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朕认错了把电交出来 第99章 势要摆平隐患

缓缓开口,说出了他心中的真实想法。

“在我看来,吐谷浑得平定,西域得开拓,草原也得扫荡,还有那吐蕃,全部得时刻警惕着!

我希望能在死前,看到一个强横无比的大唐。

那时候大唐的疆域,绝非现在所能比拟!

若不如此,如何能与汉朝相提并论?”

李恪这话一出,下面的群臣瞬间被震得目瞪口呆。

乖乖,李恪野心可真够大的呀,一下子就说了四个方向的敌人!

要是他真的有心在他的有生之年扫平四方,那国内得动用多少民力?

这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壮举!

一些大臣心中暗自嘀咕,李恪,不会又是一个隋炀帝再现吧?

要知道,他可是杨广的外孙!

然而,李恪却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宏图大业,绝非朝夕之功,诸位放心,我会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绝不急功近利,犯下愚蠢错事!”

“至于国内,我心中已有大计。江南要开发成一片沃土,让大运河的效用发挥到极致!但这一切,都需要诸位的鼎力相助,需要我们共同花费时间去拼搏。

我愿与诸君共勉,共创辉煌!”

这话一出,就连魏征都哑口无言。

如此聪明能干,又野心勃勃的君主,对大唐而言,究竟是福是祸?让人难以捉摸!

退朝后,李恪还要继续忙碌堆积如山的事务,可谓片刻不得闲!

若只想做摆设,当然可以将琐事全部抛给臣子。

但李恪,不是甘于平庸之辈?

他志在成为始皇帝那样的制度开创者!

在他心中,开疆扩土不过是次要,真正的目标是建立起一个千年难变的稳固制度!

若真能有这样一个制度流传于世,即便李恪身死,都没有半分遗憾?

翻开奏折,是李绩踏平吐谷浑贼寇的事。

东北已回归平静。

李绩、云图、苏定方等人,率领铁军追击残敌,清扫营州的杂胡。

局势看起来一片光明。

然而,李恪却看出,平静之下的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别的不说,单说人口一事,东北唐人血脉并没有成为主流。

那边土地上,既有李二为彰显仁德而安置的突厥降兵,也有随吐谷浑狼狈为奸、骚扰大唐的杂胡。

更有那些心怀大唐、向往文明的胡人。

那些势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掀起新一轮的风暴。

这对大唐来说,无疑是不定时炸弹。

想要将杂胡彻底纳入大唐的怀抱,成为大唐的子民,得下一番苦功夫。

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验的是策略与决心,智慧与勇气。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让这片土地沐浴在大唐的辉煌之下。

李恪想了想,绝对扶持东北各州突厥降兵,玩一出以夷制夷。

这招虽省力,却也暗藏隐患,稍有不慎,便是养虎为患。

但李恪胸有成竹,自信满满!

誓要在有生之年,将隐患一一摆平,绝不留给后世子孙麻烦。

他心中早有计划,要像对付曼族那样,对东北来个彻底改造。

上层贵族?该清洗的清洗,绝不手软!

底层百姓?集村并寨,传授汉学,让他们感受大唐的智慧。

在他眼中,大唐与周边的胡人关系,绝不是简单的**、政权矛盾所能概括。

阶级矛盾,是那把隐藏在暗处的利刃。

胡人各族看似一个整体,实则内部早已四分五裂。

上层与底层之间的鸿沟,比大唐还要深。

对底层的剥削与压迫,更是令人发指。

大唐虽对胡人实行怀柔政策,时不时赏赐些财物,但这些赏赐大多落入首领之手,底层百姓连汤都喝不上一口。

于是,首领便趁机煽风点火,说大唐如何苛刻对待他们。

底层胡人一听,信了,纷纷跟着起哄。

这些首领,一边从大唐捞好处,一边又鼓动底层闹事,煽动他们的怨气,时叛时降,玩得不亦乐乎。

在古人眼中,这或许还能接受。

但在李恪这里,全是逆臣贼子,必须清洗!

至于李恪打下的曼族,已然焕然一新!

经过整编改组,曼族的军队全然直属李恪麾下,胡人首领无法插手其中。

他李恪发放的粮饷,给每一位士兵的都很到位。

各个对李恪心悦诚服,作战时士气如虹,与大唐召来的胡人雇佣兵是云泥之别!

李恪心中豪情万丈,暗道:“是时候将大唐的制度,播撒到周边的蛮夷之地,让他们尝尝上国光芒的照耀!”

然而,说归说,其中的艰难险阻,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解决的?

人力物力,全是巨大挑战。

如果不是杨广留下的部分人马和钱财,李恪又怎么可能将凉城打造成世外桃源,给了他翻盘的机会?

不过,李恪心中自有计较,他的首要目标,是扩张大唐的军事霸权,也要为即将到来的婴儿潮,做好万全准备!

李二这群人压根不知道婴儿潮的恐怖。

但李恪作为穿越者,心知肚明。

每当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总免不了休养生息,孩子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果**不主动安置,孩子多了,自耕农养不起,再遇上天灾人祸,百姓只能溺婴。

李恪不想看到这一幕发生,他要让大唐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与希望!

自隋末乱世到现在,已近二十年。

首批乱世婴儿已长大**,而更多的,是半大小子,正是最会吃的时候。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根本过不下去。

李恪叹息,琐事如麻,缠绕心头,连处理政务的效率都大打折扣。

他郁闷到不行,索性丢下奏折,走出御书房。

就在这时,内侍匆匆而来。

“殿下,孙思邈孙神医来了,正为皇后诊病。”

李恪闻言,微微皱眉,想了想,决定去看看。

主要是他有一件事想和孙神医商量,就是医学教育的事情。

大唐医学如果能发展起来,是为民造福。

刚踏入囚禁李二的宫殿,就听见孙思邈和李二讨论皇后的病情。

“娘**病,若是早些请大夫……然而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