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与天仙一起生活的日子 第249章 保底拿奖

毫无疑问,《茜茜的狗》首映很成功,电影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胡小北在首映后接受众多记者采访,回应这部影片的主题,以及拍摄时的幕后故事。

这部影片在柏林电影节期间将安排5场公开放映,包括一场面向专业影评人的特别场。

由于首映十分成功,已经有不少片商前来洽谈购买版权的问题。

给出的价钱虽然还不错,可远远达不到他的要求。

既然已经进入主竞赛单元,且深受观众们的喜爱,那为什么不再等一等呢?

如果在柏林电影节上拿了个奖,电影也能卖出个好价钱来。

毕竟成本不高,这么点时间,他还等得起,也亏得起。

由于《茜茜的狗》的惊人表现,胡小北受邀参加了“导演论坛”,与迈克尔·温特伯顿等一众国际导演交流起了创作理念。

安小茜也参与了“女性演员圆桌会议”,与其她演员一起探讨女性角色的银幕呈现。

此外,胡小北通过电影节官方安排,与评委会**夏洛特·兰普林等评审团成员进行了非正式会面,介绍影片创作的背景。

其实,他有考虑过以多种运作的方式,来提升电影的获奖概率。

比如:通过对谈活动,向国际同行阐释华夏家庭伦理的深层逻辑,减少文化隔阂。

安排安小茜与评审团成员(女演员夏洛特·兰普林)进行一对一午餐会,传递电影角色创作的细节。

向评审团提交影片的学术分析报告,强调其“打破东西方宠物叙事框架”的创新价值等等。

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放弃了这些想法。

(PS:柏林电影节没有明确禁止评审团成员和主竞赛单元的导演、演员一起吃饭交流。但是为了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和独立性,评审团成员员一般会谨慎行事,避免与参赛人员有过多私下接触。这样可以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确保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在他看来,这些都不过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虽然确实很有用,可如果被媒体报道出来,反而容易落人口实。

他和安小茜的第一个国际奖项,绝不能通过这类手段获得。(PS:奥斯卡除外)

如此一来,在确保电影质量过硬的条件下,只能以堂皇大势压之了。

胡小北早已委托了专业电影节公关公司The Film Agency,他们为这部电影制定了一系列的媒体曝光计划,足以覆盖欧洲主流影评人。

为此,他付出了八百万软妹币的宣传费用。

不仅有各类媒体会争相报道,展会现场还有空运来的——各种《茜茜的狗》电影宣传纪念品赠送。

这是合情合理,且完全符合电影版权运营手法的,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来。

只不过,一般来参加电影节的电影,普遍偏艺术化,绝大多数导演能拿到投资拍电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想让投资商再投钱去帮导演运营奖项,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

《茜茜的狗》这部电影不一样,胡小北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投入到电影的宣传造势中去。

这么做的效果也很明显,有计划的宣传,加上电影质量极高,《茜茜的狗》知名度一路飙升。

首映过去才不过三天,片商的收购价就涨了一两倍,版权的总收购价格已经达到了385万刀乐。

且随着电影口碑的发酵,以及媒体舆论的加持,这个价格还远不是它的极限。

以胡小北之见,《茜茜的狗》获得了三项提名,至少会得到其中一个奖项。

之所以这么确定,是出于华夏国际影响力的日渐提升,以及华夏电影以往在柏林电影节的表现,综合分析而来。

从1988年张一谋的《红高粱》获得第38届最佳影片金熊奖开始,到2005年顾常卫的《孔雀》获得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PS:《红高粱》是首部“金熊奖”华语电影,首部华语片获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

华夏电影在柏林电影节就开始了漫长的拓展之路,陆陆续续获得了二十次以上的各类奖项。

平均下来,每年最少都要获得1个柏林电影节奖项。

尤其是在九十年代,柏林电影节基本每年都有华人评委参与。

倒是2000年往后,相对显得势弱了一些。

原时空里,港岛电影《伊莎贝拉》获得了金熊和音乐两项提名,最终拿下了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

很巧的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也是一条狗。

而这部电影的质量和《茜茜的狗》差的太多了,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

因为《茜茜的狗》的横空出现,这部电影连两项提名都没有再获得,甚至都没能来柏林参加展映。

也就是说,现在有资格竞争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各类奖项的华夏电影,就只剩下《茜茜的狗》而已。

再来看原时空里,2006年柏林电影节的获奖信息。

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金熊奖:《格巴维察》,导演亚斯米拉·兹巴尼奇,制片地区为奥地利、波黑、德国、克罗地亚。

评审团大奖银熊奖:《肥皂》,导演佩妮莱·菲舍尔,丹麦/瑞典;《越位》,导演贾法尔·帕纳希,伊朗。

最佳导演银熊奖:《关塔纳摩之路》,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马特·怀特克鲁斯,英国。

最佳男演员银熊奖:莫里兹·布雷多,《基本粒子》,德国。

最佳女演员银熊奖:桑德拉·惠勒,《安魂曲》,德国。

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金培达,《伊莎贝拉》,华夏港岛。

杰出艺术成就银熊奖:《自由意志》,导演马蒂亚斯·格拉斯纳,德国。

最佳电影**作奖:《肥皂》,导演佩妮莱·菲舍尔,丹麦/瑞典。

阿尔弗莱德奖(敢斗奖):《守护者》,导演罗德里戈·莫雷诺,阿根廷/西班牙/德国。

最佳影片金熊奖(短片):《Never Like The First Time》,导演Jonas Odell。

评审团大奖银熊奖(短片):《Penpusher》,导演纪尧姆·马丁内兹;《梦幻天堂》,导演简·凯斯特。

特别关注奖:《The Day I Died》,导演Maryam Keshavarz。

荣誉金熊奖(终身成就奖):伊万·麦克兰、安杰伊·瓦伊达。

此外,还有全景单元,就不一一罗列了。

从数据分析来看,亚洲地区的电影占比极低,主要是欧洲电影,以及德国本国的电影居多。

21世纪初,柏林国际电影节已与戛纳、威尼斯等电影节并称欧洲三大电影节,并致力于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电影节。

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来参加电影节,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考虑,只要不是太烂,能有看点,电影节方面总会想方设法的给上一个奖。

所以,某段时期的华夏电影人才会那么积极地参与各大电影节。

因为,这不仅是华夏电影需要这些国际电影节的荣誉。

同样的,这些国际电影节也迫切地希望华夏电影来参与他们的电影节。

只有这样的双向奔赴,才能双方获益,各自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更何况,胡小北还投了800万软妹币的宣传推广费用。

所以,柏林电影节的三个奖项,他们最少也要拿一个。

当然,运气好的话,拿两三个也是有可能的。

在胡小北的设想中,如果最佳音乐奖和最佳女演员都没有拿到的话。

那么,《茜茜的狗》势必能拿到最佳影片金熊奖。

如果拿了最差的音乐奖,那么安小茜起码可以拿下一个最佳女演员奖。

胡小北对于拿柏林金熊奖,并没有什么执念和野心。

与之相比,他更希望安小茜能拿到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

PS:对于有没有提名一事,在249-250两章作家的话里有说明。

比起人云亦云,我更相信自己查资料总结分析的结果。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