灯盏。
现如今点的是油灯、蜡烛,组成不同的四字吉语,到了2020年以后逐渐换成了彩灯、霓虹灯,色彩绚丽,动静相间,如龙蛇逶迤,如彩色雕塑,名副其实的一座灯山。
重楼前后正面再挂上“天女散花”、“送子观音”两幅巨大的纱底水彩画。
在灯光的透照下,使整座楼有一种亦幻亦真的神秘色彩。
伫立楼前,仰望“灯山”,恍惚身临瑶台仙境。
这座楼历经沧桑,至今雄风不减。
老街的西头,有一座木结构的楼叫文昌楼。
梁金涛结合两世记忆,非常确定,楼内没有塑像,只挂着一幅文昌爷的画像,安置着几个排位,是谁的记不清了。
大概是文昌爷只会教人伴着灯苦读诗书,又不善于为人赐福降祥,消灾解难的缘故吧。所以,即便是在最热闹的元宵节,这儿也冷清了许多。
正月十五、十六两个晚上,一里多长的街上,从西到东悬挂着一百二十架长方体型的排灯。
每架灯上各有六幅图画,全部《封神演义》的情节,尽显华灯之上。
还有几位熟知典故的老先生,在灯光下绘声绘色地向游人讲述着画上的故事,周围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人在宁声屏气地倾听。
老先生时而高声激昂,时而悲伤叹息,人世间善恶之争,仙佛界神魔斗法,被学说的惊心动魄。
听众也情不自禁地或义愤添膺,或伤感叹惋,这种节日氛围普天之下恐怕是独一无二了。
遗憾的是这种情景,一年之中就那么几个晚上,尤其是2000年后那几位老先生先后作故,近些年来,只存在于乡人的记忆中了。
盛况最炽的这两个晚上,祖先们习惯地称为“游百病”,一直沿袭至今。
晚饭后,华灯初放,游人便渐渐出动。
约摸亥初时分,人流如潮,达到高峰,在那不长不宽的老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至少也有一二万人,白首红童,俊男丽女,扶抱携挽,说是摩肩接踵,水泄不通,一点也不夸张,而且年年如此。
灯山楼旁,白家巷口东边,外围用煤块子,中间添加少许煤碳,笼一堆或者两堆大火。
游人路经此处,便稍作停足,伸手烤一烤,还有人往火堆里扔点什么,口中一边念念有词,大约是祛病祈福一类的话,完成心愿后,又挤到别处去了。
最有趣的是在菩萨楼西侧的城隍庙门前。
每逢元宵节,总会有人在大门前左右两旁用胡基、草泥,垒上宋代大奸臣秦桧夫妇的跪像,很粗糙,泥塑中间是空的,架着炭火;七窍都通着,火烟从各窍空冒出来,那种惩罚实在是大快人心。
跪像两旁竖有对联:唉,有贤妻何必如此;呸,非老贼无以今日。
自古以来,还留下这样一个习俗:这天晚上,当游人来到秦松夫妇脆像前,不论是谁,你哪儿有病就抓一把,扔到泥像的对应部位(自然是男女有别),让秦桧夫妇去害病,去痛苦。
据说此法极为灵验。
有外地的亲戚或朋友第一次见到,便会觉得这个举动有点幼稚。
不等他话音落下,就会遭到陪同者的反驳。朴素且看上去幼稚的举动,至少反应了民众对奸佞的痛恨,蕴**强烈的爱国。
同时也形象地警示世人:善恶有报,毫厘不爽!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人在近旁选一席之地,摆上香案,供奉上“精忠报国”岳武穆画像。
人们在惩治秦桧夫妇之后,转而缅怀这位蒙受千古奇冤的忠臣良将,先焚香,再上点随心布施,然后求得一缕红布条索索子,系在脖子上以保吉祥。
元宵节期间,四十八军户乡的文艺演出也特别热闹,场面最大。
观众最多的是位于老街东头堡子山下的戏台了,人们从西游览到东,登上堡子山。
夜空之下,即便在十几里外也清晰可见,此时,山上山下,灯山灯海,人山人海。
也在亥初之时,山上燃放炮仗,声震云霄,激人奋进。
正月十五、十六晚上来到剧场的不下万人,这在乡村僻壤可以说是奇观了。
因为大家伙都知道年罢十五了,就会农动春忙,所以人们都十分珍惜这宝贵的“春宵”时刻,再忙也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