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朕认错了把电交出来 第208章 手段

但是李恪却并不喜欢这样的手段。

说白了,这就是拿朝廷信誉当赌注。

一旦这种手法玩的多了,信誉没了,那离王朝毁灭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了。

现在的辽东,能种田的地方并不多。

如果搬来太多人,承诺兑现不了,就亏大了。

万一发现自己被忽悠的百姓起来反抗,结果也不是闹着玩的。

不过,要想吸引人去辽东,杜荷这招确实挺管用。

如今的辽东,真正是汉人的,总共加起来,恐怕也不过几十万。

对比俘虏、小杂胡,李恪都觉得有些坐立不安。

谁知道这么多各类人口,会被大唐消化到什么时候?

而想要让整个辽东一带彻底安定下来,移民大唐百姓就必不可少。

只有用庞大的人口数量,消化在当地的胡人,让他们因为自己是大唐百姓而骄傲,那里才能成为真正的国土。

等到了那个时候,在当地设立郡县,撤销都护府的编制,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如今大唐没有那么多人口可供移民。

地痞无赖们,大都已经跑去松漠淘金,这些人就是真的淘到金,也不见得会定居在那。

有极大的概率是,淘到金后,换上一笔钱,回家乡当富家翁。

大唐的人口本来就不多。

河北道那边,原本被世家大族藏起来的隐户。

已经被李恪解放了一批,送到饶乐去了。

关中灾民大部分都被少府吸收了。

有了少府这条路子,灾民基本上没选择去辽东的。

河南道的灾民则是被李恪组织起来。

用做工代替救济,修黄河大堤。

这部分人口也不太可能再去辽东。

那些大秃驴们,李恪也早早让他们去了江南……

可以说,大唐内部的人口潜力,李恪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

接下来这几年,李恪都没法再进行大规模的移民。

就算把关陇士族的土地和人口都清查一遍。

也释放不了多少人。

那时候,大唐在籍的人口估计也就三千多万。

这样一来,又能往辽东移民多少呢?

所以,现在看起来,杜荷的这个办法倒是挺有效的,让百姓自发去辽东,这样也能减轻中原人口压力。

只是,这件事就算要做,也不能让朝廷出面,不能搞官方宣传。

李恪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

好像散布谣言是最有效的手段了。

之前的淘金,不也是这么干的?

打定了主意,李恪就喊来一个亲兵,吩咐了几句。

没过多久,谣言就传开了。

甚至还有一些宣传画在私下流传。

不过,就算知道了,关中人也并没有特别激动。

他们心里的傲气还是有的。

再说,虽然这两年关中气候不好,收成不行。

但他们也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何况还有朝廷撑着呢。

何必跑到辽东去?

他们又不是真的走投无路了,非得跑到万里之外。

所以这件事,对关中百姓来说,也就是多了一个聊天的话题。

但时间一长,这些传言和夸张的图画流传到关外后,情况就有点不同了。

以前延津金矿的消息就像一阵风一样,吸引了不少盗匪。

但普通人很少有跟着去的。

黄金虽然**,也要想想自己也没那个能力守住淘出来的金矿。

想来想去,还是留在本地靠谱,至少不会被饿死。

但现在,从关中传来的消息让那些关外失地农民坐不住了。

他们辛苦一年赚不到什么钱。

现在听说饶乐那边有机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还有别的出路。

朝廷招募移民的消息已经宣传一年了。

政策写得清清楚楚,去饶乐的人要和屯垦兵团一起干三到五年。

朝廷提供农具,要求就是加入兵团后,得为朝廷免费干上几年。

种出来的粮食除了自己用的,剩下的都要交给朝廷。

三五年后,再分土地,一家能分到一到三百亩。

这个政策也能理解,毕竟朝廷给了东西,不能让朝廷亏本嘛。

但去年去了饶乐的人没消息回来。

村长和族长们都说那边冷,可能很多人冻死了。

所以大家一直没动静。

但现在一看,原来去了那边的人都不想回来了。

条件太好,谁想泄露这个秘密?

最好是自己偷偷占了便宜,等兵团解散后,再占些好地,当地主不是挺好?

尤其是那些光脚的,去年可能还能过得去,今年却不行了,钱都被地主赚走了。

他们成了负债累累的贫民,无路可走,不去饶乐搏一搏,还能怎样?

总不能在本地等死吧。

他们不想再过这种苦日子了,年轻人都有闯一闯的心。

看到宣传画,肯定心里痒痒的。

于是,他们把自己的梦想都寄托在那片未知的土地上。

心中坚信,那里就是一方沃土,只要去了饶乐,至少能混个温饱,肯定比在家乡好。

因为对于生活陷入绝境中的百姓来说,不管一件事有多么荒谬,只要能给他们带来希望,就愿意相信是真的。

更何况,如今李恪的政策是。

但凡愿意报名屯垦的人,朝廷都会统一安排他们在路途上的食宿。

也就是说,这些人压根不用担心自己的路费问题。

当这问题被李恪直接解决后,百姓们对于未知地方的恐慌,也就消散了大半。

对于仍在犹豫中的百姓们,唯一问题就是债务。

要知道,他们的身上都是欠着地主家的债务的。

要是直接跑路,恐怕地主们都不会放人的。

没让他们等太久,朝廷下达了命令,将最开始在河北道推行的那一套政策,正式颁告天下。

所有高利贷,朝廷一律不承认。

而且严禁民间组织高利贷发放。

跟着这道政策一同奔赴全国各地的,是府兵。

在士兵的威慑下,本来还想要抗拒的地主们,终于服软,哭丧着脸将利滚利的高利贷全部作废。

这样的政策,彻底掐掉了百姓们的最后一丝担忧。

无数来自大江南北的失地百姓们,纷纷踊跃报名,前往饶乐都督府。

当然,到了饶乐会不会被分配到更北方的松漠,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