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考官的秘密
虽然杨云才十九岁,但已经经历过,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的风浪,不至于为几句点评之语,跟梁庭霖于慎言闹僵。
梁庭霖看看于慎言,苦笑着对杨云说:
“杨兄,不是我不想点评,而是你这篇文章写得太好,我实在不知从何下手。”
旁边的于慎言赞同地点点头,无奈地叹一口气说:
“昔年曾有《吕氏春秋》,更易一字,可赠千金,我现下看杨兄的文章,已有几分面对《吕氏春秋》的无能为力。”
两人不是谦辞,而是真心觉得杨云的文章写得好,让他们挑不出毛病。
听到两人的称赞,杨云没有假客气,而是平淡地说:
“若是二位真没有意见,那咱们看剩下的几道题目吧。”
或许是觉得不说几句有点对不起杨云,梁庭霖沉默片刻之后说:
“非要挑毛病的话,杨兄这笔字……可以回去多练练。虽然科举取士主要是看文章,但字迹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环。”
于慎言苦笑着摇摇头,说杨云字不好,其实有点硬挑毛病的意思。
毕竟科举是为朝廷选拔治理天下的人才,字写得好一点差一点,无关紧要。
梁庭霖也知道他有点过,连忙道歉几句,把题纸还给杨云。
没想到杨云轻轻点头,认真地看着梁庭霖说:
“梁兄的话我记住了,日后一定好好练字。”
刚才杨云看过其他四人的文章,他的字确实没有别人写得好。
梁庭霖等人是从小就开始读书练字,在书法上已经有十几年的造诣。
杨云虽然小时候也念书,但正经练字还是从去年开始的,肯定比不过他们四个。
品鉴完杨云的文章后,几人又开始看剩下的题目。
等到五人把所有题目全都看完后,窗外已经是繁星点点。
梁庭霖才惊讶地发现,光顾着看题目,竟忘了吃饭,连忙让小二上一桌子饭菜,几人吃个痛快。
吃完饭后,众人又说些文章之道的技巧,一直到夜深才各自散去。
在杨云准备离开的时候,梁庭霖冲着他使个眼色,杨云心中一动,坐着没动。
等到其余三人都离开后,梁庭霖小心翼翼地探头出去看看,确定没人后,把包厢门关上。
看着梁庭霖神神秘秘的样子,杨云一头雾水地问:“梁兄,有什么话你光明正大地说即可,这是干什么?”
梁庭霖拿起茶盏轻轻抿一口,才冲着杨云说:
“杨兄,你可知除写好文章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能增加你通过府试的概率吗?”
杨云立刻振作精神,目光炯炯地看着梁庭霖。
怪不得他刚才要把门关好才敢开口,这种事关功名的秘密,自然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片刻后,杨云心中闪过不少念头,最终侧目对梁庭霖说:
“梁兄,这些办法我知道不少,但都是明犯大盛律法的。”
不管是贿赂考官,还是私藏夹带,又或者购买考题,全都是重罪。
杨云本来能凭他的才学考上,当然不想担这个风险。
看着杨云义正词严的样子,梁庭霖摆摆手说:“明犯大盛律法的事,我自然不会干,我说的这个办法也不会犯法。”
听到还有这么好的办法,杨云来兴趣,兴致勃勃地问道:“不知道梁兄说的这个办法,到底是什么?”
梁庭霖起身坐到杨云身边,小声地凑到他耳边说:
“杨兄也是读书人,应该知道,每个人喜欢的文章,风格都有所不同。”
这一点杨云早知道,比如周仲喜欢读些狂放不羁的诗词,卢毅则喜欢朴实无华的文章,他喜欢那些大气磅礴,朗朗上口的骈文。
只是他有些不理解,文章风格跟通过府试有什么关系。
看着杨云还没有听懂他的意思,梁庭霖的声音压得更低,
“据我所知,平源府的知府杜培田杜大人,最爱辞藻华美的文章。”
“此次府试是由杜大人阅卷,录取,这下你明白吧?”
杨云恍然大悟,杜知府喜欢辞藻华美的文章,那么在府试的时候,文章要写得华丽一些,这样杜知府看到之后欣喜,录取的概率自然大大增加!
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确实不犯大盛律法,没有任何人规定,不许录取华美文章!
见到杨云明白,梁庭霖长舒一口气说:
“我知道以杨兄的文采,就算不用这些花招,一样能通过府试,但多一分把握总是好的。”
自古以来,有才华却中不了举的人比比皆是,杨云说不定也会这样。
听到梁庭霖的话,杨云起身,郑重地冲他鞠一躬,认真地说:“多谢梁兄提点之恩。”
这个秘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对杨云来说,却实实在在地有用。
梁庭霖连忙起身回礼,若不是杨云用心给他改文章,梁庭霖也不会把这个秘密告诉他。
两人又说些杜知府平日喜欢读的书,才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杨云找好些辞藻华美的文章,好好地读几遍。
当夜,杨云早早休息,准备迎接明天的府试。
府试当天,杨云早早起来,带上母亲给他准备好的篮子,坐着王把式的车赶往府衙。
整个平源府的街上,到处都是马车,全都是一早起来赶考的学子。
幸好杨云前几天带王把式熟悉过路,每次见到前面堵得严严实实,王把式绕道而行,总算提前半个时辰赶到府衙门口。
府衙外面已经黑压压地站满人,姜梅让王把式找地方停车,她跟杨云等着开考。
天边晨光破晓,府衙大门终于打开,一大堆兵丁站在大门口,目光凶狠地看着学子们。
姜梅看到这么大的阵仗,小声安慰杨云,
“云儿,进去之后好好做题。咱们行得正坐得直,用不着害怕。”
杨云点头,听到一声炮响,嘈杂的学子们立刻安静下来,一个小吏站在府衙门口高声喊道:“众学子,五十人一排,逐个进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