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朕认错了把电交出来 第76章 答应封你为太子

李恪:“我还想让你留在这呢,这里悠闲自在,散散步、钓钓鱼挺好的。”

“别人已经找到你的尸体了,何必急着回去自找麻烦?”

李二闻言,愤怒地瞪着李恪。

李恪见李二即将按捺不住,正要离去,才开口补充道:“我固然愿意助你一臂之力,但你如何确保安州的将领会效忠于你,而非倒戈李承乾?”

“不妨这样,我陪你一同领军,护送你返抵京城,你觉得如何?”

李二不傻,一下就察觉到李恪的心思。

李恪显然是企图借此机会,重返京城,甚至可能怀着成为太子的野心。

李二反复权衡。

李承乾已公然背叛,而其他儿子又难以与李恪抗衡。

不如顺水推舟,满足李恪的愿望,让他暂代太子,也好将他留在京城监视。

毕竟李二正当盛年,现有子嗣虽难以抗衡李恪,但他还可再生,总会有胜过李恪的。

到时再将李恪废除,还不是轻轻松松。

于是……

李二表面装作犹豫不决,良久才咬牙开口。

“好,朕答应了,你带军跟朕一同返回京城,朕封你为太子!”

李恪听后,表情显得不满,李二皱眉追问。

“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朕已经答应把太子位置给你了!”

李恪挥了挥手,道:“我只是有个小心愿,辱杀案以来,你冤枉我到现在,从未道歉,是不是该道歉了?”

李二一时语塞,没想到李恪的要求如此简单,但这个看似简单的请求,李二却不想答应。

他不愿意向李恪道歉,如果这么做,意味着要承认自己之前的错误。

即便李二对李恪有所误会,但私下蓄养私人军队,这罪名总归是难以洗脱的。

与前隋势力勾结,一系列行径,哪项不是李恪的罪状?

如今李恪要求他道歉,岂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过错都将一笔勾销?

然而,识时务者为俊杰,李二尽管内心千般不愿,也不得不暂时屈服,向李恪道歉。

“恪儿,这……朕确实被骗了,不应该冤枉你,朕向你道歉。”

李恪心里那叫一个爽。

听到李二软化,确实不易。

即便是李恪将李二软禁的那些日子,李二也没有低头。

若非此次李承乾间接助力,恐怕李二到死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李恪高兴的眯起了眼睛,嘴巴却连声推辞。

“哎呀,哎呀,这如何使得,陛下乃大唐之主,此举实在有失身份啊!”

闻言,李二老脸一抽,终究忍不住,带着几分怨恨道。

“够了,你究竟还想怎样!”

李恪不再捉弄李二,正色道:“明天,我会发布命令,带领三万军队与你一同前往安州。陈师节、侯君集等人也将同行。但房玄龄必须暂时留在这里,帮我稳定局势。”

李恪要求房玄龄留下,是出于无奈。

因为轩辕国人才奇缺,即使有陈柏等人支撑大局,仍显不足。

尤其是李恪派王子虎去扫荡草原后,治理的区域扩大,增加了许多土地和百姓。

现有官员,已忙得不可开交,但仍不够用。

很难想象大唐这个庞大的封建帝国,管理起来得多么困难。

李二听到李恪的承诺,暂时放下不快。

“朝中能稳定大局的人才本就稀少,如果房玄龄留在轩辕国,中枢将难以有效运转。”

李二并没有说谎,大唐中枢原本有不少称职的官员。

但李承乾的反叛,使长孙无忌成了作废官员。

原本李二还有陈柏可以用,但他现在和李恪成了一丘之貉。

仔细想想,能在李二返回京城后,帮助稳定因李承乾阴谋作乱而动荡的朝局的,大概只剩下房玄龄。

李恪不爽的撇了撇嘴,低声抱怨:“真是小气。”

抱怨归抱怨,他也意识到大唐中枢可能面临的动荡,于是不再坚持挽留房玄龄。

李二离开后,李恪立刻命人喊来智囊团,告诉他们自己与李二之间的协议。

陈柏很高兴,他很孝顺,为了协助李恪不得不前往轩辕国。

能公开返回大唐,见到母亲,对他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事。

李二已经同意让李恪成为太子,这对陈柏来说更加好了。

虽然李恪现在自称为皇帝,建立轩辕国,但有一说一,一个小国的君主怎能与大唐的太子相提并论?

齐春却皱了皱眉,没有立即说什么。

等李恪交代完事务,陈柏和于哨等人离开后,他才开口。

“陛下肯定不会满足于仅仅回到京城当太子吧?”

李恪放声大笑:“最了解我的,果然是你!”

李恪自然不满足于仅仅回到京城当太子。

李承乾试图刺杀李二的事,让他看到了机会。

无论李二是否愿意,他的威望都会严重受损。

毕竟,被自己的儿子背叛,甚至伪造尸体的事情必然会沸沸扬扬。

即使百官表面上不议论,心中也难免会嘲笑李二。

百姓对这样的大新闻,更是喜欢嗑瓜子,不知道一讹传讹会演变为什么版本。

到时候,李恪为完全可以仿效李二当年的玄武门之变,迫使李二成为太上皇。

这次他带着三万大军进入京城,即便是李二防范再严,朝臣们面对最先进的武器,必定会重新评估,究竟是支持李二复位,还是支持李恪登基。

晚饭时,李恪向杨淑妃她们提起回京城的事。

杨淑妃满脸惊讶。

“恪儿,你为什么又想回京城了?”

杨淑妃认为自己很了解李恪,他如今在外称帝,即便他回去成为太子,其他皇子也会抓住这一污点不放。

回去当太子,等于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交到李二手中。

这不符合李恪的性格。

杨淑妃不在乎大唐会不会陷入混乱,她只认为李恪这样做风险巨大。

即便她对李二有感情,也不愿意用儿子的生命来赌。

李恪自然不会透露心底的真实想法,笑道:“我们独立建国,固然是件好事,但毕竟难以与储君之位相提并论。加上李二向我示好,诚意十足,我自当助他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