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春,料峭的寒风仍裹挟着湿气笼罩苏州。】
【清晨的织造局内,昏暗的光线透过破旧窗纸洒落。】
【此起彼伏的机杼声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咳嗽与叹息。】
【朱由检身着灰布长衫,混在忙碌的织工中,目光紧锁着正在工作的老织女陈氏。】
【陈氏的脊背已被岁月压得佝偻如弓,布满裂口的手指在冰冷的纬线间机械地穿梭。】
【突然,一根断了的纬线如利刃般划过她的指尖,鲜血瞬间渗出。】
【朱由检忍不住上前,递上一方手帕:“老姐姐,这般织一匹布要多久?”】
【陈氏头也不抬,用牙齿咬断线头,声音沙哑:“回客官,手脚麻利些也要三日,遇上复杂纹样,半月都难完工。”】
【她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露出手腕上被机梭砸出的淤青,“去年冬天,隔壁家的妹子,生生累死在这织机前……”】
【远处,管事模样的人正对着一群织工大声呵斥:“都快点!朝廷岁贡催得紧,完不成任务,谁也别想活!”】
【一名年轻织工小声嘟囔:“横竖都是死,还不如……”话未说完,便被管事一巴掌打断。】
【回到紫禁城,朱由检将户部奏折重重摔在案上。】
【泛黄的纸张上,“江南丝绸产量连年下滑”“西洋棉布抢占市场”等字样刺痛着他的双眼。】
【锦衣卫密报里,“苏州织工暴动,焚毁作坊三座”的消息更让他坐立难安。】
【他猛地掀翻茶盏,茶水在龙纹案几上肆意流淌:“衣食乃国之根本,纺织若衰,国将何存!”】
【次日早朝,奉天殿内气氛凝重。】
【朱由检手持染血的织梭,缓步走到龙案前,将织梭狠狠掷下,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诸位看看!这是苏州织工的血!”】
【“如今丝绸减产、洋布横行,百姓暴动,你们竟无动于衷?”】
【内阁首辅洪承畴整了整官袍,上前一步,神色恭敬却透着忧虑:“陛下,纺织业自古以人力为本,若强行变革,恐扰乱祖宗成法。”】
【“且研发新式织机需耗费大量钱粮,如今国库空虚,实在……”】
【“够了!”朱由检猛地拍案,震得案上奏折簌簌作响,“国库空虚难道是朕想看到的?百姓流血难道是祖宗愿意的?”】
【“若守着旧法,坐等亡国,才是真正的不忠不孝!”】
【刑部尚书乔允升也出列谏言:“陛下,革新虽好,但需从长计议。贸然推行,万一引起更大民变,后果不堪设想啊!”】
【就在此时,工部侍郎宋应星捧着《天工开物》,小心翼翼地迈出一步:“陛下,臣曾研读古籍,见有水力连机碓之记载,或许可改良用于纺织。”】
【“不过……此乃前所未有之尝试,需重新设计传动装置,且制作工艺复杂,恐非易事。”】
【“非易事?”朱由检目光如炬,直视宋应星,“这天下之事,有哪件是容易的?”】
【“从今日起,成立‘机巧局’,朕要亲眼见到能解放织工双手的‘织云机’!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必须成功!”】
【机巧局设在运河边一座破旧的庙宇内。】
【斑驳的墙壁上,还残留着褪色的壁画,神像前的香炉早已积满厚厚的灰尘。】
【工匠们围在朱由检绘制的草图前,议论纷纷。】
【老木匠吴德海蹲在墙角,吧嗒着旱烟袋,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用水力带动机杼?水又没长手,咋穿针引线?”】
【“我做了一辈子木工,听都没听过这般荒唐事儿!”】
【年轻铁匠周铁柱却盯着墙上的水车模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师傅,要是把水的劲儿,通过齿轮传到织机上,说不定真能成!”】