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京城内外一片繁忙景象。自从平北王寒刈被册封为摄政王,协助皇帝处理朝政以来,整个大启王朝都焕发出新的生机。皇宫内,红叶飘落,点缀着广场上的石板路,更添几分庄严肃穆。
寒刈身着墨蓝色朝服,腰间束玉带,头戴摄政王专用的九曲冠,大步走向议政殿。侍从们恭敬地低头行礼,眼中既有敬畏,也有钦佩。短短三个月,这位年轻的王爷已经用自己的智慧和手段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王爷,今日早朝即将开始,吏部、户部、工部三位大人已在殿外等候。"赵明小声禀报道。
寒刈微微点头,脚步不停:"可有父皇的消息?"
"太医院刚传来消息,皇上今日龙体略有好转,已能进食些许流食。"
"那就好。"寒刈眉头稍稍舒展,"派人再送一些方安城特制的人参灵芝膏进宫,记得告诉太医,按照我上次说的法子调配。"
进入议政殿,六部尚书、九卿以及各位重臣已分列两侧而立。寒刈走上高位,目光扫过众人,心中不动声色地盘算着谁是自己的支持者,谁又站在对立面。
"诸位请坐。"他平静地说道,声音不大,却充满威严,"今日议事的重点有三:一是北襄边境的异常情况,二是税制改革的进展,三是新式学堂的推广。先请兵部韩尚书汇报边境情况。"
韩尚书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回禀王爷,北襄边境确实有异常。据哨探回报,边境山谷中出现了奇怪的蓝光,当地居民称有"天外来客"降临。更为诡异的是,有人看到一种会飞的铁鸟在天空中盘旋。我军已派出精锐探查,但还未得到确切消息。"
寒刈眉头紧锁。他想起了鲁修远的警告——"穿越者将至"。看来,时空波动已经开始,可能有更多来自未来的人或物抵达了这个时代。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加强边境巡查,重点关注北襄腹地的玄冰峰区域。若发现异常,即刻上报。同时,派能工巧匠随行,若有奇物出现,设法获取样品。"寒刈沉声命令。
"遵命!"韩尚书恭敬地应道。
接下来,户部尚书徐宏上前汇报税制改革的进展:"按照王爷的指示,我们已在三个州试行新税制,按财产多寡分级征税,不再单纯按人头征收。初步效果良好,财政收入增加两成,而贫苦百姓的负担反而减轻了。"
"很好。"寒刈满意地点头,"扩大试点范围,再增加五个州。同时,给配合改革的官员记功,以资鼓励。"
徐宏欣然领命,而后退回原位。寒刈注意到,站在远处的几位老臣神色不豫,显然对这一改革颇有微词。自他推行新政以来,朝中已明显分化为两派:一派支持改革,以新任右相陈峻临为首;另一派则坚守旧制,以礼部张尚书和太常寺卿赵大人为代表。
接下来的讨论中,关于新式学堂的推广引发了激烈辩论。寒刈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类似方安城技艺学堂的教育机构,教授算学、文字、机械、冶金等实用知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史子集。
"此举有违祖制!我大启自建国以来,教育一向以四书五经为本,培养忠孝之士。若改弦更张,恐怕人心不古,礼崩乐坏!"张尚书激动地反对道。
陈峻临立即反驳:"张大人此言差矣。王爷推行新学,并非废弃旧学,而是相辅相成。况且,方安城的成功已经证明,新知识可以大大提升国力,增进民生。岂非利国利民之举?"
争论持续了近一个时辰,寒刈最终做出决定:"新式学堂确有必要,但也要尊重传统。折中之策是,在京城、方安城、益州等重要城市先行试点,学制分为两部分:基础课程仍教授经史子集,高级课程则增加实用技艺。如此,既保留传统根基,又不妨碍新知推广。"
这一妥协方案让大多数人勉强接受,会议得以继续。然而,寒刈心中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要在这个根深蒂固的古老王朝推行改革,阻力远比他想象的更大。
离开议政殿,寒刈径直前往皇帝寝宫探望。自从皇帝病情加重,朝中大权落入他手中后,他几乎每日都会亲自看望父皇,既是尽孝,也是向朝臣们表明自己并无篡权之意。
寝宫内,皇帝靠在榻上,脸色苍白,但目光依然清明。他见寒刈进来,微微点头示意。寒灵犀正在一旁伺候,为父皇捶腿。自从寒刈成为摄政王,寒灵犀也被封为宁心公主,协助处理宫务,俨然成了宫中新的权力中心。
"父皇,儿臣来看您了。"寒刈行礼道,"听闻您今日气色好些了?"
皇帝虚弱地笑了笑:"是好多了。多亏你送的那些补药,老头子我这把老骨头竟然又硬朗起来。不过,太子之事,还是让我心中不安。"
寒刈神色一凝。太子谋反事发后,被囚禁在冷宫,一直不得见皇帝。虽然证据确凿,但毕竟是嫡子,皇帝心中难免有不舍之情。
"父皇,太子罪证确凿,若不严惩,如何向朝臣和天下交代?"寒刈劝道,"更何况,他勾结外敌,毒害父皇,此等大逆不道之行,实在罪无可恕。"
皇帝长叹一声:"我知道,我都知道。只是,他毕竟是我的骨肉,想到他囚在冷宫,老夫心中不免难过。"
寒灵犀见状,轻声劝慰:"父皇,太子虽被囚禁,但吃穿用度尚且周全,并未受苦。待父皇身体痊愈,再做定夺不迟。"
皇帝点点头,转而问道:"朝中事务可还顺利?那些老家伙们没给你添麻烦吧?"
寒刈笑道:"儿臣应付得来。改革之事本就不易,遇到些阻力实属正常。只要父皇信任儿臣,假以时日,必能成事。"
"朕信你,一直都信。"皇帝拍拍寒刈的手,"只是你要记住,变革须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我大启绵延数百年,根基深厚,若急于求成,反会适得其反。"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寒刈恭敬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